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120844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镇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苏省镇江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考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了房价飞速上涨的势头。这部电视剧播出前井未 宣传, 可播出后却成为热门话题。宋词是一种由唐诗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的流派众多,佳作 , 其中最具代表的婉约、 豪放两大流派将宋词推向文学高峰。A. 遏制 大事 层出不穷 B. 遏制 大肆 不绝如缕C. 遏止 大事 层出不穷 D. 遏止 大肆 不绝如缕【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

2、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司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遏制:阻止,禁绝。遏止:制止。句中后文说的是“房价飞速上涨的势头” ,应用“遏制” 。大事:大力从事。大肆: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 。不同点在于, “大肆”一般指贬义。句中说电视剧开播前没有大力宣传,应用“大事”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句中是说佳作不断出现,应用“层出不穷” 。故选 A 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

3、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航天事业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面对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中国航天研究人员自力更生,不管经受怎样的控折,都永不言弃。B.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有所进取。C.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 2 -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D. 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

4、千年前新出土的裁培稻。【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 项,成分残缺。 “面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引进不来”后加“的情况” 。C 项,搭配不当,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宾不搭配,应在“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前加“当今时代” 。D 项, “八千年前新出土的裁培稻”语序不当,应改为“新出土的八千年前的裁培稻” 。故选 B 项。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文化, 。城市的

5、真正考验,不是政府的投入和保护,而是来自民间的热爱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和展览会上,那不过是亡者之骸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时常响起历史老人的咳嗽声文化应该是活的,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举止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采用的是排序题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本题所给材料围绕“文化”展开,开头是“真正的文化” ,那么紧接着应该说真正的文化的特点,说的是文化的特点,讲的是“城市文化” ,分析的排列顺序,

6、开头是“真的文化” ,的开头是“文化” ,的开头是“它” ,所以和不能放在第一位。和,应先讲“有文化的城市” ,再讲“城市的真正考验” ,据此可得出答案为,选 C 项。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秋爽斋,宝玉住了怡红院。- 3 -B. 在十一月的天气里,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开花。贾赦、探春等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但贾母执意认为这是好事,且请众人来赏花作诗。王夫人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辟邪。宝玉见到花开,想到:“晴雯死的那年海

7、棠死的,今日海棠复荣但是晴雯不能像花的死而复生。 ”甚觉伤心。C.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D.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 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 “美玉无瑕” 指的是林黛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A 项, “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纨住了秋爽斋”不正确,应是探春住了秋爽斋,叫秋爽居士;李氏住了稻香村,叫稻香老农。B 项,

8、“王夫人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辟邪”不正确,是凤姐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辟邪。D 项, “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 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不正确,应为“阆苑仙葩” 指林黛玉, “美玉无瑕”指贾宝玉。故选 C项。【点睛】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5.下列各项中,

9、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病得一连三天不能喉晓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是因为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B. 范进听说自己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欢喜疯了。后被胡屠户打了一个巴掌,昏倒在地,过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跟睛明亮,不疯了。C. 匡超人来到京师见李给谏,给谏问其可曾婚娶, 匡超人谎称未婚,给谏将外甥女嫁给了他。结果将匡超人的原配郑氏娘子活活气死。- 4 -D. 牛浦郎在庵里读书,认识了老和尚,老和尚送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给他。因是同姓,牛浦郎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

10、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A 项, “伸着两个指头,是因为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不正确,严监生临死的时候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大家都猜不出来他的意思,只有他媳妇知道,是因为家里的油灯点着两个灯芯,他怕费油。他媳妇挑灭一根他才断了气。C 项, “匡超人谎称未婚,给谏将外甥女嫁给了他。结果将匡超人的原配郑氏娘子活活气死”不正确,在潘三入狱后,匡超人就把妻子郑氏娘子逼回到乡下,之后他的妻子抑郁而死。D 项, “老和尚送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给他”不正确,原

11、文是牛浦郎在庵里读书,认识了老和尚,趁老和尚不在时,偷看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因是同姓,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故选 B 项。二、文言文语段阅读(18 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12、,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B. 尔墓之木拱矣 拱:两手合抱C. 武夫力而拘诸原 原:战场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累:使劳累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 吾其还也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5 -C.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8.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A.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 过秦论 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以来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通过叙事来说理,是本篇的一大特色。B. 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C. 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D. 本文善用铺陈渲染,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灤,倾泻而出,不可阻挡,有说服力。9.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14、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答案】6. D 7. C 8. B 9. (1)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2)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但刚一下车又跳上车继续前进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3)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以六国之下了。【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 项,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意思是“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

15、, “累臣”是古代被拘系于异国的臣子对所在国国君自称,亦泛指被拘系之臣。故选项解释不正确,答案为 D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 6 -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 项,前一个“以” ,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以” ,介词,凭借。B 项,前一个“其” ,副词,表请求或命令,可译为“还是” ;后一个“其” ,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C 项,两个“而” ,都表转折,却。D 项,前一个“

16、之” ,助词,的;后一个“之” ,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这句里的“之属”表示“这一类人”的意思。故选 C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 “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不正确,应为“论述秦灭亡的原因” 。故选 B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17、”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履” ,登上;“至尊” ,皇帝的宝座;“六合” ,天下;“敲扑” ,指严酷的刑罚;“鞭笞” ,指奴役;“天下” ,天下的百姓。 (2) “左右” ,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免”,脱下;“超乘” ,刚一下车又一跳上车;“者” ,的;“乘” ,辆。 (3) “苟” ,如果;“以” 。凭借;“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句,偌大的天下;“下” ,自取下垂;“从” ,追随;第二个“之” ,助词,的;“故事” ,先例

18、,旧事;“是” ,这。【点睛】第 1 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翻译: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19、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 ,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 7 -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0、。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答张十一 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 竞长纤纤笋,踯躅 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这首诗创作于韩愈第一次被贬广东阳山的第二年春天。张十一,即张署,与韩愈为同僚、朋友。筼筜:yn dng,一种竹子。 踯躅,植物名,花开鲜红似火。10. 首联写景有何作用?11. 为什么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10. 写山净江空猿哀人家少,突出了环境的偏

21、僻空寂,体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孤独与凄凉,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11. 百感交集,同病相怜的愁绪;被贬而愤懑;未报皇恩,年事已高的遗憾;对南方气(瘟疫)的忧惧之情;触景伤情,对自身前途的心灰意冷。【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干要求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等角度分析。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这两句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

22、落的景象。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 8 -他倍感孤独和凄凉。【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霜毛一半加”指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23、,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分析诗人愁的原因可从前三联的内容来概括。前两联写景表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孤独与凄凉;第三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 ,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 、“炎瘴” ,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4、,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四、名句默写(8 分)1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一表真名世,_。 (陆游书愤)(2)落木千山天远大,_。 (黄庭坚登快阁)(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_。 (左传 秦晋般之战)(4)_,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贾谊过秦论)(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6)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

25、亡,诚不得已。 (苏洵 六国论)(7)羽扇纶巾,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案】 (1). (1)千载谁堪伯仲间 (2). (2)澄江一道月分明 (3). (3)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4). (4)锄櫌棘矜 (5). ( 5)弃掷逦迤 (6).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7). (7)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8). (8)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

26、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载、堪、澄、眚、掩、锄、櫌、棘、矜、掷、逦迤、殆、际、赢、仓皇。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

27、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

28、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 10 -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

29、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30、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老人是我们

31、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 11 -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 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13

32、. 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14.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15. 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16.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答案】13. 勤劳、平凡“30 年” , “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卖馄饨, “一袭布衣” 。手艺好“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 , “人尽皆知” , “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 。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用木鱼做讯号, “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

33、们” 。 14. (1)木鱼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一种谋生的重要方式。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除了是“吃饭钟”外,它清越的木鱼声,也是一位深夜寂寞中的良伴,可以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 “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 “无关紧要” ,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 15. 内容:一方面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的三个作用,表明中国佛教与民间生相融合。另一方面写已经失传很久的传统出现在台北令作者很是迷惑,每听到木鱼声就会产生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结构:为后面寻觅木鱼声的来源及发现卖木鱼馄饨的老人作铺垫。 16. “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

34、凡脱俗, “馄饨”是生活, “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作者对木鱼声神秘的玄想、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熟识后的感动以及乔迁后对老人的怀念。借物抒情,借清越的木鱼声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 12 -赞美。【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由第(10)段“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

35、一点葱菜”可知,老人真诚朴实;由第(10)段“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和“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两个描述可以看出老人做馄饨的手艺很好;文章第(12)段对老人选择木鱼作为讯号的原因作了解释,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这里体现了老人珍视尊严、细心、为他人着想。由文章第(15)段“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

36、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和第(16)段“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知,这个一位平凡、勤劳、朴素的老人。【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句子,然后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注意从本句入手,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1)句在文章第(15)段, “木鱼在他”的“他”指卖馄饨的老人,结合前文第(8) (9)段的叙述“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可以知道木鱼是老人谋生的工具之一,早已经融

37、入他的生活;第(11)段“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说明木鱼对于食客来说是吃饭的信号,木鱼馄饨不仅仅温暖食客的胃,还“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这也已经成了吃馄饨的人生活中简单而美好的一部分。第(2)句在文章最后一段, “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读经的目的在于求得心灵的宁静和净化,但是“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老人的木鱼馄饨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简单和美好,心灵在木鱼声中得到净化,于是读经显得可有可无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

38、认真审- 13 -题,明确的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问的是“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第四、五段讲述了僧侣敲木鱼的作用,说明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曾十分相契,但是现在已经失传了,突然出现木鱼声触动了作者。结构上来看,结合下文作者去探寻木鱼声的内容可知,前面的描写是对他探寻木鱼声作交代,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具体要求确定答题方案。如本

39、题要求是“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就要通读全文,从人物、表达效果、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上来看, “木鱼馄饨”将佛教中的木鱼和俗世中的馄饨结合到了一起,表明卖这种馄饨的人与一般的卖馄饨的人是不一样的;从表达效果来看,容易引起读者兴趣。从结构上来看,阅读全文,可知木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听到木鱼声,联想起消失已久的僧侣敲木鱼报晓的佛门风俗,于是寻声出门,却发现只是卖馄饨老人的信号而已,不禁失望,但是跟老人接触时间久了,每天听他木鱼声来吃馄饨,分别后竟怀念起老人了。从主题表达来看,木鱼背后包含着老人为他人着想和自尊的个性,木鱼清越的声音让作者心灵得到了净化,作者借

40、“木鱼馄饨”之物抒发了对卖馄饨的老人的赞美与感激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 1 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文章中,抓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

41、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人立然后文化立解玺璋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 14 -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 20 世纪初,已

42、经过去整整 100 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 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 ,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 。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 “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 ,特立

43、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 ,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 ”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 ,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

44、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 19 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

45、凡庸之事物哉?”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 ,而这个“人” ,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 15 -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

46、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注释】文化偏执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节)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18. 阐释第三段中画线

47、句子内涵。19.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然后文化立” 。【答案】17. 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 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重个人”的内涵,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及鲁迅 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 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 18. 旧梦指旧中国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蒙昧状态,新梦指旧梦破碎后,视西方为神灵,认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幻想。 由旧梦而入于新梦,指中国现在不过是由一种极端(错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错误) 。强调盲目西化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要纠正这几种偏颇,只能从“非物质”和“重个人”入手。 19. 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

48、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 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有了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 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解析】 【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第段写鲁迅提出“立人”主张,第段写提出主张的背景,- 16 -第段写提出主张的针对性,第段具体阐述“重个人”的内涵,第段具体阐述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第段总结鲁迅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第段写“立人”主张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围绕“立人”这个中心,按照“提出观点具体阐述分析现实意义”的逻辑顺序进行整合,可知文章分为三层,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上文,再联系时代背景,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