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097663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后定时检测案 20 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遗传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 DNA 是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的物质;赫尔希与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两者都

2、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答案:C2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三月考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B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 R型菌出现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成功,是因为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将蛋白质与 DNA 分开研究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解析: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太短,DNA 还未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就被离心到上清液中去

3、了,也可能是培养时间太长,大肠杆菌裂解使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中去,A 错误;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所有的培养基中均有 R 型菌出现,而只有加入 S 型菌的 DNA 培养基中有 S 菌出现,B 正确;艾弗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 S 型细菌中的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就可以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

4、C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但是后者提取的 DNA 上仍然有 0.02%的蛋白质,D 正确。2答案:A32019安庆联考为了探究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是( )AP 培养时间过长 BS 培养时间过长CP 搅拌不够充分 DS 搅拌不够充分解析:由题干信息“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 ,上清液应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标记的是 P。上清液出现了放射性,可能是因

5、为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答案:A4经典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 35S 标记其蛋白质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 32P 标记其蛋白质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解析: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说明甲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乙组刚好相反,说明乙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根据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只有DNA 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因此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

6、不含放射性,D 正确。答案:D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理论上,b 和 c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实验中 b 含少量放射性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C实验中 c 含有放射性与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D实验结果,ad 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c 中有大量的放射性3解析: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 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32P 标记 DNA 进入到细菌体内,分别在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 c 不含有放射性,A 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

7、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 错误;实验 2,由于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也不会含有放射性,C 错误;实验结果,bc 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d 中有大量的放射性,D 错误。答案:A考点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 5N1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 4 种脱氧核苷酸解析:A 项中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B 项中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DNA 主要分布在染色体

8、上,细胞质中也有;C 项中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含 S 元素;D 项中 H5N1的遗传物质是 RNA,水解后产生 4 种核糖核苷酸。答案:B7经典高考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 DNA 能够转录B叶绿体 DNA 是遗传物质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解析: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因此叶绿体的 DNA能够转录和翻译,也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叶绿体功能受细胞核调控。答案:D8经典高考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 DNA 分子中的是( )A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

9、毒CT 2噬菌体 D引起 AIDS 的病原体解析:对于常见的各种病毒的遗传物质要注意归类记忆。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的病原体)、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 AIDS 的病原体)都是 RNA 病毒,T 2噬菌体是 DNA 病毒。答案:C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49经典高考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3 B1、4C2、3 D2、4解析:由题可知,两种噬菌体均为 DNA 病毒,即 DNA 决定了病毒的遗传性状,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 “杂合”噬

10、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甲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 “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乙种一致。答案:B10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解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F 组加入了 S 型菌的 DNA,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11、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组经煮沸,D 和 E 组为 R 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 错误。答案:D5112019山东淄博市部分学校模拟有 a、b 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 32P 或 35S 中的一种标记过。将 a、b 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 a 的蛋白质外壳和 b 的 DNA 均有放射性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 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 35S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D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

12、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 a 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标记的是 DNA,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 32P,B 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 错误;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而比例将逐渐减弱,D 错误。答案:A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22019海口中学模拟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

13、,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3 中用 35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2 中的_。如果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1 中的_。(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由6_组成。(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分别是_。(4)仅有图 3 的实验过程,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解析:(1) 32P 标记的是(磷酸基团),(肽键)不含 S,有些 R 基含 S,故 35S 标记的是 R 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 DNA 组成,这是

14、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 3 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1) (2)蛋白质外壳和 DNA (3)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外壳(4)不能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13某研究小组在南极冰层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 RNA,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用具:该病毒核酸提取物、DNA 酶

15、、RNA 酶、小白鼠及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2)实验步骤: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分别为A、B、C、D。补充完整下表,并将配制溶液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组别 A B C D注射溶液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 RNA 酶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_该病毒核酸提取物_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3)结果预测及结论:A、C 组发病,_,说明 DNA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_,说明_。(4)从注射的物质看,该探究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从实验现象预测和相关判断看,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7_。(5)若该病毒的遗物物质为 DNA,则其彻底水解产物有_

16、种。解析:(2)因为探究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相应的酶能水解核酸,故应在 B 处加入的是提取的核酸和 DNA 酶,而 D 组做空白对照应加入等量的食盐水。(3)如果 A、C 组发病,B、D 组未发病,说明 DNA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因为 DNA 酶将 DNA 水解。如果 B、C组发病,A、D 组未发病,说明 RNA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因为 RNA 酶将 RNA 水解。(4)酶具有专一性,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性状。(5)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DNA,则其彻底水解产物有 1 脱氧核糖,1 磷酸和 4 种含氮碱基,共 6 种。答案:(2)DNA 酶 生理盐水(3)B、D 组未发病 B、C 组发病,A、D 组未发病 RNA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4)酶具有专一性 核酸控制生物的性状(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