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09347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4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一、选择题1.(2019 四川成都模拟)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 “四夷馆”“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

2、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 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矛盾,B、D 两项错误。2.(2019 山东临沂模拟)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 ,故 A 项错误;B 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权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 C 项正确;考

3、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 D 项错误。3.(2017 课标)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 C 项正确。4.(2019 辽宁沈阳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南朝)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

4、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由此推断(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答案 D 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是在隋朝 ,故 A 项错误 ;南朝时期没有实行新的选官制度,故 B 项错误;南朝时仍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于是不得不用寒人”可得出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故 D 项正确。5.(2018 湖北八市 3 月考试)郑樵通志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

5、学不传”。这一变化(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 ,隋唐以前,选官、通婚须注重 “簿状”“谱系”,这说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大。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当时门阀士族的瓦解,这一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选 C 项。A、B、D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6.(2019 江西九江模拟)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

6、侍进奏、参议表章3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答案 B 材料中并未论述唐代尚书省的组织架构 ,故 A 项错误;材料“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说明唐代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重,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尚书省的职能问题,故 C、D 两项错误。7.(2017 课标)记述 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述 出处“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

7、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 C 项符合题意。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而非“皇帝”,故 A 项错误;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述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 B 项错误;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 D 项错误。8.(2018 安徽“江南十校”3 月考试)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

8、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4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官员向皇帝奏事须有史官记录在案,“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这种规定有利于监督君臣的言行,表明唐朝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故选 A 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并未体现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官的地

9、位提高,排除 D 项。9.(2018 河南郑州质检一)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 A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 ,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 ”可知,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的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知,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故 A

10、 项正确。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2018 广东广州调研)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据此可知( )A.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B.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成熟C.古代官僚在职权上有一

11、定的自主性D.史书编撰传统有效制约君权答案 C 通过材料中唐太宗和史官褚遂良的对话可知 ,史官的行为并未受到皇帝的影响,说明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故 C 项正确。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但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故 A 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5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不能得出有效制约君权的结论,故 D 项错误。11.(2018 山西太原期末)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

12、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 C “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 ,多由谏官来讲 ”,表明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 C 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 B 项错误;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 D 项错误。12.(2018 江苏如东中学检测)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13、。”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局限性。材料表明唐太宗认为在三省六部制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互包庇、勾心斗角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即材料中的“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即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6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

15、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 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 分)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

16、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4.(2019 河南安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

17、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7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12 分)答案 示例一主题: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 分)论述: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

18、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4 分)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 分)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2 分)示例二主题: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 分)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财富由奴隶主占有转为封建地主占有,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

19、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4 分)19531956 年,新中国有计划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满足了广大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需求。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4 分)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 分)示例三主题:权力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 分)论述: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握权力的局面,权力由贵族转向专业官僚,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 分)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举荐孝、廉突出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以门第出身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国家各级权力8部门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宋至清不断完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 分)综上,权力的逐渐开放,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2 分)(有其他论述,或提出其他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