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1097531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 12 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 处可能形成海沟BE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CE 处岩石年龄较 F 处轻DF 处地壳运动较 E 处活跃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解析: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F 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E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 F 处老,所以 B 正确。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岩石,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所以甲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 正确。答案:1.B 2.D(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

2、)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 34 题。3甲地( )A位于半干旱地区,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2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4关于图中“非木之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

3、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导致的答案:3.A 4.C(2019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 16 km,南北宽约 2.4 km。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回答 56 题。5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C夏季风 D冬季风6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解析:第 5 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

4、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沙丘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沙丘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 6 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答案:5.D 6.B(2019绍兴诊断性考试)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

5、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3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回答 78 题。7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8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解析:第 7 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故排除 A、B。乙位于我国祁连山南侧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分容易冻

6、结,以冻融侵蚀为主,故排除 D。丙位于甘肃南部,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故 C 正确。第 8 题,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故 A 错误。极地高原地区以永久冰川为主,不属于冻融侵蚀,故 B 错误。冰川覆盖的山地,冰雪只存在于山地表面,消融只对地表造成影响,而不是土壤和成土岩石,故 C 错误。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冰川,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故选 D。答案:7.C 8.D(2019佛山模拟)干热岩是温度高于 200 、埋深在地下 310 km 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

7、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 911 题。49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A、乙 B、丙C、沉积岩 D、甲10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11可燃冰多形成于( )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第 9 题,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 ,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

8、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故 A 正确。第 10 题,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引发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第 11 题,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故 B 正确。答案:9.A 10.C 11.B二、非选择题12(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

9、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5(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 1 000 万到 2 000 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2)与图 a 比较,指出图 b 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

10、的自然原因。(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 “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2)对比两图可知,图 b 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

11、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位于巴西东北部赤道附近的伦索伊斯国家公园,白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每年 16 月为湿季,湿季结束时,沙丘间便会出现数以千计的湖泊,形成沙湖连缀的奇景。在干季(712 月),持续不断的东北风最远能使沙丘从海岸边向内陆延伸 50 km,沙粒极细,构成了如同洁白的床单一般的风景。此区域内两条大河从东西两面将“床单”揽入怀中。下图为巴

12、西轮廓图及伦索伊斯国家公园景观图。6(1)判定伦索伊斯国家公园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并阐述理由。(2)从沙源和动力两方面分析沙丘的形成过程。(3)简述沙丘间湖泊的形成原因。解析:(1)依据图中信息可知,伦索伊斯国家公园处于热带地区,每年 16 月为湿季,712 月为干季,说明当地干湿季分明,因此为热带草原气候。(2)沙丘为风力沉积而成。“在干季(712 月),持续不断的东北风最远能使沙丘从海岸边向内陆延伸 50 km”说明动力为东北风。本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细沙不是在本地产生的。当地河流把流域内的泥沙搬运入大海,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近海沉积,形成河口沿海沙滩的细沙。(3)湖泊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洼地(即湖盆);二是湖盆中所蓄积的水体。可从本地区沙丘之间地势低洼、雨季降水集中、沙粒细小渗透性弱、易积水等方面考虑。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地处热带(位于低纬度地区或赤道附近);16 月为湿季,降水丰沛;712 月为干季,降水稀少。(2)本区域内河流挟带的泥沙丰富,河流把流域内的泥沙搬运入大海,受海流阻滞(或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近海沉积,形成河口沿海沙滩的细沙(或沙粒);动力为东北风;在海岸沉积,形成沙丘。(3)沙丘之间地势低洼;每年 16 月为湿季,降雨丰沛;沙丘的沙粒极细,渗透性弱,易积水;洼地积蓄雨水,故形成许多湖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