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等七校 2019 届高三生物阶段测试四试题(含解析)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中含有镁和氮B. ATP、胰岛素、DNA 的组成元素中都有 C、H、O、N、PC. 人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 6 种小分子D. 与相同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四大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结构和无机盐功能的理解。明确核酸、蛋白质、脂肪等的元素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包括 C、H、N 、Mg,A 项正确;胰岛素的组成元素中没有 P,
2、B项错误;人的遗传物质为 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磷酸、脱氧核糖、4 种含氮碱基,共 6 种小分子,C 项正确;脂肪中 H 原子比例较高,与相同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D 项正确。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加工B. 蓝藻细胞叶绿体产生的 ATP 可用于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C.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D. 细胞核中的核仁参与核糖体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除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这一本质区别以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
3、核生物细胞的拟核中有大型的环状 DNA分子,而真核细胞中的该物质则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详解】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A 错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高尔基体,B 错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是没- 2 -有特异性的,C 错误;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以及某种 RNA 的合成有关,D 正确。故选 D。3.下列关于物质 X 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A. 若 X 是水分子,则其既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又能通过相应通道进入细胞B. 若 X 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C. 若 X 是钠离子,则其进入细胞的方式
4、一定是主动运输且与氧气浓度有关D. 若 X 是尿素分子,则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与氧气浓度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同一物质在进入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而进入其它细胞,如小肠粘膜细胞则为主动运输。【详解】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为自由扩散,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有些细胞膜上也有水通道蛋白,可协助水分子的跨膜运输,A 正确;葡萄糖在顺浓度梯度时,可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此过程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B 正确;在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与氧气浓度无关,C 错误;尿素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故与氧气浓度无关,
5、D 正确。故选 C。【点睛】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题关键,尤其是一些特殊实例的跨膜运输方式是易考点,也是易错点。4.下列有关细胞中酶和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和 ATP 都在活细胞内产生和发挥作用B. ATP 中含有腺苷,有些酶的分子结构中也可能含有腺苷C. 线粒体中不会出现 ATP 的水解和 DNA 聚合酶的催化D.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 ATP,酶催化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 3 -2、ATP 的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P,式中 A 代表腺苷,T 代表
6、3 个,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详解】酶和 ATP 都在活细胞内产生,ATP 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以及生物体外都能发挥作用,A 错误;ATP 中的 A 代表腺苷,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而有些酶的化学本质是 RNA,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酶也可能含有腺苷,B 正确;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其内的 DNA 可以自主复制和转录,故线粒体中也会出现 ATP 的水解和 DNA聚合酶的催化,C 错误;ATP 的合成一般伴随着放能反应的进行,ATP 的水解一般伴随着吸能反应的进行,D 错误
7、。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酶和 ATP 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识记 ATP 的化学组成,掌握 ATP 和 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某同学从植物中分离得到有活性的叶绿体悬浮液。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光照强度在 lklx 时,叶绿体悬浮液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两者速度相等B. 光照强度在 l6klx 时,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C. 光照强度在 6klx 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D. 如果增加叶绿体悬浮液中叶绿体的
8、数量,a 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 O2的释放量来表示,题图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 1klx 时开始有 O2生成,说明了叶绿体悬浮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在l6klx 时,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当光照强度为 6klx 时,O 2释放量- 4 -已经达到最大值,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可能受色素含量、CO 2浓度和酶浓度等因素影响。【详解】A. 叶绿体悬浮液中没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不能进行呼吸作用,A 错误;B. 光照强度为 1klx 时叶绿体悬浮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光照强度在 l6klx 时,光合作用
9、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B 正确;C. 光照强度在 6klx 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内因有色素含量、酶含量等,C 正确;D. 如果增加叶绿体数量,光合作用强度还能继续增强,所需光照强度可能增加,O 2释放量会增加,a 点可能向右上方移动,D 正确。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B.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C. 物质运输效率随细胞的生长而降低D.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等相关知识。【详解】细胞分化是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0、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A 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正常的细胞中都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 正确;细胞随着生长会衰老,衰老的细胞物质运输效率会降低,C 正确;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D 错误;故错误的应选 D。7.下列生理过程中,没有蛋白质直接参与的是 ( )A. 线粒体基质中的 C0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 B. 有丝分裂间期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C. 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 D. 免疫系统清除侵入内环境的病原体的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 5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
1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的功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详解】线粒体基质中的 C0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蛋白质直接参与,A 符合题意;有丝分裂间期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有蛋白质直接参与,B 不符合题意;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过程需要糖蛋白的参与,C 不符合题意;免疫系统清除侵入内环境的病原体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有蛋白质的直接参与,D 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 A。【点睛
1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在一些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直接参与,有些生命活动,蛋白质是间接参与。8.图 1 为某二倍体生物(AaBb)细胞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变化,图 2 表示其中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1 若为减数分裂,则 A 与 a 的分离和 A 与 B 的组合发生在 cd 段B. 图 1 若为有丝分裂,则 ef 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 图 2 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D. 图 2 细胞中与、与为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图 1 若表示有丝分裂,则 de
13、 段即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若表示减数分裂,则 de 段代表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图 2 细胞质均等分裂,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样,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详解】图 1 表示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曲线,de 段代表着丝点分裂图 2 若为减数分裂,cd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而 A 与 a 的分离- 6 -和 A 与 B 的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 正确;图 1 若为有丝分裂,则 ef 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B 错误;图 2 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C 错误;图
14、 2 细胞中 1 与 2、3 与 4 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 错误;综上所述,选 A 项。【点睛】本题中图示 1 是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曲线,考生需熟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才能准确解读该曲线各区段的生物学含义,而针对该类曲线的各类设问也就可以迎刃而解。9.普通水稻不含耐盐基因、含有吸镉基因(A) 。科学家将普通水稻的两个位于 6 号染色体上的吸镉基因敲除(相当于成为基因 a)获得了低镉稻甲,并向另一普通水稻的两条 2 号染色体上分别插入了一个耐盐基因(B)获得了海水稻乙,然后让甲和乙杂交获得 F1,F 1自交获得 F2,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F1的表
15、现型为高镉耐盐的海水稻B. F2中低镉非耐盐稻所占比例为 3/16C. F2的低镉耐盐水稻中纯合子占 1/3D. 耐盐基因和吸镉基因能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A 基因按题设条件被敲出后突变后为 a 基因,而 B 基因可认为是 b 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结果,如题干所述,如下图 1 表示普通水稻,2 号和 6 染色体上关于上述两种性状的基因组成,图 2 表示低镉稻甲,图 3 表示海水稻乙。让甲和乙杂交获得 F1,其基因型为 AaBb,F 1自交获得 F2代。因此,本题属于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详解】由题干可知,甲的基因型为 aabb,乙的基因型为 AABB,F 1的基因
16、型则为 AaBb,含- 7 -A 基因(吸镉基因) ,含 B(耐盐基因) ,则为 F1为高镉耐盐水稻,故 A 正确;F 1自交,F 2中低镉非耐盐稻基因型为 aabb,所占比例应为 1/16,故 B 错误;F 2的低镉耐盐水稻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 1/16aaBB 或 2/16aaBb,因此,低镉耐盐水稻中纯合子比例为 1/3,故 C 正确;由于耐盐基因和高镉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 D 正确;综上所述,选 B 项。【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将甲和乙水稻基因型分析出来,然后再逐项分析计算。1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
17、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实验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 RNA 不是B. 噬菌体复制扩增时,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作为原料合成外壳蛋白C. 在含有 32P 或 35S 的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从而使噬菌体被标记D. 用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18、【详解】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 DNA 和蛋白质,没有 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 RNA 不是遗传物质,故 A 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进入细菌的只有 DNA 分子,所以其复制扩增时,要利用细菌体内的核糖体合成外壳蛋白,故 B 正确;T 2噬菌体是只能寄生物活细胞(大肠杆菌)中,不能独立生活,因此,无法用培养基培养,故 C 错误;由于噬菌体 DNA 没有全部进入细菌、或细菌已少量裂解,所以用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充分搅拌离心后在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故 D 错误;综上所述,选 B 项。【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
19、,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利用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等原则,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1.下列关于细胞内 DNA 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 DNA 分子中 A/T 的比例较低- 8 -B. 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 DNA 分子的 A+T/G+C 肯定是相等的C. 含有 m 个碱基、n 个腺嘌呤的 DNA 分子片段中,共含有(m-n)个氢键D. DNA 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的碱基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DNA 分子含 A、T、C、G 四种碱基,A 与 T 配对形成 2 个氢键,C-G 配对形成 3 个氢键,含C/G 比
20、例较高的 DNA 分子稳定性较高,其中 A+T/G+C 或 A/G 等比例可体现 DNA 分子的特异性,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其产生的两个 DNA 分子,各含亲代 DNA 分子的一条母链。【详解】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 DNA 分子比较稳定,因而 C/G 比例较高,A/T 比例较低,故 A 正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 DNA 分子是不同的两个 DNA 分子,因而A+T/G+C 会存在差异,一般不相等,故 B 错误;含有 m 个碱基、n 个腺嘌呤,则含 n 个 A-T(含 2 个氢键) ,含(m-2n)/2 个 C-G(含 3 个氢键) ,则氢键总数=2n+3(m-2n)/2
21、=3/2m-n,故 C 错误;DNA 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是互补的,故 D 错误;综上所述,选A 项。【点睛】本题 C 项在计算时,注意利用“A 与 T 配对形成 2 个氢键,C 与 G 配对形成 3 个氢键”这个知识点;DNA 复制的特点除半保留复制以外,还有“多起点复制、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其中一条子链为连续复制,另一条子链为半不连续复制”等。12.如图为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其中 a、b、c、d 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 过程需要用到某种蛋白质的催化功能,c 过程需要用到某种核酸的运输功能B. 据图推测,b 过程为 RNA 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
22、分脱氧核苷酸C. 基因 1 的某次表达过程中可同时进行 a 过程和 c 过程,从而提高多肽的合成效率D. d 过程形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同时作用于甲状腺和垂体【答案】A【解析】- 9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表达过程,由图可知,包括转录、RNA 的剪切修饰、翻译过程。【详解】a 过程为转录,c 过程为翻译,在转录过程中需要用到 RNA 聚合酶的催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需要 tRNA 运转氨基酸,A 正确;RNA1 比 RNA2 长,推测 b 过程进行了 mRNA 的剪切修饰,即剪掉了一部分核糖核苷酸序列,B 错误;由基因 1 的表达产物及 b 过程知基因 1为细胞核基因,其表达过程为先在细胞
23、核发生转录,然后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完成翻译过程,C 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且只能作用于垂体,D 错误;综上所述,选 A 正确。【点睛】本题解答过程中的难点:需准确提取图示信息,再结合教材中有关基因表达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与教材中基因表达过程差别之处,然后推断得出 b 为 RNA 的剪切过程。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B. 某植物经 X 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C.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 F1开始选种,因为从 F1开始发生性状分离D.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24、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B. 基因突变并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如 AA 突变成 Aa,B 错误;C. 杂交育种一般从 F2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 F2开始选种,C 错误;D. 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
25、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 正确。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消费者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10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生物的进化,地理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 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漫长的共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1、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形成的。2、生物
26、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反映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错误;物种的形成一般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错误;捕食
27、者(狼)与被捕食者(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与生物或环境间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D 正确。故选 D。【点睛】识记探究生物进化历程的证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共同进化的内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C. 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组织液中的 pH 是相对稳定的【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的组成如图所示:- 11 -【详解】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 错误;细胞内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正常代谢、遗传等生命
28、活动,B 错误;淋巴细胞生存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 错误;组织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其 pH 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故选D。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T 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 效应 T 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病原体C. 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D. 抗体有可能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T 细胞和 B 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信息后,可以增殖分化,A 正确;效应 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进而
29、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病原体,B 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因此注射的疫苗(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C 错误;抗体有可能与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例如引起自身免疫病,D 正确。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利用熟透的苹果也可达到催熟其他水果的效果B. 在侧芽施加人工合成的生长素来促进侧芽生长C. 脱落酸在休眠芽中含量较高,可维持芽的休眠- 12 -D. 赤霉素可促使子房在无种子发育的情形下仍发育成果实【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详解】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利用熟透的苹
30、果会产生乙烯,也能催熟其他水果,A 正确;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要促进侧芽生长,需降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B 错误;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和芽的生长,C 正确;赤霉素可促使种子萌发、茎伸长和果实的发育,D 正确。故选 B。【点睛】掌握乙烯、脱落酸、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便可解答本题。18.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C
31、.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 13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
3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兔子吃植物,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鹰捕食兔子时,鹰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但是生态系统中鹰不一定只捕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所以鹰不一定只属于第三营养级,A 错误;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根据图表信息,鸽群越大,报警信息传递的距离越远,说明鸽种群密度越大,种内互助越明显,其种群总警觉度提高,即苍鹰尚在很远时,只要有一只鸽发现了它,就会发出警报,使所有的鸽都能及时躲避,C 正确;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鸽的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互助为种内互助关系,D 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33、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D.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
34、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 14 -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 正确;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
35、接价值,B 正确;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 正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 错误。故选 B。【点睛】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是解题的关键。20.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表是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及其常用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其中正确的有几项序号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研究方法)序号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研究方法)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 分离叶绿体中
36、的色素 纸层析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假说一演绎法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答案】B【解析】- 15 -【分析】1、萨顿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假说-演绎法。2、色素的分离根据其在层析液的溶解度不同导致在滤纸上的分离速度不同,用的是纸层析法。3、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
37、详细过程。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详解】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构建物理模型,错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单一变量是否含有氧气,则采用对比实验法,另外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则采用产物检验法,正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并在显微镜下计数,正确;调查狗尾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错误;由于 DNA 中含有 C、H、O、N、P 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 C、H、O、N 四种元素,一般含有 S 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 DNA 和蛋白质两
38、种物质,故用 35S、 32P 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正确;提取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纸层析法,正确;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于 1910 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 1903 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错误。综上分析,正确,即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
39、、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21.如果下图中方框表示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16 -A. 若图中细胞为胰岛 B 细胞,则可能为神经递质,为胰岛素B. 若图中细胞为体细胞,为胰岛素,则其会抑制该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C. 若为胰岛素,则过程需要依赖结构的流动性D. 若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参与【答案】AC【解析】【分析】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就是指副交感神经控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 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
40、的效应器;胰岛 B细胞也能直接感知血糖浓度变化,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使血糖降低。【详解】胰岛素的分泌不仅受血糖浓度的影响,还受来自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若图中细胞为胰岛 B 细胞,则 可能为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为胰岛素,A 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B 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其 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 正确;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但不需要溶酶体的参与,D 错误。 故选 AC。22.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
41、量”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B. 探究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 pH 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C. 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17 -D.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答案】ACD【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
42、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及科学性原则等。【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也存在对照实验,如蛋白质鉴定实验时,留出了一部分样液不加双缩脲试剂作为本实验对照,A 错误;探究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 PH,温度为无关变量,探究酶活性的最适 pH 实验中自变量也是 PH,温度也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探究酶活性的最适 pH 实验中应设置一系列不同的 PH 值相互对照,实验组数相对于探究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的组数要多,B 正确;
43、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前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滴加清水后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实验中存在自身前后对照,C 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D错误。故选 ACD。23.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一定是减数分裂B. 乙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着丝粒一定不分裂C. 丙细胞有 2 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一定是两种D. 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一定不同【答案】ABD- 18
44、-【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分裂间期,乙为四分体时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根据同源染色体上的颜色,可判断发生过交叉互换,丁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详解】甲细胞有细胞核的核膜,染色质为细丝状,应为分裂的间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有丝分裂,A 错误;染色体复制在间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配对,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为四分体时期,该时期已经完成染色体复制,B 错误;丙细胞有 2 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两种,C 正确;由图示染色体的颜色可知,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由于不知道该生物体的基因型,故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 错误。故
45、选 ABD。24.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下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出现性状分离 第一种:紫花自交 全为紫花 DDdd第二种:紫花红花 A. 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B. 全为紫花,的基因型为 DDDdC. 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为 31,为 DdddD. 的基因型为 Dd,判定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代有隐性基因【答案】AD【解析】【分析】- 19 -由于题中未明确显性性状,紫花植株可
46、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因此需分情况交配。如果紫花是显性性状,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能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此时在利用紫花和红花进行杂交看后代表现型。【详解】由分析内容可知,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A 正确;若全为紫花,由于是自交,故的基因型为 DDDD,B 错误;紫花和红花杂交,后代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若为 1:1,为测交比例,则的基因型为 Dddd,紫花和红花杂交的后代一般不会出现 3:1 的分离比,C 错误;紫花自交,且出现性状分离,故的基因型为DdDd,D 正确。故选 AD。25.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
47、错误的是A. 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D. 过程以 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此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和生产者之间有来回双箭头,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是消费者,是分解者,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是呼吸作用,其中也叫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摄食,是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详解】根据分析内容可知,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是分解者,二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 错误;生产者同化的碳的
48、总量为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的总量,B 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即过程,C 错误;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在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即过程以 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 正确。- 20 -故选 AB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碳循环的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6.图甲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丙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ABCD 代表物质运输方式。据图回答问题:(1)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分析图甲可
49、知,含有核酸的结构有_(填序号) ,产生 ATP 的细胞器有_(填图甲中序号) 。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 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 _(填图甲中序号) 。(2)图乙细胞中含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有_(填序号) ,囊泡 Y 到达并与融合,若囊泡 Y 内“货物”为水解酶,可推测结构是_,(3)乙醇能以图丙中 _(填丙中序号)的方式进入细胞。BD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共同点是 _。【答案】 (1). 差速离心法 (2). (3). (4). (5). (6). 溶酶体 (7). A (8). 都需要载体蛋白【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是染色质,是线粒体,是核糖体,是内质网,是叶绿体,是细胞质基质。图乙:是细胞核,是细胞质基质,是内质网,是高尔基体,囊泡。图丙:小分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