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PART THREE,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时空坐标】,考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拨乱反正工作遇到严重障碍。因此,一场大规模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展开。 影响: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提示】
2、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它实质上是“左”倾错误的继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
3、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易混易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最本质区别在于享有生产自主权。,2.小岗村的创举 (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自己新的劳动之路。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经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
4、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纵横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四次土地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点二 改革的不断深化,【易混易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一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但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 (2)理论基础:1984年10月,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阐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5、。 (3)民营经济的兴起:表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影响: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壮大国民经济、改造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南方吹来的风 (1)南方谈话:1992年初,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事业处于关键时刻之际,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 (2)历史影响: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建立社会主义
6、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易混易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993年11月,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历史意义:把社会
7、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考点三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1.对外开放的窗口 (1)兴建特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成为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特”点:经济特区是我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特殊区域,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3)历史影响:特区经济发展迅速,不但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
8、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易混易错】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上。它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香港、澳门式的特别行政区,正如邓小平南方谈话所说:特区姓“社”不姓“资”。,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3)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在海南建立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特区建设的又一伟
9、大实践。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岛成为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建立的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4)开放沿江城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5)全方位开放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考点四 国计民生的改善,1.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1)国民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势头,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97年我国
10、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 (2)基础工业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易混易错】 过去人们的服饰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这并不是人们的审美观念落后,而是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所以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2.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概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衣着:改革开放前,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是实用,服装样式千篇一律。改革开放后,服装的面料、花色、款式逐
11、渐多样化。人们的穿着追求个性,时装表演争奇斗艳。,【易混易错】 野菜、粗粮、窝窝头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并不能得出过去的生活很好的结论。因为过去人们的食物匮乏,只有野菜、粗粮和窝窝头。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吃野菜、粗粮、窝窝头是为了讲究营养均衡。,(3)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家庭的饮食结构仍然单一。改革开放以后,食品日益丰足,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消费的比例下降,肉食、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4)住房: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一般居民只有一两间面积很小的住房,广大农民的住房条件更差。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农村的楼房也日益增多,居住环境大大改观。
12、(5)出行:改革开放后,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6)消费:人们日常消费进入追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充实。居民自费旅游,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考点五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易混易错】 香港、澳门问题是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产物,港澳回归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两岸统一属于中国内政问题。,1.“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提出方针: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来,这一构想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
13、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特别提示】“一国两制”的核心和前提就是一个中国,“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但最终首先解决了港澳问题。,(2)主要内容:一个中国和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 (3)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它的提出,不仅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也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典范。,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谈判: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
14、,中国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与英国政府展开谈判。 (2)联合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基本法: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得到成功运用。,【易混易错】“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下,但并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不享有外交权和国防权。,(5
15、)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特别提示】 港澳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6)历史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此,香港、澳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考点六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特别提示】 台湾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
16、湾。,1.“九二共识” (1)背景:“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2)“九二共识”: 两岸两会: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达成共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影响:这一共识受到两岸同胞和海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同,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建设性的八项主张,阐释了
1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特别提示】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最初是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1)反“台独”: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以立法的形式把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 (2)“胡连会谈”:2005年4月,胡锦涛在北京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3)两岸“三通”: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
18、、通商变成现实,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终于变成了“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4)全方位交流格局:两岸各界交往空前活跃,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开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考点七 新时期的外交,1.睦邻友好政策 (1)概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新局面。 (2)与邻国友好关系: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大力推行睦邻友好政策,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3)中俄首脑声明:1997年,中俄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宫签署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平
19、等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平稳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提示】 睦邻友好政策,即相邻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并友好合作、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以邻为壑、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的外交政策。,(4)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议,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我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 (5)外交影响:睦邻友好政策的推行,大大改善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提示】 多边外交是指任何超过两个国家,也就是
20、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的外交方式。,2.多边外交 (1)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多边外交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也为重振地区和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3.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不仅全面推进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之间的交往,而且始终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关系的基础。 (2)外交成就: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难拓展,拓展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次农业生产的调整,拓展二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