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11466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X 页数:100 大小:87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诗词鉴赏Ⅰ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 读懂古诗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2、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理解必备知识 古诗基本常识,掌握关键能力(一)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掌握关键能力(二) 题材入手,由类及篇,合理猜读,知识储备 读懂诗歌中需要注意的特殊词语,一、古诗类别,理解必备知识,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附:诗体解释,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特点,古体诗:以自

4、然段为层,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近体诗,有的诗讲究 起承转合,诗,词,上片(阕),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一、读出标题信息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8年全国卷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

5、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关键能力(一),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6、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

7、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抒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

8、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2)采地黄者,答案 诗的中心事件。 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

9、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3)惜牡丹花,答案 咏物诗。 情态是“惜”。,(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5)梦江南,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二、细读正文内容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结构 把握古诗常见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 (1)起承转合 “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

10、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

11、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

12、,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

13、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

14、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

15、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16、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二)品读语言 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就是它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富于跳跃与省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

17、策略。 1.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要特别注意两类疑难词语。一是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二是古诗中的特殊词语。如2015年全国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特殊词语详见本专题“知识储备”),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古诗创作,有时为了符合声律要求,或出于表意需要,不得不

18、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使得古诗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这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若要准确理解诗意,那就还原颠倒的语序。,教材助解1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3.注意省略,填补空白 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

19、,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作品意蕴更为深厚,他当然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也给我们理解带来难度。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只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才能完整地理解诗意。,教材助解2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案 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答案 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 帘人”。,4.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

20、反复咀嚼。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 “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

21、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能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22、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这样的句子通常放在结尾。,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字。,(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望,答案 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

23、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

24、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

25、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

26、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

27、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

28、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

29、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掌握关键能力(二),一、山水田园诗,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夏江村 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

30、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

31、对仗极不工稳。,解析 B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 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尾联还是写景,点明了时间,没有点明主旨。 D项“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错,颔联和颈联的对仗符合词性、结构、平仄要求,极为工稳。,(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 全诗通过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意象,营造了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诗人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二、边塞军旅诗,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

32、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虏障: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解析 C项

33、“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答案 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三、怀古咏史诗 1.典型特征,2.历史演变,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

34、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鉴赏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至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

35、,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启下文。,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所。接着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作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36、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解析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

37、,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四、托物言志诗,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檀:

38、红色。,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及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文学体式的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

39、心的易变。,“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字狱的高压,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谋取高官者,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自处正是这首词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而开头两句词写白莲所处环境也是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的介绍。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卓尔不群。故得以白莲自喻。 “绿云冉冉粉初匀”,白莲渐渐绽放开来,就像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这里潜藏着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香”字。白莲逐渐开放出来锁住了清清的河湾,而那悠远的清香遍及东西两岸。这句词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就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象征。在此

40、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写得既含蓄又意味隽永。,“玉露泠泠香自省”,“玉露”,让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写景,也是在写“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未来的风雨飘摇与昏暗不明。“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在玉露成霜、凉意袭人的凄清氛围中,白莲知道自己依旧是清香如故。不论外界风物如何改变,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终如一。这一点对于王夫之是对前朝如一的忠贞。 上阕从对比及环境背景暗示性写法作为铺垫引出白莲或作者自己对自身高贵的认识与持守,下阕是对此作更深入阐述。,“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秋风从水塘边的荻花丛中吹来,阵阵寒意侵袭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莲

41、。这一句仍是对现实状况的隐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来的文人纷纷变节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复明朝,可是朝臣的倾轧荒淫终使他失望隐退。正如瑟瑟秋风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对前朝的赤胆忠心。“晓镜”,指清澈水面,又有流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独自呵护着自身的忠贞赤诚,当清晓来临悄悄看那波光中的自己,无奈于对时光不再的深深叹息。现实恢复明王朝的理想已不可实现,而自身也已是垂垂老者。“窥晓镜”对于王夫之是有很深的哀愁在里面。而写年华老去恰好引出最后两句词。“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这里所呈现的幽微隐约的情感与似断实连的笔法,令人赞叹。将来想要问我魂归何处,清凉的长夜

42、里一碧如洗的天空就是我灵魂的归宿。一个人虽然身处永世的孤独中,但内心持守的纯净与高洁也将与天地共长久。就像白莲总是出淤泥而不染,洁白的花瓣中蕴藏着的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

43、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解析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正确,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五、羁旅思乡诗,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

44、桥烟。 注 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鉴赏 这首词上阕写思家,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第三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

45、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这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宋投降派发出的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像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

46、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前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杜牧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换的原因,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

47、。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上阕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之深。,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

48、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了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

49、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留下体会、品味的空间。这就叫作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解析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案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SANS 11285-2005 Milk - Determination of lactulose content - Enzymatic method《牛奶 乳果糖含量测定 酶法》.pdf SANS 11285-2005 Milk - Determination of lactulose content - Enzymatic method《牛奶 乳果糖含量测定 酶法》.pdf
  • SANS 1129-2008 Steel door frames《钢制门框》.pdf SANS 1129-2008 Steel door frames《钢制门框》.pdf
  • SANS 11290-1-1996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Part 1 Detection method《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微生.pdf SANS 11290-1-1996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Part 1 Detection method《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微生.pdf
  • SANS 11290-2-1998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Part 2 Enumeration method《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pdf SANS 11290-2-1998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enumer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Part 2 Enumeration method《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pdf
  • SANS 113-1976 Laboratory glassware - Interchangeable conical ground joints《实验室玻璃器皿 可互换锥形磨口接头》.pdf SANS 113-1976 Laboratory glassware - Interchangeable conical ground joints《实验室玻璃器皿 可互换锥形磨口接头》.pdf
  • SANS 1132-2009 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plastic - Determination of flex cracking and crack growth (De Mattia)《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挠曲开裂和裂纹扩展的测定(德墨西亚式)》.pdf SANS 1132-2009 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plastic - Determination of flex cracking and crack growth (De Mattia)《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挠曲开裂和裂纹扩展的测定(德墨西亚式)》.pdf
  • SANS 1133-2008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the melt mass-flow rate (MFR) and the melt volume-flow rate (MVR) of thermoplastics《塑料 热塑体的熔体质量流速(MFR)及熔体体积流速(MVR)测定》.pdf SANS 1133-2008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the melt mass-flow rate (MFR) and the melt volume-flow rate (MVR) of thermoplastics《塑料 热塑体的熔体质量流速(MFR)及熔体体积流速(MVR)测定》.pdf
  • SANS 11345-2003 Rubber - Assessment of carbon black dispersion - Rapid comparative methods《橡胶 碳黑分散评估 快速比较法》.pdf SANS 11345-2003 Rubber - Assessment of carbon black dispersion - Rapid comparative methods《橡胶 碳黑分散评估 快速比较法》.pdf
  • SANS 11346-2003 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plastic - Estimation of life-tim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f use from an Arrhenius plot《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应用阿累尼乌斯图推算寿命和最高使用温度》.pdf SANS 11346-2003 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plastic - Estimation of life-tim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f use from an Arrhenius plot《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应用阿累尼乌斯图推算寿命和最高使用温度》.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