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104374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10章化学实验基础4第2节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检测鲁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课后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2019安阳第一次模拟)“水飞”是传统中医中将药材与适量水共研细,取极细药材粉末的方法。 医学入门中记载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洗涤、溶解、过滤、灼烧 B洗涤、溶解、倾倒、蒸发C洗涤、萃取、倾倒、蒸馏 D洗涤、萃取、过滤、蒸发解析:选 B。 “水洗净”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 “细研水飞”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去石澄清”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倾倒, “慢火熬干”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2(2016高考全国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

2、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 Cl2与 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解析:选 C。长颈漏斗不能用来分液,A 项错误;NO 能与 O2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 项错误;配制 FeCl3溶液时,为防止 Fe3 的水解,应将 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C 项正确;将 Cl2和 HCl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 HCl,但引入了水蒸气,D 项错误。3(2019海南五校一模)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或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物质 杂质 主要操作方法A 溴苯 苯 加入铁粉

3、和液溴,过滤B 氯化钠 硝酸钾 配制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C 乙烷 乙烯 通入溴水中D 乙酸乙酯 乙酸 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分液解析:选 C。苯能与液溴反应,但加入液溴的量不易控制,A 错误;除去氯化钠中的硝酸钾,应该用蒸发浓缩结晶法,B 错误;乙烯能与 Br2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C 正确;乙酸和乙酸乙酯均能与 NaOH反应,D 错误。4实验室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 KCl和 MnO2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和步骤都用到玻璃棒B步骤的操作有加热浓缩、冷却结晶2C实验流程中所涉及的三个步骤均必须加热D步骤中用硝酸银溶液可验证 MnO2是否洗涤干净解析:选 C。固体 A为 KCl

4、和 MnO2的混合物,步骤为溶解、过滤;步骤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等,步骤和步骤都要用到玻璃棒,A 项正确;步骤由 KCl溶液得到 KCl固体,操作有加热浓缩、冷却结晶,B 项正确;步骤为溶解、过滤,不需要加热,C 项错误;可以通过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滤液中是否含有 KCl来判断 MnO2是否洗涤干净,D 项正确。5(2019云南一检)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A将某有机物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溶液退色 该有机物中必定含有碳碳双键B向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钡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亚硫酸钠溶液已变质C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双氧水紫色退去,产生气泡H2O

5、2具有还原性D向油脂皂化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不变红 油脂已经完全皂化解析:选 C。含有碳碳叁键的有机物也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A 项错误;硝酸能把 SO 氧化成 SO ,B 项错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双氧水反应,高锰酸钾表现出氧化23 24性,双氧水表现出还原性,C 项正确;因高级脂肪酸盐水解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会一直呈现红色,所以不能用酚酞检验油脂是否完全皂化,D 项错误。6(2019江淮十校联考)下列有关混合物除杂方法和原理分析都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A铁粉中混有少量铝粉:溶于浓氢氧化钠溶液,过滤铝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粉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

6、氯化铁:加入足量铜粉,过滤铜能将 Fe3 还原成 Fe2 ,铜与 Fe2 不反应C过氧化钠中混有氧化钠:在空气中灼烧固体氧化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D氯化铝溶液中混有氯化镁:加入足量氢氧化铝,过滤氯化镁水解生成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促进 Mg2 完全水解解析:选 A。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物,铁不反应,A 项正确;在氯化亚铁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铜粉,得到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引入新的杂质,B 项错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参与反应,应该在氧气中灼烧固体,C 项错误;氢氧化铝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镁,3氢氧化铝难转化成氢氧化镁,D 项错误。7某 pH1 的 X溶液中可能含有 Fe2 、Al

7、3 、NH 、CO 、SO 、SO 、Cl 中4 23 23 24的若干种,现取 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 A是 NO2BX 溶液中肯定存在 Fe2 、Al 3 、NH 、SO4 24C溶液 E和气体 F不能发生化学反应DX 溶液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 Al3 和 Cl解析:选 B。X 是强酸性溶液,一定不会含有弱酸根离子 CO 、SO ;加入硝酸钡23 23溶液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气体 A是一氧化氮,D 是二氧化氮,则 E为硝酸,故溶液中一定含有还原性离子 Fe2 ;溶液 B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了气体 F,F 一定是氨,溶液中一定含有 NH

8、;溶液 H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生成了沉淀 I,I 为氢氧化铝,故溶液4中一定含有 Al3 ;沉淀 C为硫酸钡,溶液中一定含有 SO 。A 项,气体 A是一氧化氮,24故 A错误;B 项,根据分析,X 中肯定存在 Fe2 、Al 3 、NH 、SO ,故 B正确;C 项,4 24E是硝酸,F 是氨,二者可以发生反应,故 C错误;D 项,X 溶液中一定含有 Al3 ,故 D错误。二、非选择题8(2019菏泽模拟)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 CO和 CO2混合气体的分离和干燥。已知 a为止水夹,b 为分液漏斗丙的活塞,可供选用的试剂有 NaHCO3溶液、NaOH 溶液、NaHS溶液、浓硫酸、无水氯化

9、钙、稀硫酸。试填空回答:(1)广口瓶甲中应放的试剂为_,广口瓶乙中应放的试剂为_,分液漏斗丙中应放的试剂为_。(2)第一步应先分离出_,分离时应先关闭_(填序号,下同)。打开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第二步分离出_时,先关闭_,打开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4答案:(1)NaOH 溶液 浓硫酸 稀硫酸(2)CO b aCO22OH =CO H 2O23(3)CO2 a bCO 2H =H2OCO 2239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 K 、Cl 、Br ,还有少量的 Ca2 、Mg 2 、SO 。某研究性24学习小组利用这种废液来制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Br 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流

10、程图:可供试剂 a、试剂 b(试剂 b代表一组试剂)选择的试剂:饱和 Na2CO3溶液、饱和 K2CO3溶液、KOH 溶液、BaCl 2溶液、Ba(NO 3)2溶液、H 2O2溶液、酸性 KMnO4溶液、稀盐酸。请根据流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试剂 a应该选用_。(2)操作的名称是_。A萃取、过滤、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B萃取、分液、蒸馏、过滤、蒸发结晶 C分液、萃取、过滤、过滤、蒸发结晶 D萃取、分液、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3)除去无色液体中的 Ca2 、Mg 2 、SO ,选出试剂 b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24依次是_(填化学式)。 (4)调节 pH的作用是_,操作方法是_。(5)

11、操作中用到的瓷质仪器名称是_。解析:(1)由加入的 CCl4及得到的深红棕色液体知,试剂 a能将 Br 氧化为 Br2,试剂a应具有氧化性,为了不引入杂质离子,应选用 H2O2溶液。(3)由流程图知,无色液体中含有 K 、Cl 、Ca 2 、Mg 2 、SO ,无色液体中只含有 K 、Cl ,则试剂 b的作用是24除去无色液体中的 Ca2 、Mg 2 、SO 。由于除杂时除杂试剂需过量,且不能引入新杂24质,所以欲除去 Ca2 ,选用饱和 K2CO3溶液;欲除去 Mg2 ,选用 KOH溶液;欲除去SO ,选用 BaCl2溶液。所以欲除去无色溶液中的 Ca2 、Mg 2 、SO ,只要满足24

12、24BaCl2溶液在饱和 K2CO3溶液之前加入即可。(4)由以上知,无色液体中还含有杂质离子CO 和 OH ,所以需用稀盐酸来除去过量的 OH 及 CO ;调节 pH7 的操作方法是逐滴23 235滴加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时,用 pH试纸测定至溶液的 pH7。(5)由于操作是蒸发结晶,所以该操作用到的瓷质仪器是蒸发皿。答案:(1)H 2O2溶液 (2)B (3)BaCl 2、K 2CO3、KOH(或 KOH、BaCl 2、K 2CO3或BaCl2、KOH、K 2CO3)(4)除去过量的 OH 及 CO 逐滴滴加稀盐酸,无气体产生时,用 pH试纸测定至溶23液的 pH7 (5)蒸发皿10乙酸异戊

13、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 3 ) 沸点/ 水中溶解性异戊醇 88 0.812 3 131 微溶乙酸 60 1.049 2 118 溶乙酸异戊酯 130 0.867 0 142 难溶实验步骤:在 A中加入 4.4 g异戊醇、6.0 g乙酸、数滴浓硫酸和 23 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回流 50 min。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 MgSO4 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 MgSO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 140143 馏分,得

14、乙酸异戊酯 3.9 g。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B的名称是_。(2)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第二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填标号)。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4)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_。6(5)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 MgSO4的目的是_。(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填标号)。(7)本实验的产率是_(填标号)。a30% b40% c60

15、% d90%(8)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 130 便开始收集馏分,会使实验的产率偏_(填“高”或“低”) ,其原因是_。解析:(1)仪器 B是球形冷凝管,起冷凝回流作用。(2)第一次水洗,主要除去大部分硫酸和乙酸,第二次水洗除去 NaHCO3杂质。(3)乙酸异戊酯的密度小于水,在水层上方。分液时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4)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过量乙酸,能够提高异戊醇的转化率。(5)加入无水 MgSO4固体的目的是除去混合物中的少量水分。(6)蒸馏操作中,需要测定馏分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 和 c中温度计位置均正确,但 c中的冷凝装置为球形冷凝管,它一般用作反应装置,主要用于冷凝回流,使反应更彻底,故只有 b项正确。(7)据H 2O可知,4.4 g异戊醇完全反应消耗 3.0 g乙酸,故乙酸有剩余,生成乙酸异戊酯的理论产量为 6.5 g,故该反应的产率为100%60%。(8)异戊醇的沸点为 131 ,蒸馏时,若从 130 开始收集馏分,将3.9 g6.5 g会有一部分未反应的异戊醇被蒸出,使产率偏高。答案:(1)球形冷凝管 (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乙酸 洗掉碳酸氢钠 (3)d (4)提高异戊醇的转化率 (5)干燥 (6)b (7)c (8)高 会收集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0 130-6-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Malicious Call Identification (MCI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pdf ETSI EN 300 130-6-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Malicious Call Identification (MCI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pdf
  • ETSI EN 300 130-6-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Malicious Call Identification (MCI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_1.pdf ETSI EN 300 130-6-1999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Malicious Call Identification (MCI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_1.pdf
  • ETSI EN 300 132-2-2011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pdf ETSI EN 300 132-2-2011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pdf
  • ETSI EN 300 132-2-201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pdf ETSI EN 300 132-2-201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pdf
  • ETSI EN 300 132-2-201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_1.pdf ETSI EN 300 132-2-2016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2 Operated by -48 V direct current _1.pdf
  • ETSI EN 300 132-3-0-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pdf ETSI EN 300 132-3-0-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pdf
  • ETSI EN 300 132-3-0-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_1.pdf ETSI EN 300 132-3-0-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_1.pdf
  • ETSI EN 300 132-3-1-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pdf ETSI EN 300 132-3-1-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pdf
  • ETSI EN 300 132-3-1-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_1.pdf ETSI EN 300 132-3-1-2012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 supply interface at the input to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atacom (ICT) equipment Part 3 Operated by rectified current s_1.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