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殇教学目标:1、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二、介绍屈原及楚辞(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屈原(约前 340前 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作品有离骚 、 九歌 、 九章 、 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2)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 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 “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1、教师范读全诗一遍。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2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 (鼓槌) ,鸣鼓进攻。最后写战斗结束了,作者用“天时
4、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 ,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不入兮往不返” ,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 ,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
5、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写作特色1、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从写法上,作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结合起来,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2、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3、此外,诗歌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如“旌蔽日兮敌若云” 。语言上,全诗都是七字句,且用“兮”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感情的表达显得庄重。语言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六、作业:背诵国殇全诗。完成课后练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