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110507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元月1号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元月 1 号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 ,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 项正确,A 项错误

2、;B 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 “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

3、,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 2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 4 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

4、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A.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 王权的自我神化C. 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可知这与君主有关,没

5、有体现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排除 A 项;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是在汉代提出,排除 C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代君主以天干为名行事,将自己的行为与天的意志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以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故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政治形势3.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516 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 713 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 55%。比例增加说明A. 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B. 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 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6、D. 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答案】C- 3 -【解析】材料说明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体现出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C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并没有得到重用,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可见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B 项不选,B 项“彻底”说法错误;D 项“普遍”说法错误。4.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

7、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 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A 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B 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 C 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 D 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5.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

8、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 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 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答案】C【解析】- 4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诸侯、诸伯、诸子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都有非常明确的等级森严的规定,意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6.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

9、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2003 年 3 月17 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为“天子驾六” 。 “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A. 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B. 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C. 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D. 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从材料“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为研

10、究周朝的礼乐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7.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由此可以得知A. 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B. 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C. 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D.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周公的长子伯禽是王族,他被分封到鲁国,并且“有天子之礼乐,以褒周公之德也” ,由此可以判断鲁国的地位比较显赫,所以选 A 项,但不能说明鲁国是最大的封国,所以 C 项排除;周初已经形成

11、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 B 项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属于东周,所以 D 项时间不符合。- 5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观察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图片清楚地反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的众子有双重关系,

12、在亲缘上是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该制度有利于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对该制度的正确描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9.“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 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13、,材料主旨,即强调统一对黎民百姓的重要性。据此,排除 BC 两项无关项。A 项属于误选项, “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与题干主旨不相吻合。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秦国统一全国及其意义10.在表解梳理秦代九卿(局部)的基础上,张霞同学所得到的三点认识秦代设立了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中央官职九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负责监察系统体现了秦代国与家同治的突出特点A. 仅一点正确B. 仅一点不正确C. 全都正确D. 全不正确【答案】A【解析】图表秦代九卿的设置体现了为皇帝私家服务的特点,符合题意;秦朝由三公负责处理政务和监察系统,

14、排除;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未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排除,故 A 项符合题意。11.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A 选不能体现,CD 项说法错误。1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

15、割据C. 二者均有弊无利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然而随着诸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的疏远以及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经常会形成诸侯割据甚至混战的局面,故 B 正确;材料“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说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流动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错误;两者都有利有弊,故 C 错误;分封制下并未形成皇权专制,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然而随着诸侯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的疏远以及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经常会形成诸侯割据甚至混战的局面;郡县

16、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流动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13.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效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C【解析】- 8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

17、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利弊。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分析出刘绍玢主张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选 C 项,AB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

18、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14.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 实现了国家统一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 创立三公九卿制度【答案

19、】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 A。B 项与材料无关;CD 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 BCD 三项均错。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 9 -1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死

20、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统一六国结束了当时诸侯割据的局面,为后来中华民族长期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且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故 D 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与货币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不符。故 A 项错误。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只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方面。故 B、C 项错误。点睛:分析选项时要注意比较选项的关系,本题中 D 项包括 BC 两项,A 项则是 D 项的巩固性措施。1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

21、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 。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A.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D. 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 “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 ,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 ,可知,唐朝由于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北宋过度加

22、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故“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 ”指的是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本题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7.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10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 尚书省统领六部【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中央机构,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宋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三,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这与唐朝是相同的,原三省六部成为闲职,枢密院与中书门下

23、合称“二府” ;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 , “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故选 B。18.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宋代设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处理政务,同时为了限制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根据题干图表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权力体系,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书门下制度- 11 -19.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

24、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评价的是A. 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B.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C.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D. 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察举制维护特权阶级利益,故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官的依据是门第族望,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可知,这一选官制度下,各社会等级均可参与,而科举制度下选官的依据是才能,各个社会阶层都可通过这一途径做官参政,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权力分配,不是选官制

25、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鉴于目前“国考”的热潮、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20.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26、,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平定七国之乱为汉武帝继续- 12 -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安史之乱后就是唐朝的衰落。故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地方行政制度2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B

27、【解析】中国古代自秦至清一直是君主专制体制,因此明代政府的组织形式仍以君主制为核心,故 A错误。从“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可以看出,内阁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皇帝的最终决策意见了,也对君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故 B 正确。内阁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君主的决策,但这并不表明内阁大臣与君主享有同等决策权,内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始终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享有行政权与决策权,故 C 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决策机构,内阁地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仍取决于皇帝,

28、一切大权最终由皇帝掌控,故 D 错误。2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答案】A【解析】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 13 -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 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

29、B 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 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2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中央机构的完善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时期已经确立,该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强化君主权力,故 B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加强皇权,其本身并无实权,不能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 C

30、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照皇帝旨意办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 D 项正确。2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 ,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故 D 项符合;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故 A 项错误,排除;B 项

31、说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故 B 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排除。- 14 -2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 1200 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

32、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所以答案选 D。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官僚制度;B 项错误,密奏不代表民意;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密折制与军机处的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密折制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

33、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 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5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答案】

34、(1)基本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 ;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决策之一:废除。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

35、;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决策之二:不能废除。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会造成极大地社会动荡;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 ,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解析】【详解】 (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在地方设置中正官,按照九等对人才的德才进行评定,评定的等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第二问,结合材料“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 16 -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36、士族的局面”可知世家大族把持人才评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由材料“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可知科举制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由材料“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可知科举制选拔了很多人才,巩固了统治;由材料“进士考试始尚诗赋”可知推动了唐朝文学的繁荣。(3)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其次说明理由。如选择废除,需要结合科举制僵化对社会的危害来回答,例如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导致新式学堂举办艰难;如选择不废除,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回答,例如废除科举制会造成极大地社会动荡,进而危及朝廷统

37、治,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言之有理即可。27.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措施- 17 -产生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的?(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并加以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

38、同的趋向是什么?【答案】 (1)秦:设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汉:郡国并行制。 (4 分)后果:地方势力威胁中央,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4 分)(2)措施: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6 分)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形成了“三冗”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 分)(3)趋向:加强中央集权。 (2 分)【解析】考察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第(

39、1)问,看图片时注意它的图例,结合所学知为秦朝的郡县制,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随地方力量的增强,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造成王国问题,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统一,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第(2)问,第一小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三个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积极性和弊端两个角度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形成了“三冗”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3)问趋势,根据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措施考

40、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根据秦朝的郡县制、宋代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这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主要特点之一。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宋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名师点睛】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 、郡县制(秦) 、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 、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 18 -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

41、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

42、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1)柳宗元说“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中的“六合”是什么意思?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其中的“二千年”指的是哪一段二千年?(2)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柳宗元关于秦朝成败得失的基本观点。(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柳宗元和王夫之就郡县制的评说有什么共同点?(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秦朝建立郡县制的历史背景。【答案】 (1) “六合”指天下,海内。两千年指战国到王夫之生活的年代。(2)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得。实施暴政是其失。或答“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或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

43、法残暴,耗竭财富,暴政是其失都可以。(3)都肯定郡县制的历史作用,认为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4)秦统一六国后,需要建立适应统一全国的行政制度,同时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秦商鞅变法实践县制取得历史经验;法家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中央集权思想的影响。 (从现实、历史、思想理论三方面作答)【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六合,指的是天下,即秦王统一天下;据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可知,其所谓的两千年,指的是郡县制开始到其所处的时代,由此可知,应该为战国时期到王夫之所处时代。- 19 -(2)据材料“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

44、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其观点。(3)由第二问的回答可以得出,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可以得出,王夫之对郡县制也加以肯定,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点。(4)本题考查郡县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秦统一后要求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的现实出发加以考虑;从历史上看,郡县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施,有历史经验可以吸取;从思想上看,受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的深刻影响等。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45、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三年, (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 1996 年正式设定,由 21 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2)材料二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

46、”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作用?(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结合,利用现代科技研究,政府主导。【解析】- 20 -【详解】 (1)结合材料“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分封的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2)由材料“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可知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所以“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材料一、二都是后人的著作,所以是二手史料。由材料“由 21 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可知其特点是多学科结合,利用现代科技研究,由政府主导。- 2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