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3.远古的传说,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的建立和发展,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
2、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等级: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现: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 0004 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 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 000年的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
3、艺制成。 (4)代表:商代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4.甲骨文 (1)概念: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至今已超过16万片。 (3)造字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4、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政治: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军事: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5、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6.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政治: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军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7.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
6、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8.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9.百家争鸣 (1)老子: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
7、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孔子 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
8、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3)百家争鸣,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考法一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比较,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例1】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共同之处有( ) 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都能制作陶器 都种植水稻 都饲养家畜 都使用磨制石器 A. B. C.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分别
9、种植粟和水稻,因此说法不正确,排除含的选项,故选B项。 答案:B,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考法二 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的概况,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例2】 右图中的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故会出现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诸侯带兵前来保卫周王的情景,因此B项正确。 答案:B,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考法三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比较,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例3】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该段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深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给人们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这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国家走向统一,故该段材料反映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