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1639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Ⅲ核心突破二讲义(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述类阅读一、识别设题陷阱凡是信息筛选整合题,其选项都是命题人对原文信息作了转换处理。如果对命题人的转换手段与设题陷阱有所了解的话,会对做题帮助很大。命题人转换手段与设题陷阱一览表边练边悟 请认真比对下列原文与选项,看看两者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第一组2原文: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旗帜,中国外交进入新征程。在“大国外交”之前冠以“中国特色”的定语,是因为它反映出中国的大国外交超越了传统的大国外交,特别是以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大国外交,而成为当今世界解决国际交往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这)使我国对外工作

2、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那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哪里?笔者认为, “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代性,一个是民族性。在时代性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大国外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潮头,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传统的西方大国外交基本上都是只顾及本国利益,要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此不惜牺牲他国利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等,就是这种大国外交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大国外交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大国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同时伴随着强国对弱国的欺负、掠夺,造成各种各样的人权灾难(摘自刘建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哪里 ,2017

3、 年 9 月 7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选项:A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的大国外交不仅从理念上更是从实际上已超越传统的大国外交,特别是以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大国外交。B传统的西方大国外交只顾及本国利益,要使本国利益最大化,为此不惜牺牲他国利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等,就是真实写照。C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际上就是抵制以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大国外交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A 项:_答案 不一致。 “实际上已超越”没有依据, “在大国外交之前冠以中国特色的定语”是理念上的超越。B 项:_答案 不一致。原文是“基本上都是” ,选项扩大了范围。C 项:_答案 不一致。 “抵制”则会使中国

4、成为新的强权,原文是“中国的大国外交超越了传统的大国外交,特别是以强权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大国外交” 。3第二组原文: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其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

5、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选项:A西方文化看重理性的思辨,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而后者更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影响着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B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C充满理性思辨的言说以其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思想使对手折服,它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思想

6、立场,给人一种决断之美。A 项:_答案 不一致。原文是“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 ,而不是两者并重。B 项:_答案 不一致。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 项:_答案 不一致。 “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的主语应是“诸子论辩” ,而不是“充满理性思辨的言说” ,这里偷换了概念。第三组原文: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也影响到东方国家。在中国近代,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只能批判自己的文化,走西方之路。面对西方文化迷信,只有从历史上揭示出东方文化的价值以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才能打破 19 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从而彻底走出西方中心

7、主义。4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根,但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到埃及、亚述等东方文化的影响。希腊正是从东方的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学习了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才成长起来。对于这一点,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完全承认。他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走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环节,而这两个最重要的文化变革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把中华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选自张西平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有

8、删改)选项:A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不仅影响到东方国家,而且曾在历史上推动过西方工业革命。B希腊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才成长起来,这种说法,西方学者也完全承认。C孔子在自己的哲学中采用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自然神论的版本,莱布尼茨加以考证,并得到证实。A 项:_答案 不一致。 “西方文化推动过西方工业革命”属于因果倒置。原文内容在第一段,由“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可知,先有“工业革命” ,文化是其伴随品。B 项:_答案 不一致。 “西方学者”属于扩大范围,由原文“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根才成长起来。对于这一点,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完全承认”可见,该项

9、省略了“一些严肃的”等文字,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C 项:_答案 不一致。 “孔子采用过自然神论的版本”属于误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 。二、掌握答题关键(2016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5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

10、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 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 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

11、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

12、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

13、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答案 B解析 B 项偷换概念。浏览原文第 1、2 段可知,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有两个差异:一个是流传形

14、式上的简单差异,即口耳相传和小说家们创作再加工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区别并不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异。B 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

15、说艺术的发展。答案 C解析 C 项否定失当。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错误。原文中说“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这里“讲故事的方式”指的就是如何来讲,说明现代小说更注重如何来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7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

16、说家” ,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答案 B解析 B 项推论无据。结合原文第 3、4 段判断,第 3 段强调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因此小说家更侧重于虚构。第 4 段强调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这里只是说虚构的重心发生转移,而没有说降低对虚构的依赖。1认识题型特征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关于原文

17、内容的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基本特点是,题中各项内容,都是对原文信息的删减、增加、拼接。只需将选项与原文作认真对照就可以辨明正误。其位置一般是试卷的第 1 题。2掌握答题方法:理解为先,切片比对“切片比对”是做这类题的主要方法。但在“比对”前,强调“理解在前” ,要有整体思维,千万不可机械地比对,那样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所谓整体思维,就是在整体中去把握一个段落乃至全文的内容,要在整体框架内进行切片比对。“切片比对”要对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有所了解、认识。如常见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混淆肯定与或然、现在与将来,无中生有。这里要特别强调跨段落的筛选整合。这种跨

18、段落的筛选整合比较少见,理解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往往令考生摸不着头脑。对于跨段落的筛选整合,其一要辨明选项涉及的段落;其二要对涉及的段落的大意有所概括,还要把握段落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从段落关系入手,命题者最喜欢“乱点鸳鸯谱” “强加因果” ,混为一谈,对此要有所警惕。“切片比对”要掌握三个角度:内容角度。这是比对的主要角度,注意是选项中有的内容而原文中没有,或原文中有的内容而选项中没有,还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相反、不一致。语法角度。有时利用语法知识来分析选项对应的原句,才能看出选项到底错在哪8里。如看句子的主语,选项与原文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在对句子改造时是否丢掉了一些修饰限定词,或者

19、凭空增加了一些修饰限定词。逻辑角度。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选择句,换言之,就是选项中带有“只有才能” “只要就”“因为所以” “不是就是”关联词语时,就要考虑它与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有无改变原句的逻辑关系。3抓住答题关键(1)善于抓住选项中的敏感词,如表范围的“都” “全” ,表已然与未然的“已经” “可能” “将来” ,表句间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就” “只要就” “因为所以”等。(2)特别关注概括式转换。所谓概括式转换,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

20、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换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近年来,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主要是学术论文,这类题材的文章结构严整、措辞严谨、推理严密,阅读的难度很大。在命题上,尤其在第 3 题,越来越重视考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的能力。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其“前提”在原文中, “结论”则在原文外。推断有理解性推断和概括性推断两种,与此相对应的“想象”有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

21、性想象和拓展性想象两种。推断类型 理解性推断 概括性推断想象类型 理解性想象 拓展性想象“只有才” “为了”推断标志 “如果就”“可见” “由此” “说明”对文章若干个观点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新观点信息的归纳能力考查能力对文章显性观点进行推断,使隐性观点显性化的推理能力 对无序信息进行重组加工,推衍出新信息、新发9现的分析能力对部分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原文的结论设误特点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

22、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

23、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传统手艺的传承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

24、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10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摘编自王祖龙 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 “活”在当下)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

25、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答案 B解析 两者没有因果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

26、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

27、,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农业活动是否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有删改)1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8、才会持续。B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C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之上,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D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答案 D解析 D 项错在颠倒关系,应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文明” 。1认识题型特征题干一般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其选项内容常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某个内容,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选项中推断出的内容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的,考生需要依据原文和情理,对此推断作出正确与

29、否的判断。需要提醒的是,其他两题中的选项内容也是需要推断才能判断的。2掌握答题关键:三方面推断(1)看依据的条件是否与原文一致,或原文中有没有(无中生有),或曲解原意(把片面说成是全面,把次要说成是主要)。判断推断无据的主要方法是比对法,像做第 1 题那样进行切片比对。(2)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和人类思维规律。具体来看,就是要看选项中的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是否成立,也就是说推断过程是否改变了原文及句间的逻辑关系。推断形式 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 判断关注点假设形式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一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二看假设的结果是否从中推出。

30、因果形式 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 看有无因果颠倒;把多因一12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果推断为一因一果,故意漏掉其他原因;看有无强加因果。充分条件:A 可以推导出 B,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B 可以推导出 A,但是 A 不能推导出 B,A 就是 B 的必要条件。条件形式 充要条件:A 可以推导出 B,B 也可以推导出 A,A 就是 B 的充要条件。注意原文到底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看是否搞混了条件关系,如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等。(3)看推断的结果是否真实、合理。具体说来,要看其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社会主流价值,是否合乎文本观念。当生活常理与文本观念冲突时,要以文本观念衡量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