1、1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9四川德阳模拟)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 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 )A. 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B. 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C.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材料中“晋武咸宁二年(276 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
2、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体现了教育日益贵族化,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 A 项正确。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 ,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项正确。A
3、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 D项错误。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几(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长官,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2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可知 ,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 ,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
4、位逐渐提高,故选 C项。A 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 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 项错误。4.(2018课标)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
5、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 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 项错误。35.(2019山西晋中联考)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 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
6、 19种,唐代后期则达 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后期南方进贡的纺织品的种类增多,这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纺织业得到发展,D 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A、B、C 三项结论,排除。6.(2019山西大同模拟)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
7、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 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答案 C 由材料信息可知 ,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棉布交易普遍 ,这说明当时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故选 C项。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入市场,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故 B项错误;东城老父传为文言传奇小说,故 D项错误。7.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 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
8、得到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 D项正确。8.(2018河南八市测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上述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 ( )A.国家 B.自耕农C.地主 D.佃农4答案 A 从材料中“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授予农民,可见土地归国家所有,A 项正确。9.(2017课标)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
9、.4%小计 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 130亩以下土地(包括 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 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 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 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 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 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
10、产效率是否提高,C、D 两项错误。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 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 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5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 B项表述不当;唐
11、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 D项错误,故排除 D项。1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民国王修版本述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答案 B 表中的三则史料分别记述了使用雕版印刷术
12、印刷历书、佛像、“通俗浅陋之书”等。这说明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故选 B项。第一则史料和第三则史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排除 A项;C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故 D项错误。1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吴道子的绘画
13、。根据材料信息“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等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的信息,A6项错误;C 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画家和作品众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由材料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
14、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 ,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 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
15、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并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15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10分)答案 (1)特征:“以德取人 ”的价值取向;“员额分配 ”的地域倾斜。启示:德为先,能者上:汉代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察举制里的“四科
16、”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则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7(2)价值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14.(2019山西太原模拟)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附:唐代学
17、制系统图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答案 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3分)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皇族学校崇文宫和弘文宫,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弘文、崇文生的门荫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9 分)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3 分)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9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