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098942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24专题模拟(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24 专题模拟练习一、【2018 届 5 月浙江省温州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1)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2)子曰:“麻冕 ,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注释】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泰:骄纵傲慢。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2 分)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4 分)【答案】1.礼崩乐坏(或“越礼犯上”“

2、名实不符”“君不君臣不 臣”)(评分标准:共 2 分。意思相近即可,若答“道德沦丧”得 1 分。)2. “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崇尚俭省)的风气。“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 1礼犯上(骄纵傲慢,有失恭敬谨慎)的态度。 这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麻冕、纯冕、堂下拜、堂 3上拜,属于外在形式的礼仪,俭(爱物 )、拜(虔敬)属于内核本质的仁德。 对于涉及原则性的(关乎内 4心情感的),则须坚持;对纯属外在形式的(无关道德伦理规范的),则可变通。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或知权达变的思想(或处世的灵活性)。评分标准:共 4 分。点各 1 分,点各 2 分。关于第点此处不必再深究“礼是目的(维

3、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仁是根基或前提”。季氏,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是鲁国权臣,把持朝政。按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但他居然摆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与中央抗衡,这是大逆不道,违礼的行为。孔子认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专题模拟练习2第二则。孔子说:“佣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也就是说同样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

4、而有好处,那么可以从众而违反礼仪的规定;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那么及时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这个说明孔子不是一味的泥古不化,合理的改革,孔子还是赞成的,但是对于维护国家和君主尊严的礼仪,孔子认为还是要坚持的,这样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参考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

5、心做出来呢?”孔子说:“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现在的人们啊改用丝帛,说这样节俭,我遵从大家的做法。君臣相见,做臣的先在堂下跪拜,这是合乎礼制的;现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君主,这样就过于骄泰了,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跪拜。”二、【2019 届浙江省温州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根据上述材料和课文所学内容, 的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内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分)3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并评述孔子的“仁”的思想学说。(4 分)【答案】1.恕 忠2.忠恕。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

7、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也因为推己及人,积极为人。克己复礼为仁。不论何时,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须扬弃的内容,但其蕴含的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有值得继承的方面。“仁”的最高境界是“圣”。这意味着,在“仁”之上,还有“圣”的境界智慧和道德都达到最高的境界。达到“圣”的境界很难,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在实践仁的同时,也可以朝最高境界即圣的境界努力。【评分标准】概括出一点思想可得 1 分。三点思想也可以分别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8、,“克己”的思想或“克己复礼”的思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三点的评述,每点 1 分,根据答案酌情给分。此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2、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概括并评述孔子的“仁”的思想学说,结合文本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分析,我们不是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结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分析可知,“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在实践仁的

9、同时,也可以朝最高境界即圣的境界努力。【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4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 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

10、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三、【2019 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1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第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 。(2 分)2结合第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 分)【答案】1.(2 分)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 2.(4 分)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1 分),并认为国 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1分)。执政者应该“藏富与民”

12、(或“轻徭薄赋”)(1 分),“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1 分)。【试题解读】1.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为政以德”的关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子欲善而民善矣”概括“率先垂范”。2.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5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概括“藏富于民”“以民为本”的要点。【参考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

13、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 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四、【2018 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统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有

14、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语段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 分)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4 分)【答案】1中行(中道) 狂狷2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2 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1 分),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1 分)【试题解读】“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

15、庸之道的进守辩证。礼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规定,它可以协调各成员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古代的“礼制”已经消亡,但礼的精神却一直存在。用现代的话讲,“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以及与这种等级相关的行为规范。这个东西,在任何社会和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讲,法律也是在礼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形式。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象,礼在维护古代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意义。倘若6人人都不讲礼,社会必然发生混乱。因此,主政者有必要强调礼制,以此来保证社会平稳有序的发展。1.抓住文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

16、狂狷乎”“不得”“必也”两个表判断的词语就可推测出答案。2.解答本题既要注意孔子文中的原意,还要结合时代实际情况加以升华。【参考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五、【2019 届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12题。(6 分)(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1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2 分)“巧言”对应 ;“令色”对应 “善柔”;“足恭”对应 。2“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但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又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怨”情绪。(4 分)【答案】1. 便佞 便辟(共 2 分,一空

18、1 分)2. (4 分)在交往中,我们应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不要“匿怨”而交,表面上亲热,实际上恨之入骨的做法不可取,交友应表里合一,以“谅”交友。分析“怨”形成的原因,如涉及双方原则性的问题,无法消“怨”那就选择不交,以“直”交友。(一点 2 分,满 2 点给满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试题解读】1.题干是“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语句内容的能力。通读语句,疏通大意,找到答案。“巧言、令色、足恭”的意思是“甜言蜜语、满脸堆

19、笑、点头哈腰”。“孔7子曰: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损者三友”中“三友”是指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故“巧言”对应“便佞”;“令色”对应“善柔”;“足恭”对应“便辟”。【参考译文】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六、【2019 届 9 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1428)

20、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论语集注)子曰:“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 ;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15.7)【注】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矢:箭。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2 分)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4 分)【答案】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 分)2.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2 分)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 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2 分)

21、8【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 老师对自己的描述。”朱熹说:“智者,通达于事理,向四周流动没有停滞,就好像水一样,所以智者以水为乐。”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七、【2018 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22、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注: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 。(不超过 5 个字)(2 分)2请比较材料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4 分)【答案】1虚浮铺陈或浮夸虚伪等。(2 分)2理想人格不同。儒家是君子;(1 分)阮籍是名士。(1 分)礼法观也不同。儒家要求克己复礼、守道崇德、见利思义、文质彬彬。(1 分)阮籍强调内心的“仁”,而对外在的礼法约束并不十分在意,体现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1 分)(共 4

23、分)92.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孔子一直说“君子”,君子一般应指有道德品质高尚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重点强调的还是“义”,也就是“公正合适的道理和行为”。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为日的。阮籍就是其中一位名士。名士作达的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除此以外,他们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儒家和阮籍在“理想人格”与“礼法观”有

24、很大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三总结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 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阮籍邻居的主妇,容貌漂亮,在酒庐旁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常到这家主妇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那家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探察他的行为,发现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别的意图。八、【2018 届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

25、适应性试卷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10【注】法:效法,学习。1.由材料可知,儒家之道是 之道,而道家之道是 之道。(2 分)2.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儒家之道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析。(4 分)【答案】1.人伦(仁义) 自然(2 分)2.儒家之道,主要研究怎么做人,认为做人的关键是孝悌,是仁,以仁为

26、本,“本立而道生”,士子当“仁以为己任”。(2 分)这样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秩序、进取的社会无疑有重要的意义;(1 分)但儒家之道缺少对自然的探究,其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与道家比有一定的距离。(1 分)(4 分) 第二则。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 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

27、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第三则。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 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

28、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11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九、【2018 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2 分)

29、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 分)【答案】1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2 分)2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5 分)(答出不矛盾给 1 分,答出含义给 2 分,答出区别给 1 分。)第一小题中“群而不党”可从“党”字释义入手,据上句及语境,“党”为贬义,结党营私。第二小题的分析,应抓住句中“矜”与“仁”的理解:矜,此指庄重;仁,仁义。这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讲的,不矛盾。【参考译文】孔

30、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聚集在一起但不结党营私。”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12十、【2019 届浙江省杭州市八中上学期高三语文周末检测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材 料二: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材料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材料四: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对音乐的态度。

31、(2 分)2.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4 分)【答案】1.(1)儒家认为音乐不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更是一种教化,具有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 (2)儒家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而排斥“郑声”等通俗音乐。(答出 1 点 1 分,答出 2 点 2 分。)2.(1)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2)重视雅颂古乐,排斥“郑声”,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答出 1 点 2 分,答出 2 点 4分。)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需要明确观点,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结合“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分析,说明了孔子编撰诗经主要为了礼乐教化,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厌恶郑声扰乱了雅乐,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13【参考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器丝帛等礼器而说的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儿鼓儿等乐器说的吗?”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孔子说:“厌恶紫色代替了朱色,厌恶郑乐扰乱了雅乐,厌恶强嘴利舌之人倾覆了家邦。”(家邦指家与国,亦泛指国家,木子以为此处孔子是确指,指的是家与国,而不是泛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