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1801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八章论述类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限时综合训练一(时间:30 分钟 分值:24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

2、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

3、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曾在作罢临江仙(夜

4、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2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5、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

6、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

7、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 ,有删改)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答案 C解析 C 项因果不当,朱熹最不满意苏轼的原因是苏轼“深

8、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3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的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

9、步思想。答案 D解析 D 项与原文矛盾。原文说苏轼“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6 分)答:_答案 苏轼最早在诗文中表达出来了那种人生的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了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佛教在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

10、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 ,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 。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南北朝时,中国有了大量汉译佛经,随着对佛经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形成了许多学派。到了隋唐时期,不少学派发展成为宗派,禅宗属诸多宗派之一。各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唐中期以后,宗派争鸣,禅宗以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及其僧团组织方式得以发挥其特殊优势,成为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宗派,影响不但遍及全国,还远播海外。宋代理学(我称之为儒教)兴起,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势不复存在。表面上佛教好像衰落了,事实上佛教的心性论及其宗教修养

11、方法都被儒教移植过去,成为儒教的核心。儒教学者自称远绍洙泗,并得尧舜禹的心传。我们不能说儒教不受孔孟影响,但是更应指出儒教是经过佛教,特别是禅宗洗礼的孔孟之学,不是汉唐以前的孔孟之学。儒教是接着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学发展起来的,儒教与佛、道两教不是唱的对台戏,而是连台戏。宋以后的学术界常用禅学指佛学,称某人思想近禅,即指其人学术有佛教思想倾向。禅宗在中国宗教界、思想界影响深远,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两方面值得注意。第一,理论上讲明心见性。禅宗的宗教哲学,抓住了当时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从魏晋开始即开展本体论的探讨。此时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与玄学本体论相呼应,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

12、,是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涅槃学继般若学而兴起,佛性问4题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佛教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从般若学到涅槃学,恰恰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同步进行,都是由本体论向心性论转移。禅宗大发展时期各宗各派无不涉及心性问题,把心性论的研究提到新的高度,不但充实了禅宗的理论,也加深了中国哲学史思维的深度。第二,经济上自给自足。秦汉开始,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直接统治着千千万万小生产者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这些个体农民成了社会基层细胞。除禅宗外,佛教各宗派都靠收租过活,不断引起与政府争劳力、争租税的矛盾。只有禅宗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原则是自己劳动,自己消费

13、,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从而在经济上立于不败之地。(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连台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指儒教消化吸收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部分,儒佛道三足鼎立,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B指儒佛道三教合一,儒教消化并吸收佛道两家的心性论及宗教修养方法,并以佛教心性论为核心。C指儒教得尧舜禹的心传,远绍洙泗,受孔孟影响,虽经禅宗洗礼但仍以孔孟思想为核心。D指儒教消化吸收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部分,并继隋唐佛道两教的心性之学发展而来。答案 D解析 A 项“儒佛道三足鼎立”表述有误。 “三足鼎立”指“对台戏” ,不能解释为“连台戏”。B 项理解不当,文中只讲“佛教的心性论及其宗

14、教修养方法都被儒教移植过去,成为儒教的核心” 。C 项答非所问,只谈了儒教,未涉及佛道两家。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禅宗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熔各家于一炉,大量摄取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宗派之一。B禅宗大发展时期各宗各派对心性论的研究紧扣当时的思潮,这是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研究不但充实了禅宗的理论,也加深了中国哲学史思维的深度。C从般若学进而至涅槃学,这既是魏晋以来佛教发展的大致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化佛教包括禅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即由本体论向心性论发展。D禅宗自己劳动,自己消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使禅宗在经济上立于不败之地,避免了佛教其他宗派与政府争劳力、争租税的矛盾。答案 A解析 “摄取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错,应是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 。6佛教思想中国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 分)答:_5答案 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逐渐融合。形成许多学派,并发展成为以禅宗为代表的诸多宗派。佛教心性论及其宗教修养方法被儒教移植并成为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