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109532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区域地理一、选择题(2019济南模拟)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主任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回答 12 题。1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A山东 B台湾 C四川 D浙江2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 )A地形 B河流C土壤 D植被解析:第 1 题, “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 ,说明该处与大陆之间有大海相隔,则为岛;“椰林成排” ,应位于热带地区,据此可判断可能位于台湾。第 2 题,渡海来此之前,这里应该人

2、烟稀少而森林覆盖率高;由于人口增加,为获得充足的粮食,开垦耕地种植水稻;则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植被。答案:1.B 2.D(2019唐山模拟)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某铁路修建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图 a)。图 b 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遮阳棚在暖季(7 月至 9 月)某日与冷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回答 35 题。3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 BC D4此路段冷季( )A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 5 2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C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5该铁路线可能是( )A青藏铁

3、路 B滨绥铁路C北疆铁路 D贵昆铁路解析:第 3 题,暖季气温要比冷季高,则可判断为暖季、为冷季;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则可判断为棚内、为棚外;故 B 正确。第 4 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为冷季,且为棚外、为棚内。图示棚内外气温差冷季较暖季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冷季比暖季小,则 C 正确。图示冷季时棚外最高气温低于 5 ,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则 A、B 错误;图示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 9:0018:00 的白天,则 D 错误。第 5题,该地暖季时最高气温 15 左右,冷季时最低气温可达20 ,可判断为青藏高原。答案:3.B 4.C 5.A(2019合肥模拟)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华

4、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 a 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 b 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回答 68 题。6图 a 中代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的分别是( )3A甲、乙、丙 B乙、甲、丙C乙、丙、甲 D丙、乙、甲7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图 b 中曲线代表的生态区突出的气候特征有( )A积温高 B年降水量多C年平均风力小D年太阳辐射量多8与、曲线相比,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草场过度放牧 B作物成熟收割C副高逐渐北移 D夏季降水增加解析:第 6 题,华北平原西部、北部为山区,森林分布广,则代表森林生态

5、区的是乙。从森林区向内陆,降水减少,则丙为草原生态区;平原地区对应的甲是农业生态区。第 7题,由冬季林地植被覆盖率较草地高,可判断曲线是草原生态区、曲线是森林生态区,曲线是农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气候干旱,则年太阳辐射量多。第 8 题,曲线(农业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明显不同在于 6 月份出现低值。结合华北平原农业类型,6 月正是农作物成熟时期,因农作物被收割而植被覆盖度下降。答案:6.C 7.D 8.B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据此回答 911 题。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6、 高原、山地 高原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植被和土壤森林,黑土、褐土、红壤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海拔9.表中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410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热带气旋的形成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1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降水丰富 热量充足 光照充足 气温日较差大 灌溉水源充足A BC D解析:第 9 题,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纬度位

7、置不同导致的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表现为因距海远近不同(水分)而形成的差异。第 10 题,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第 11 题,干旱地区,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有机物的积累。答案:9.B 10.D 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梯田是山区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条状台阶式田地。陕南汉水谷地和陕北黄土高原都有大面积梯田分布,但两地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差异。(1)分析黄土高原发展梯田农业的主要原因。(2)说出凤堰梯田农业生产的特点(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并分析原因。(3)分析黄土高原梯

8、田农业春季常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原因。解析:(1)黄土高原修筑梯田的原因一方面具体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5另一方面应分析梯田农业相比坡耕地的优点。(2)由景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可知,凤堰梯田的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应为水稻;凤堰梯田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作物熟制应为一年两熟。(3)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答案:(1)地势起伏大(或地表崎岖),坡度陡;人多地少,(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修筑梯田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肥力,提高粮食

9、产量。(2)特点:耕地类型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原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降水充足。(3)春季气温较低,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温;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春季多大风天气,覆盖地膜有利于减小风力侵蚀。13(2019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研学旅行小组 7 月选择下图中的“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地理考察,考察中发现:崇山峻岭中,并肩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丹霞峰丛和灿烂的喀斯特台地都在此“安家落户” ,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三江并流”地区有 100 多座海拔 5 000 m 以上、造型迥异的雪

10、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好多的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 “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 0.4%,却拥有全国 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 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1)简要说明三江并行奔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2)“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大多的峡谷河畔却因干旱而荒凉一片。请运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6(3)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种类较多的原因。(4)说明如何依托生物多样性,实现“三江并流”地区的脱贫致富。解析:(1)可从山地及河流

11、形成角度分析。(2)可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3)可从纬度、垂直地带性及地形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角度分析。(4)可从产业选择及延长产业链角度分析。答案:(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的下沉气流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干热环境的形成。(3)“三江并流”地区由于纬度低,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垂直带谱复杂,动植物种类众多;高山峻岭,山高谷深,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多,动植物种类独特;“三江并流”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亚欧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独特的地质地貌也保护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体系。(4)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