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一、选择题1.(2019广东珠海模拟)下面是 1843年和 1855年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年份 丝(单位:万斤) 茶(单位:包)1843年 1 300 1 0001855年 8 400 56 000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日渐占据优势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答案 B 材料没有中国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比较信息,故 A项错误;表格中1855年中国丝、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B项正确;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在材料中无体
2、现,故 C项错误;列强的态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项错误。2.(2018湖北三市质检)据统计,中国茶叶的出口量,1843 年约为 1300万斤,1855 年约为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 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得到发展,还专门设立茶厂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人的欢迎 B.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 D 中国茶叶出口量迅速增加 ,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故 D项正确。中国茶叶受欢迎是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但不是题干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故 A项错误;材料并
3、未反映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故 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故 C项错误。23.(2019山东济南模拟)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史实可以随意解释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 ,用不同的史观来看待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洋务运动,题干第一种观点是用革命史观进行评价,第二种观点是用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故 A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故 B项错误;史实不能够随意解释,故
4、 C项错误;历史认识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故 D项错误。4.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 C 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致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 C项正确。A、B、D 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5.(2015课标)1
5、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 1852 年时,尽管东南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 D项。B 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 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
6、意思不符。36.(2016课标)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 ,一些西方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 C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 项错误;B 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
7、”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 项错误。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 B A 项“店铺增多 ”在题干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 ,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 项
8、正确,D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口岸”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8.(2017课标)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 B 本题以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采取 “协造”方式生产作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福州船政局创办之时,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因此所造之船完全免费派拨给各省使用。随着政府投入的减少,福州船政局的资金出现严重困4难,不得不让用船一方承担
9、一定的费用,这才产生了“协造”这一生产方式,据此分析 B项正确。当时,军用工业仍然以官办为主,故 A项错误。当时,军工产品依然是直接供应国家军队,市场化趋势并不明显,故 C项错误。当时,近代轮船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并没有走出困境,故 D项错误。9.(2016课标)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 材料表明,19 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
10、市场 ,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 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2019山西吕梁模拟)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线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布局B.促进了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C.瓦解了自然经济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
11、近代交通的影响。由 “铁路未通之前 ,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山西铁路沿线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可知,区域经济布局由平遥转移到榆次及铁路周边乡村, A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人们的出行方式,B 项错误;C 项和 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1.(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5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
12、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C 项正确。材料涉及报道中法战争的内容,没有体现中法战争的危害程度,没有涉及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也无法推断出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A、B、D 三项错误。12.(2018安徽安庆重点中学联考)“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
13、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受阻的思想原因。材料中“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广东东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
14、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 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 年至 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6作,1878 年
15、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19 世纪 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15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10 分)答案 (1)中国: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
16、工商业)的发展。美国: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14.(2018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
17、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 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 年后收归国有。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答案 略7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启示并加以说明。首先要从材料所述现象中总结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注意启示一定要深刻。既可以从经验的角度谈启示,也可以从教训的角度来谈。然后运用典型史实论证说明提炼出来的启示,注意论证要充分,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