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 “者,”“,也” ,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
2、两种方法进行判断。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其他三组均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 C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2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
3、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为” “为所”或“为所” 。“于”或“受于” 。“见”或“见于” 。“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3)巧借“添” “变”二法。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 ,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秦王复击轲,被八
4、创答案 D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状语后置句,为宾语前置句。三、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有否定词“未” “不” “莫”等;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 “余” “尔”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疑问句式;作宾语的是3疑问代词,如“何” “安” “奚”等。(3)用“之” “是” “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
5、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D解析 A、C 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 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B求人可使报秦者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至此答案 B解析 B 项为定语后置句。(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四、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
6、,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 “之者” “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 D解析 D 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C仰观宇宙之大 D宾主尽东南之美答案 D解析 D 项为判断句。五、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
7、言文中,带“于” “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 “以” , “于”通常省略。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 C解析 C 项“于”应译为“到” 。六、谓语前置句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
8、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 “哉” “矣” “兮”等。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有删改)译文:_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5解析 两处倒装是重点:“殓以嫁时之衣” ,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 ,主谓倒装。七、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 ,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 ,是指在理解句意时
9、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 “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 ,省略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廉颇为赵将,伐
10、齐,大破之B沛公军霸上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答案 D解析 A 项承前省略主语。B 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 。C 项“使”后面省略“之”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八、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
11、办法)、 “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6来的办法), “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 “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2)表疑问语气:“何如” “如(奈、若)何” ,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何(奚、曷)以(用)为” “何为” ,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 “哪里用得着呢” 。“不亦乎”(不也是吗)、 “何之有”(有呢)、 “庸乎”(难道吗)。(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不亦乎,译为“
12、不也是吗”A BC D答案 C解析 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一、如何审出得分点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而且特别重要。文言翻译的审题有两点:一是审句子的内外语境,二是审出得分点。翻译评分是因点赋分,译出得分点才给分。因此要译好句子,拿到分数,必须知道该题的得分点在哪里,这样翻译才有目标,才有着力点。文言译句常见的得分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实词、虚词),重点是实词;特殊句式。审出得分点的方法有:(1)审出关键词语。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
13、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7(2)审出特殊句式。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 “于”的句子。二、落实得分点关键实词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下面五类实词要特别
14、注意:1古今要区分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 “谷” “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 “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2多义要确定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
15、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 ,义项“爱护” “爱怜” “爱惜”较难区分;“坐” ,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 ,何时作“治理” ,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3活用要译准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
16、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义。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 “用” “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8译)(5)使动用法要用“使
17、(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4疑难要推断对于疑难实词,要借助字形推断、邻字推断、对称推断、联想推断、语境推断等多种方法推断其义。刘承规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皇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选自宋史卷四六六)如要翻译上句, “羸瘵”一词极其陌生,是“拦路虎” 。这时可用字形推断法, “瘵”是形声字,从“疒”旁,可推知与“病”有关;也可用邻字推断法,如“羸”是“衰弱”义,“瘵”紧随其后,应为“积久成病”义。因此, “瘵”是“病”义,在句中译为“多病” 。需要注意:几乎每道翻译题,都有这样极其陌生的实词,对此,千万不要慌
18、张,要坚信借助学过的多种推断方法一定能推断出来。5专用要理解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用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用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 ,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的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杜镐,字文周
19、,常州无锡人。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 ,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有删改)译文:_答案 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 ,(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采分点:“会” “检讨” “故事”“访问” ,大意对)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节选自姚莹汤海
20、秋传 ,有删改)9译文:_答案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采分点:“习” “慨然” “荷” ,语意通顺)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有删改)(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译文:_(2)
2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译文:_答案 (1)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采分点:“富殖” “潜” “赍” “南”)(2)(许唐)曾在汴、洛一带囤聚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采分点:句首补出主语, “商赀” “缀行” “窃”)参考译文许骧,字允升,世代居住在蓟州。祖父叫许信,父亲叫许唐,世代以财富在边郡称雄。许信因为资产富足,不乐意迁移到其他地方,许唐于是悄悄地携带一百金到南方。不久,后晋太祖受天命改朝换代,果然用燕、蓟之地贿赂契丹,许唐回去的路于是断绝。(许
22、唐)曾在汴、洛一带囤聚商品财物,看到进士连接成行(结队)而出,私下叹息说:“生儿子应当让他像这样!”因而不再经商,定居睢阳,娶李姓人家的女儿,生了许骧,(许骧)长得非常清秀。许唐说:“成全我的志愿了!”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高桢,辽阳渤海人。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有删改)译文:_答案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采分点:“遂” “降款” ;“
23、遂来降”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 ,介宾短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高桢,辽阳渤海人。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10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打败高永昌后,就任命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三、落实得分点重点虚词1审察看看句中有哪些虚词,它们是处于句中、句首还是句末,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2落实:结合语境逐一落实(1)分清词性代词: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
24、。连词:并列、顺承、修饰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则要翻译。语气词:要译出合理的语气。(2)突破高频虚词考试说明中列出的 18 个虚词中的 6 个一级高频虚词,尤其是“以” “其” “而” “为”等,它们只要在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3检查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译后要检查有无赘余。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有删改)(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
25、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译文:_(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译文:_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采分点:“以” “率” “以为” “先驱” ,大意对)(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采分点:“以” “履” “素” , “为”后省略“之”)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节选自白居易白 洲五亭
26、记 ,有删改)译文:_11答案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采分点:“其乎” ,表推测的固定句式)参考译文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当时是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翁闭门力学,尽读先世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节选自王阳明遁石先生
27、传 ,有删改)译文:_答案 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他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 ”(采分点:“或” “辄” “相” ,大意对)四、落实得分点特殊句式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要落实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1)抓“标志”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 “乃” “皆” “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 “见” “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 “之” “是”等。(2)重语感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3)析结构有时,对句子
28、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 ,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具有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 “受”字。(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回归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3)补充词语: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12出的语
29、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
30、省略的宾语。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a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b.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c.补出省略的成分;d.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边练边悟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节选自元史张昉传 ,有删改)译文:_答案 有用歪门邪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乡里人,事情败露后被捕,牵连的人很多,各位幕僚没有人敢说话。(采分点:“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定语后置, “事觉逮捕
31、”被动句,“诖误” ,大意对)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宗越,南阳叶人也。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 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臧质、鲁爽反,越率军据历阳。越以步骑五百于城西十余里拒战,大破斩胡兴、蜀等。爽平,又率所领进梁山拒质,质败走,越战功居多。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 。寻被宥,复本官,追论前功,封筑阳县子,食邑四百户。(节选自宋书宗越传 ,有删改)注 楯:盾牌。尚方:服苦役的监所。(1)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译文:_(2)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13译文:_答案 (1)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
32、提着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采分点:“无以” ,固定结构;“市” “当” ;“刀楯” ,名词用作动词;大意对)(2)(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采分点:“逼” “略” “坐” ;“系” ,无标志被动句,被囚禁;大意对)参考译文宗越,南阳叶人。宗越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马,常提着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挺身出战,敌众没有人能抵挡。每一次取得胜利,郡中吏员就得到五千钱奖赏,宗越凭这钱才得以买马。臧质、鲁爽反叛,宗越率军驻守历阳。宗越率领步兵骑兵五百人在城西十余里处迎战,大破敌军,斩杨胡兴、刘蜀等人。鲁爽叛乱平息以后,宗越
33、又率领自己统领的部队进军梁山迎战臧质,臧质败逃,宗越的战功居多。(后来)宗越又胁迫掠夺南郡王刘义宣的子女,因此获罪而被免官,被囚禁在监所服苦役。不久就被宽宥,恢复原有官职,并追评以前的功劳,被封为筑阳县子爵,食邑四百户。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34、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有删改)(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译文:_(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译文:_答案 (1)(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采分点:“甘” “考” “遗” ,句式)(2)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采分点:“穷”“欲” ,句式)参考译文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并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
35、,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14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翻译口诀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
36、,尤为注意。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15(一)译准关键实词、重点虚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考讳镇鼎,归安县儒学教谕。教谕君年过四十无子,生孺人,特珍爱之。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遭乱,两家各去其居,安度先生(指朱彝尊之父)播迁塘桥之北。彝尊既昏,孺人赞予往侍养。教谕君以田二十亩持券付孺人,孺人语予曰:“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 ”辞不受。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
37、之耆儒遗老。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 注 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亡妻冯孺人行述 ,有删改)注 禾:嘉禾,嘉兴的古称。(1)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译文:_(2)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译文:_答案 (1)(如果)分割我父亲的土地来奉养公公,我们就不是竭尽全力在奉养。(采分点:“割” “奉” “力养”)(2)(妻子的)首饰已经所剩无几,都抵押给当铺了,(妻子)昼夜不停地纺织来赎回(它们)。(采分点:“花钿” “质库” “绩”)参考译文亡妻姓冯,名福贞,字海媛
38、。她的先父名镇鼎,担任归安县儒学教谕。教谕君年过四十没有孩子,生下我的妻子,特别珍惜喜爱她。我这年十七岁,到冯家做了入赘的女婿。遭遇乱世,两家都离开了自己的居所,我父亲就搬到了塘桥北。我结婚之后,妻子佐助我去侍奉供养我的父亲。教谕君拿二十亩土地的田契交给我妻子,妻子对我说:“(如果)分割我父亲的土地来奉养公公,我们就不是竭尽全力在奉养。 ”就推辞没有接受。我二十岁时,就凭着诗辞古文被江东的德高望重的宿儒知晓。当时四面八方有名的往来于嘉禾的读书人,经常到梅里看望我,我妻子一定备办丰盛的酒菜,即使半夜也立即筹划办理。前来拜望的宾客,谈笑宴饮非常高兴,有的停留十天才离开。(妻子的)首饰已经所剩无几,
39、都抵押给当铺了,(妻子)昼夜不停地纺织来赎回(它们)。客人来了,就再去抵押,像这样都习以为常了。16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
40、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大义感人 ,有删改)(1)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译文:_(2)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译文:_(3)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译文:_答案 (1)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百姓。(采分点:“所以” “为” “侵暴”)(2)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的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采分点:“引” “责以大义
41、” “劝”)(3)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采分点:“方” “绥” “何得”)参考译文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各县的豪杰说:“大家为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统治关中,与父老们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刘邦)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百姓
42、对项羽大失所望。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大将们劝张巡投降,张巡设置了皇帝的画像,率领众将士朝拜,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的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17(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人叛乱称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朝廷。等到德宗皇帝在奉天下诏书时,王武俊派人对田悦说:“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
43、,我们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 ”(节选自宋马存赠盖邦式序 ,有删改)(1)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译文:_(2)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译文:_答案 (1)司马迁的文章的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那么终其一生也不能知晓它的奇特之处。(采分点:“学者” “求之” “奇” ,语句通顺)(2)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采分点:“诡” “异于昔” “果” ,反问语气,语句通顺)参考译文我的友人盖邦式,曾经对我说:“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