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体会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通过探索、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特点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况的能力,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二、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因数。三、教学难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用品
2、,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作业纸,请大家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好了吗?好的。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老师也非常喜欢。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火,叫爸爸去哪儿 ,你们看过吗?说一说,在这部电影中你最喜欢谁?(生自由说)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林志颖)他呢?(课件出示:kimi)师:想一想,林志颖和 kimi 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也就是说:林志颖是 kimi 的( ) ;kimi 是林志颖的( ) 。师:哎!我们能不能说“林志颖”是爸爸呢?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林志颖”是谁的爸爸!2师:有道理吗?看来,爸爸和儿子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
3、直接说-谁是爸爸或谁是儿子,而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师:哎,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上,有没有这种的关系呢?是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有时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们想了解吗?那好!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熟悉的电影切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渗透“相互依存” ,巧妙搭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师: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
4、图:上课伊始,开门见山的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直奔主题,使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快速地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2、自主提问,引发学习兴趣。师(指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都想了解什么呢?生 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师:是呀,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呢?(副板书:是什么?)还有吗?生 2: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副板书:关系?)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研究。【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中有疑,才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让学
5、生围绕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目标和达成度会更高,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关系。1、比较,感知“整数除法”师:请看屏幕,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件出示)生 1:都是除法算式。师强调:是么?那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整数除法。【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鉴于学生对“整数除法”缺少认知,教材中又没有给出过具体的概念,在此通过呈现整数除法
6、的算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整数除法算式的特点,为后面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做好了铺垫。 】2、分类,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师:那这些整数除法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结果)师:仔细观察,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算式给分分类呢?(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先给这些算式编上序号。好,你来!(生答师及时点击算式变色)师: 接下来怎么分呢?(生答,师:也就是说剩下的分为一类,对吗?)师: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师:大家同意这种分法吗?师归纳:那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算式分成了几类?(生:两类)(师课件将算式分开)第一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而第
7、二类算式,它们的商是整数但有余数。 (课件显示:商是整数但有余数)【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巧妙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算式上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类算式的特点,从而为概念的理解打下了的认知基础。 】3.聚焦,适时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点聚焦到第一类算式上(课件隐去第二类算式) 。4师:大家看,这些算式不但都是“整数除法” ,而且它们的“商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那在这样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就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屏幕(师生互动读):
8、 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设计意图:聚焦算式,再次明确特点,强化学生对“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一类算式的认知;设疑激思,适时引出概念,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感知和理解。 】4.举例,逐步理解概念。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师:明白了吗?那谁能结合着“122=6”这个算式,试着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生 1:12 是 2 的倍数,2 是 12 的因数。师: 说的对吗?你们想不想试试, 请大家一起说!(生齐说-12 是 2 倍数,师课件演示:箭头和 12 是 2 的倍数)生齐说-2 是 12
9、 的因数,师课件演示:箭头+2 是 12 的因数)师:下面,请大家从余下的这些算式中,任意选择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师:好,谁先来)-指 3 个同学回答。(师随机出示课件中的箭头)师指(2121=1):这个请大家一起说。(师用手势结合课件演示)【设计意图:单纯的概念是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的。为此,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通过箭头指示,让学生借助直观,感受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5观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这些除法算式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谁能说一说因数和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0、呢?(生:相互-指:他是他的倍数,反过来,他就是他的因数。)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因数和倍数就像我们课前谈到的爸爸和儿子一样,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板书(相互依存)(结合课件)当我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反过来,也就知道了谁是谁的因数。6建模,深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那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么?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生举例,师随机板书)-指 2 生举例。(并说明关系)师:可以吗?那像这样的算式多不多?(生:多)5师:是的,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出这样的算式呢?(指生答)师:可以吗?课件出示:ab=c师:
11、想一想,在这个除法算式中,a、b、c 必须是什么样的数?生:整数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不过,(师出示课件)也就是说,这里的 a、b、c 必须都是非零自然数。师:想一想,在这个式子中,谁是谁的倍数?(a 是 b 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b 是 a 的因数.)【设计意图:为深化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师连续追问“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吗?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这样的算式说的完吗?这些说不完的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呢?”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概念的本质,构建了模型,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7辨析,强化概念体会关系。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对因数和倍数又
12、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手势快速判断一下,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课件出示:辨析题)(1)369=4,所以 36 是 9 的倍数。 ( )(2)5.7 是 3 的倍数。 ( )(3)15 是倍数,3 是因数。 ( )师:为什么 5.7 是 3 的倍数不正确? 师:15 是倍数,3 是因数。这样说对吗?为什么?(生:不对,因为不知道 15 是谁的倍数?)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直接说,谁是因数或谁是倍数!而必须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说呢?(生:15 是 3 的倍数,3 是 15 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题引导
13、学生思考,加深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同时重点借助“15 是倍数,63 是因数” 这一题目的辨析,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因数和倍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表达时必须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 】8.练习,巩固并拓宽认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对因数和倍数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现在如果给你两个数(出示课件:4 和 24) ,谁能说一说,在这两个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课件依次出示)4 和 24 26 和 13 18 和 2 生:4 是 24 的因数,24 是 4 的倍数。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生:因为 244=6)
14、师:哎,他想到了哪个除法算式?师强调:244=6,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我们就可以说 24 是 4 的倍数,4 是 24 的因数。非常好的方法!(2)26 和 13 师:说说你的想法? (3)18 和 2 师:同意吗?在这里 2 是 18 的因数,那除了 2 以外,18 还有其他的因数吗?(出示例 2:18 的因数有哪几个?)三、探索找因数的方法。(一)找出 18 的因数。1、设疑导入,引出问题。师:那你们能试着找出 18 所有的因数吗? 好的,在找之前,请看这,仔细默读“温馨提示”: 2、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师随着默读)。(1) 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找 18 的因数?(2) 找一找:请把找
15、因数的过程记录在作业纸上。(3) 查一查:18 的因数都找全了吗?师:看明白了吗?好,开-始!(分组探究。)【设计意图:为有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温馨提示中设计了“你打算怎样来找 18 的因数”这一问题,以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同时,温馨提示中呈现的“想一想” 、 “找一找” 、 “查一查”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找因数的方法。 】 3、展示交流,归纳方法师:找完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注意观察,认真倾听!展示学生作业并讲解思考过程。 (注意展示三种情况,有遗漏的;完整但无序的;完整有序的)(1) 对比出示“因数出现遗漏”和“无序”
16、的作业。师:我们先来看*和*这两位的同学的作业。请你们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师:我们先请*同学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我用(182=9)这个算式找到了 18 的因数 2。)7师:哦,你是想到了用除法算式来找的,也就是想 18 除以一个整数,看结果是不是整数?这样通过 3 个算式找到了 18 的 3 个因数。师:我们再来看*同学的作业,你也是用除法算式来找的,说一说你你找到了 18 的哪几个因数?师:听了两个同学介绍,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有漏的师:漏了哪个?看来这位同学在找因数的过程中出现了遗漏!师:那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遗漏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 2 生先回)学生思考,师选出 1-2 人
17、回答。(2)对比作业,总结“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学的作业,仔细观察,它找因数的过程与前面同学相比有什么不同?师引导:他是从 1 开始,按照顺序依次来找的。这样找有什么好处呢?(生:不遗漏)师:我们一起来看,他是先用 18 除以 1,2,的确不容易遗漏,不过,接下来应该除以 4 或 5 了,这里为什么没有除呢?(生:算式有余数,)师: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能不能找到 18 的因数?那这样的算式我们还用不用写出来?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这样按照顺序往下找,我们要找到几才能找全 18 的因数呢?(18)找18 的因数,我们要试到 18,那如果找 20 的因数呢?师:同学们真会思
18、考。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找一数的因数,为了保证不遗漏,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找,这其实就是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有序思考(板书)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的作业(出示先找了 1,接着找到了 18,;然后又找了 2,接着找到了 9;最后又找了 3,接着又找出了 6。的作业)他是怎样找的?生:师评价:这样按顺序,一对一对的找,这也是一种有序思考。大家真会思考问题!(3)总结找因数的方法。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不管是用除法还是乘法,只要我们在找的时候运用(教师指板书:有序思考,让生说) ,就能不遗漏的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设计意图:探索时,充分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找因数;交
19、流中,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围绕“怎样找因数,才能做到不遗漏?”这一问题,又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发现从“1”开始有序的找不容易遗漏,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的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做到了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4、因数的记录方法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 18 的因数记录一下。记录时,我们一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记录。18 的因数有:1,2,3,6,9,18。师(点课件):后面还有吗?没有了最后要写上“。”,同时各个因数之间要用“,”号隔开。师:除了这种记录的方式以外
20、,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课件显示)(二)找出 30、36、7 的因数。师:同学们,现在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下面,就请大家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试着找出 30 和 36的所有因数?分组找因数。8(师: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来个比赛,男同学负责找出 30 的所有因数,请女同学负责找出 36 的所有因数。看谁找的最全最快,开始吧!)汇报交流。师:请男同学先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 30 的因数都有哪些?(生答后,课件依次出示:30 的因数有:1,2,3,5,6,10,15,30。)请女同学说一说 36 的因数都有哪些?(找几生答,纠正两个 6 的问题和有序写的问题)-学生读,集体核对后出课件。(课
21、件出示:36 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共同找出 7 的因数。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7 的因数有哪些?(生说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整体呈现出 30、18、36 和 7 的所有因数。)(三)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因数,你有什么发现?(手势比划-横竖看)生:都有因数 1师:大家看,是不是所有数的因数里面都有 1?师:还有什么发现?(如果横着观察,这些因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是这样吗?(课件显示)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况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生:每个因数里都有 1 和它本身。师:而且请大家观察,1 和它本身在这些
22、因数中都是怎样的?师引导:也就是说: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说后出示课件)师:那是不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指生举例(谁来随便说一个非零自然数):2、50 1000 师总结: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对各个数的因数进行观察,让学生注意认识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到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同时通过由“个例普遍”的构建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判断推理能力,并初步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的一般方法。 】四、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研究,其实数学家们在
23、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在研究因数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数字。师:这是几?(出示 6)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 6 的因数有哪些?(它的因数有:1,2,3,6。)现在如果把 6 前面的所有因数加起来,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和正好就等于 6.)(课件出示:1+2+3=6)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特别,正是因为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就把有这样特点的数给取了一个名字,叫: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想一想,8 是不是完美数(学生先判断后,师在分别出示课件)9其实,完全数是非常稀少的,到 2004 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才找出了 40 个完全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前 10 个。课件依次出示:6
24、 ,28 ,496,8128 ,33550336,8589869056,师: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谈)这些数太复杂了,那既然完全数这么难找,你觉得是什么力量让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对他们进行研究呢?是的,是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老师希望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能像数学家那样热爱数学,研究数学,探索出更多数学的奥秘。【设计意图:以“找因数“为抓手,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概念完美数,在引领孩子寻找“完美数”的过程中,通过两个完美数之间的巨大“落差” ,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家们苦苦求索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欣赏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五、课堂小结:师:好了,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你心中的问题解决了吗?你都有哪些收获?指板书问: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依存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应注意什么呢?好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课堂总结简洁、明了,既回扣了课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让知识的学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又通过畅谈学习收获,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附板书设计: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18 的因数:1、2、3、6、9、18 。 有序思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