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105567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平潭新世纪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姓名: 班级: 座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 “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 ”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说明了该制度扩大了统治的区域,结合所

2、学是西周的分封制最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D.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的信息可以看出宗法分封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故 A 项正确;B 项是指井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制度,故排除;商周

3、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时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天下公主的局面受到了冲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作用,故 D 项排除。点睛:“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 2 -王”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分封制逐渐瓦解。3.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 ,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井田制 B. 宗法制C. 分封制 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亲情是缘” 、 “珍惜亲情”可知题意主要论述了中国人的血缘亲情关系,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宗法制强调血

4、缘关系,所以与这种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宗法制。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和血缘无关,故排除A、C、D 项,故选 B 项。4.“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 , “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为秦统一意义但于材料无关,排除。B 项、C项均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但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5、。5.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 焚书坑儒B. 北击匈奴C. 郡县制D. 修筑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 “求其- 3 -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故 C 项正确。A 项为秦朝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D 项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无关,故排除。6.学者评价在某一制

6、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 “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 “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均与“最高权力”无关,且 D 项宗法制度不是在秦朝时期确立,排除 ABD 项。7.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诸卿【答案

7、】B【解析】试题分析:秦朝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这样监察制度开始确立。故本题应该选 B 项。丞相是辅佐黄帝管理全国政务的,太尉负责军事,诸卿是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8.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清朝暴政激化- 4 -阶级矛盾,以致二世而亡,因此选 A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点评: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8、及影响积极: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期;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在北宋;D 表述错误,明朝在废

9、除丞相后,设立内阁;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作为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选 B.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

10、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趋势: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通过分割相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上极端。10.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 5 -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它包含

11、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分析选项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集体宰相制度;宋朝实行的二府三司制中的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三司使都属于分割宰相权力的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还有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其中的内阁、军机处和中朝均不是正式行政机构,属于行政体制之外另设的辅助皇上的机构,D 项同时具有上述两种专制模式,故正确答案选D。选项 AC 缺少第二种专制模式,故排除。B 缺少第一种专制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题干中君主专制的不同形式,对相关重要历

12、史概念除了要掌握其内涵之外,还需要明确到底是分化宰相权力,还是设立宰相之外的官职,选项中一定要包含两种形式才可以。11.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这一规定旨在A.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C.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 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表明政府对政事要求快速解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三省互相配合,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

13、率。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6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故 B 项错误;门

14、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故 D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13.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 尚书中书门下B. 中书门下尚书C. 尚书门下中书D. 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省负责执行,可知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故此题选 B。14.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 ,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 司

15、法制度己经近代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 B 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 ,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 A 选项正确。C- 7 -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 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15.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16、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即以察举制取代世官制,该制度的内容为由地方官察访人才并向中央推荐。故本题应选 B 项;ACD 三项分别实行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 ”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它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能否被察举的关键标准是“孝,廉” ,即以德行为主才能次之。1

17、6.正确排列下列我国古代官吏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察举制(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举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实行于秦汉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直至近代被废除,故按时间顺序为,C 项正确。ABD 均不符合题- 8 -意,故排除。17.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 20年,博得“乡邑称”的类名, “州郡数礼请之” ,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 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B. 汉朝选官注重

18、孝行与廉德C.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 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赵宣在墓道中守丧 20 年被地方官举荐,但其在守墓期间生了五个孩子。这说明汉朝察举制并没有举荐真正的品德人才,存在消极影响,故 D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而是反映汉代的察举制以“孝”为选官依据存在局限性,故 A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汉朝选官注重廉德,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汉朝对官员的监督的问题,故 C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在墓道中守丧 20 年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察举制的选官依据的局限性出发,即可排除

19、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8.“(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B. 西汉的郡国C. 宋代的路州D. 元朝的行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即可以看出是中央临时派出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即行中书省,D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信息“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19.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

20、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 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 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20.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

21、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加强皇权,借胡惟庸擅权一案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因此清朝不可能设置宰相。史书记载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协办大学士,于是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的角色称之为“宰相” 。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清朝选取管理注重仪表,如果刘墉真是罗锅是不可能进入官场的。虽然说电视剧中的刘罗锅是笑谈,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

22、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 80 驼背也属自然。因此 B 符合题意。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的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代替本质的推理。- 10 -21.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A. 皇权日益加强B. 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C. 相权战胜皇权D. 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答案】A【解析】自秦以来,君相之间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此消彼长,明朝最终丞相被废,君权得到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决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C

23、、D 项。22.下图中,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B. 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图一表明,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图 2 皇帝直接掌控六部,说明丞相已经被废除。综合上述信息,图片反映了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故选 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A;材料只是形式上对中央机构的精简,但官吏数量未必减少,排除 C;中央官制的变化是表面现象,不是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D。- 11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 二府

24、三司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丞相【名师点睛】政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3.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D【解析】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同时每一

25、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通过分割地方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答案为 D 项。这一举措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 A 项;这一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巩固君主专制,与民主化无关,排除 B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以这种方式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24.清朝名臣张廷玉居官五十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深受器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他可以A. 监察地方各级官员B. 协助皇帝上传下达C.

26、独立处理军国大事D. 直接掌管中央六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 B 项- 12 -正确,C 项错误;军机处没有监察职能,故 A 项错误;军机处不能直接掌管中央六部,故 D项错误。25.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 ”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特点是A. 人员精干 B. 机构简单 C. 办事效率高 D. 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只准” , “不准” , “不许闲人窥视

27、” , “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突出体现了军机大臣办公的保密性很强的特点,故本题应选 D 项;材料无从体现 AB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特点二、材料题26.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

28、料四: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是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材料三记述了什么现象?这反映了怎样的本质问题?(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个制度?其特点是什么?【答案】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13 -(2)臣属关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诸侯不尊崇并武装抗拒周天子。分封制崩溃。(4)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析】【详解】 (1

29、)根据材料一“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可知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2)根据材料二“曰巡狩.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结合所学可知,周王与诸候为臣属关系,诸候对天子具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3)材料三反映郑庄公不朝天子并以下犯上,反映西周分封制走向崩溃。(4)根据材料“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结合所学可知为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其核心内容。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

30、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材料四: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

31、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谕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14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答案】 (1)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

32、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4)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结合三省部制的运行程序进行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可知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二小问结合三

33、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回答。(3)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制衡、防止腐败相关角度进行阐述分析。(4)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唐、明三代分散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措施进行作答即可。2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34、- 15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历代踵行”说明延续时间长, “时加修正”说明了它不断发展、完善, “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它规范、讲究公平公正。本问为 6 分,所以要回答出至少 3 点。(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相关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在此,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两点。然后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出三点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