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15849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进诗的世界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在此,我只是指出某些关于诗的认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首先,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安排的。它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

2、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可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分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决定因素。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 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注重押韵的。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绝对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

3、押韵的不一定是诗。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好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崭新发现或超拔领悟,用一种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最后,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有人认为,既然诗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我就照样写什么,于是大量罗列生活现象的“诗”就制作了出来。其实,生活现象的罗列

4、不一定是诗,诗不是生活的“照相” 。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2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因此,诗与现实生活相比,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的主观性最强,一般不宜太实。当然这不是说诗排斥写实,实的细节、情景、场面,放在一个特定的诗的构思中去,也会有妙趣。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关于诗的定义,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B. 诗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将现实放到诗的构思中会有妙趣。C. 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因此,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朴实。D. 古诗大量

5、押韵,相同的韵脚构成了一种复沓,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扣住“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来论证,辩证思维十分明显。B. 将诗与其他文学形式作比较来说明诗的特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C.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立论平实公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 文章引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形象论证了诗歌的内在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在各种文学形式中主观性最强,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B. 再别康桥让读者感受到优美的韵律、节奏,这与它押韵是有关系的。C. 现代诗的分节可以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

6、间间隔,也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D. 分行、押韵、词藻华丽、罗列生活现象,满足这些条件的作品可能仍不是诗。【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说法属于无生有和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指出“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 ,但并没有相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关于诗的定义,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相关的信

7、息;B 项, “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 ;C 项, “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因此,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3能朴实”说法强加因果,想象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并不是说因为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朴实。故选 D。【2 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8、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层层递进”说法错误,文章不是递进结构而是并列结构。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

9、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相关信息。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10、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

11、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4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

12、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 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

13、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 ,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

14、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 送别 )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5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

15、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 “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 , 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 ,俯,蛰伏也。

16、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

17、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D.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5.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6. 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答案】4. D 5.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 ,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1)不辜负美

18、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 项

19、, “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应是寿命使然。故选 D。【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表达技巧能力。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求鉴赏表现手法的句段,仔细阅读,先指出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把句段放置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说说句段所运用该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题目已经明确提出要求赏析引用这首手法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引用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作用。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

20、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依此思考,结合文章具体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比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文章中“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等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等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增强后文“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7却闻蝉而愁,只因为

21、诗人自己心中有愁”论断的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引用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答题。【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合全文概括” 。答题区域为全文。仔细阅读文章,到文中找出“秋虫鸣”的内容,结合这些秋虫的表现和作者的分析作答本题。如第一段“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

22、热情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从秋虫忘我地鸣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不辜负美好时光,尽情释放生命热情的生活态度;如第三段“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蝉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然无奈但依然发出抗争的呼号;如第四段“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蟋蟀的鸣叫是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体现出的是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的态度;如最后两段“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这些秋虫,生命虽然短暂

23、,但面对生活,依然是认真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传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态度。考生只要能找到这些内容,再结合本文的主旨答题即可。【点睛】引用诗句,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答题时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引用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

24、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6 年 12 月,我国首个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明确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8随后,2017 年 3 月 1 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 年 1 月 1 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都对开展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全民阅读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文化立法的进程,直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

25、示,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功能,意味着图书馆要从藏书、管书为主,转向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要求地方政府把全民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这也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李苑、孙嘉靖书香中国更可期 )材料二:4 月 18 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城镇成年居民 2017 年的图书阅读率为 67.5%,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 49.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5.83 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3.35 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2017 年我国

26、城镇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两项调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升反降。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也表示,阅读基础设施建好后,要进一步激活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提升其价值。仅就目前而言,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确实存在短板,全社会要尽量向农村和农民子弟倾斜。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2017 年有 65.2%的农村成年居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村成年居民想通过阅读了解大山之外的世界,希望能与中国古人和东西方名家、大家成为面对面交流的朋友,渴望在字里行间丈量世界。魏玉山和徐升国一致认为

27、,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条件的农村要找喜欢阅读的村民来管理农家书屋,带领大家定期开展有规模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引领村民走进字里行间。(摘编自刘彬农村需要阅读推广人 )材料三:自“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后,中国出版界便积极行动起来。经过9周密的顶层设计和精心准备,由权威的图书评测专业机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科教频道强强联合,组织开展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一份中国图书的权威榜单、一幅中国人的阅读地图。至 2018 年,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已成功举办了 5 届,共有 300 余名各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审工作。每年优秀图书要历经近

28、 10 道专业评审程序,才能从 40 余万种图书中产生这个好书榜单,上榜率仅为 0.00007%。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榜单” ,更是一幅“心灵榜单” 。“中国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 (摘编自杨平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好书 )材料四: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报告网 )7. 下列关于“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全民阅读统计数据显

29、示,农村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不升反降,其原因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远低于城镇。B.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施行,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为全民阅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C. 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后,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0D. 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的开展,既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也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广大农村地区,较低的阅读率和较高的阅读意愿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农村阅读短板的存在和农民阅读习惯培养的不易。B. 参与的专

30、家学者多、评审程序严、上榜率低,无疑提升了“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的含金量,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的上佳选择。C. 上述的几则材料中,多处引用了权威部门统计提供的精确数字和权威人士的观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D.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速提高,2014 年已超越纸质书阅读率,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9. 要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答案】7. A 8. D 9. 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加强对全民阅读的规范、引导和支持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强化人们的行动落实;关注广大农村地区阅读现状,从政策上加以倾斜,消除农村阅读短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

31、惯;加强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其利用率,为全民阅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加强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切实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信息筛选点时“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辨析,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其原因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32、远低于城镇”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中无据。故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11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 “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说法错误,从材料四的图表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速提高,2014 年已超越纸质书阅读率” ,但是并没有信息显示在“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 。故选 D。【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

33、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本题,题干问“要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仔细阅读全文,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2016 年 12 月,我国首个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明确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2017 年 3 月 1 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 年 1月 1 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都对开展全民

34、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立法的进程,直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功能,意味着图书馆要从藏书、管书为主,转向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要求地方政府把全民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这也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机会” “我国城镇成年居民 2017 年的图书阅读率为 67.5%,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 49.3%;2017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5.83 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

35、读量为 3.35 本” “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2017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两项调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升反降” “要进一步激活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 “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确实存在短板,全社会要尽量向农村和农民子弟倾斜” “魏玉山和徐升国一致认为,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条件的农村要找喜欢阅读的村民来管理农家书屋,带领大家定期开展有规模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引领村民走进字里行间”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科教频道强强联合,组织开展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一份中国图书的权威榜单、一幅中国人的阅读地图” “中国

36、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 “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关注农村地区阅读现状,加强12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以及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方面分条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

37、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从国家的法律、政策等层面,关注农村地区阅读现状,加强公共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举办好各种读书活动以及对优秀图书的出版发行、推荐引领方面分条进行整合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

38、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后属沛公,沛公拜为厩将。良数以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劝项梁立韩王,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

39、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40、 ,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13公乃还军霸上。(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有改动)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B. 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C. 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D. 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41、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留侯,侯是爵位。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留,地名。B. 任侠,凭藉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也指任侠之士,侠客。C. 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贱称一般表示对某人或某类人的轻视,如“竖子” 。D. 桀,夏代君主,与在他之前的“纣”都是暴君, “助桀为虐”比喻帮坏人做坏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善识时局,善择良主。秦末农民起义中他辅佐陈涉起兵,后来虽曾经有一个时期跟随韩王成作战,但后来还是作为主要谋士之一辅助刘邦攻入咸阳。B. 张良心系故国,敢于行动。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

42、国的相,秦国灭掉韩国的时候张良还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他寻求勇士谋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C. 张良足智多谋,善用兵法。刘邦经常使用张良的计策,在攻打秦国峣关的军队时,张良先献计让秦军将领叛降,又劝刘邦攻打秦军,符合当时战局实际。D. 张良敢于进谏,极有口才。刘邦进入秦宫后想留在那里,樊哙劝都不听,张良分析当时秦朝灭亡的原因,引用当时熟语,让刘邦明白了什么才是正确选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秦始皇到东方巡游

43、,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14(2)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项梁” “良” “韩公子成” “韩王” “韩申徒” “人” “韩地” “城” “秦” “游兵” “颍川” ,虚词“以为” “以” “为” “与” “之” , “得数城”承前省略主语“良与韩

44、王” ,意思是“(张良和韩王)夺得几座城邑” ,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BD 两项;“秦”作“辄复取之”的主语,意思是“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 ,前后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公子成,把他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夺得几座城邑,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句子可以断开为:项梁使良求韩公子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故选 A。【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45、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 “与在他之前的纣都是暴君”说法错误,夏桀在前,商纣在后。历史朝代先后还是要掌握的。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秦末农民起义中他辅佐陈涉起兵”说法错误,张良并未辅佐陈涉起兵。故选 A

46、。【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15的落实,如(1)中“东” ,名词作状语,到东方;“游” ,巡游;“客” ,指大力士;“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即“狙击秦皇帝于博浪沙中” ,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 (2)中的“夫” ,发语词;“为” ,因为;“故” ,所以;“为” ,替;“除” ,铲除;“残贼” ,指凶残的贼人;“贼” ,贼人,坏人;“宜” ,应该;“缟素” ,清廉朴素

47、;“资” ,资本;“宜缟素为资” ,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

48、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后来归附了沛公,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等到沛公到了薛地,会见项梁。项梁拥立了楚怀王。张良于是劝说项梁

49、立韩王,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公子成,把他立为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夺得几座城邑,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16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 ”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 ”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