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1097700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阶段排查 回扣落实(八)第一关:判断正误测基础1同一种群内个体间既不存在地理隔离也不存在生殖隔离。()2种群数量的指数增长其 K 值较大。()3按照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规律,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4可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5 “大鱼吃小鱼”应属典型的“捕食”关系。()6冰川泥上的演替与火灾后草原上的演替,其起点是相同的。()7群落的结构不仅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还包括时间结构。()8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进行。()9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10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

2、原因之一。()1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12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13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14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呈现倒置状况,但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决不会倒置。()15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属于生产者,但是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例外,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消费者。()16次级消费者特指各种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17生态系统中自养型生物未必是生产者,异养型生物未必是消费者。()18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摄入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19消费者产生的

3、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部分。()20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1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2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4生产者一定能固定 CO2。()22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2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

4、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2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 K/2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28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29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30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3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32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33食物链纵横交错

5、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36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37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3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

6、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40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1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 ,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42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4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3生物。()第二关:强化重点提素养1在甲图中画出增长型的年龄组成曲线,在乙图中画

7、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曲线。答案:如图所示:2在甲图中画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在乙图中画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答案:如图所示:3种群数量变化 2 条曲线再强化。种群增长曲线图44请画出蝗虫与草的种间关系曲线。答案:如图所示:5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6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7必须把握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两幅重点图示。5图 1 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变化示意图(1)图 1 解读:在能量流动模型中,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最终分配是:()

8、;在分析具体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每一营养级必然有存活个体,所以同化的能量一定有“未利用”部分,即()“未利用”(“未利用”是指既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易错处: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而属于(2)图 2 解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大粗箭头表示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本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方向(以箭头表示)为单向流动;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营养级别的增加,营养级同化量越来越少;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再被利用。8再度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求新

9、意。6碳循环示意图图示解读:(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为 CO2,实现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传递主要是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2)大气中 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为单向的。(4)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9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曲线。答案:如图所示教师备选题库第三关:易错强化提考能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警 示 一失 分 要 记1对“ ”的理解Nt

10、 N 0 t ,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1 时,种群密度增大; 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1 时,种群密度减小。2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反之,K 值会上升。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1)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2)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7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3)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强化提能1原创如图为某种群的

11、(K 值种群数量) / K 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 K 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 S1 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 值种群数量) / K 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在“S”型增长曲线中,K/2 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 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 错误;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B 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最好在 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对应的种群数

12、量为 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 S3点,此时(K 值种群数量)/K 值为 0.50,并非最小值,D 错误。答案:C22019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 Nt N0 t,其中 为 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

13、: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 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 N0 t,其中 为 10.0151.015,B 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 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即应开始防治鼠害,D 错误。8答案:C32019三亚模拟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

14、而变化C6 到 12 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6 到 12 月份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C有关“种间关系”警 示 二失 分 要 记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1)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

15、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 , “异竞争” 。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强化提能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 X 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 X 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9鼠种群数量(只) 18 900 19 500 14 500 10 500 9 500 9 600 9 500 9 600X 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6、170A.鼠和 X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客观上物种 X 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引入物种 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 K 值是 250D在第 5 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 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A 错误;物种 X 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B 正确;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 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 K 值大约是 175,C 错误;第 5 年后

17、,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第 5 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 错误。答案:B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警 示 三失 分 要 记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强化提能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特定的方

18、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 A、B、C 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10A.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地点 A)B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落叶树在地点 C 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土壤湿度大D依据数据判断地点 C 的动物分布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山脚的物种数目是 371502045,丰富度最高,A 正确;火灾后原地点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错误;落叶树在地点 C 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土壤湿度小,C 错误;地点 C 动物分布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 错误。答案:A有

19、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警 示 四失 分 要 记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 、 “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强化提能6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对其进行了治理,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坡地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演替过程,其对应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1A决定典型物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可采用样方法对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C物种、之间

20、具有捕食关系,其形成的食物链是D图中 bc 段能说明物种对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解析: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正确;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 正确;坡地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对应典型物种、应是植物,C 错误;bc 段,随着植被的不断丰富,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表层有机物增多,保水能力增强,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植株越来越高,物种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而逐渐消失,物种的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物种能耐受弱光,D 正确。答案:C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

21、动的概念及过程”警 示 五失 分 要 记1能量流动中的两个比较(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10%20%。能量利用效率: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

22、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单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还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2)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流动单向不循环。(3)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人吃蘑菇,鸡吃蚯蚓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强化提能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12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10% 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

23、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解析:用粪便作肥料,被植物吸收的是矿质元素离子,不能吸收其中的有机物,所以粪便中的能量不能流向植物,A 错误;兔种群流向狼种群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而当一只狼捕食一只兔子时,该兔子中大部分能量都流入狼体内,B 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C 正确;食物链中的某一营养级生物能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能量相对也多,D 错误。答案:C8经典模拟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 4 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 4 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同化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24、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 4 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答案:D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 )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13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

25、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解析:绿藻、水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错误;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 错误;鲫鱼以螺蛳为食物,二者是捕食关系;同时鲫鱼和螺蛳都以水草为食物,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C 正确;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少,D 错误。答案:C10经典模拟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 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 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 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64

26、%n解析:羊同化的能量为: n36% n64% n,故 A 正确;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n36% n48% n16% n,故 B 错误;根据题意,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一部分,小于 16%n,故 C 错误;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能的 1020%,故 D 错误。答案:A11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中C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占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植物呼吸消耗,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

27、机物中,A 错误;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动物同化,B 正确;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并没有流向分解者,C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植物同化量未知,D 错误。答案:B有关“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警 示 六失 分 要 记1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14荒漠生态系统。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

28、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强化提能12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B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C长期喷洒 DDT,螳螂个体内的 DDT 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D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调节解析: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起点,该食物链至少有 3 个营养级,A 错误;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外源性因素调节,B 错误;长期喷洒 DDT,因为富集作用,螳螂个体内的 DDT 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C 正确;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

29、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D 错误。答案:C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警 示 七失 分 要 记1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强化提能13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水稻产量下降,极端干旱地区甚至颗粒无收。日本研究人员在菲律宾干旱地区种植水稻中发现了一种能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并使用这15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新品种在轻度干旱环境中产量与湿润环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在极度干旱状态下产量也只下降了 30%,耐旱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实例充分体现了(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C基因突变的定向性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 正确;新品种与水稻属于同一物种,B 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 错误;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抗旱性状,D 错误。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