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卷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这一制度A. 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B.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C. 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D. 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制度,当然也就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制度最早开创于秦朝而非夏商时期,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等级森严是分封制度的特点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科举考试为“底层”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据此判断,科举制A. 不失为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B. 以最公平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命运C. 是政府选拔人才的唯一选择D. 能有效防止权力运行中的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显然是赞同科举制, “科举考
3、试为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2显,但别无选择”显示出科举制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相对重要的成果,A 正确;科举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制度,并不是最公平的方式,B 错误;科举制实行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恩荫等方式选官,C 错误;选官制度并不能有效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D 错误。3.1861 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 3250582 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 64,鸦片折银 948480 两,占进口总值的 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B. 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 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D. 鸦片贸易合法化【答案】C【解析】材料放映的是海关外国商品所占比重大,这正
4、是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表现,是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附庸的表现,这是实质。没有谈及鸦片贸易合法化,AB 不是实质。4.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神宗沉吟良久后说:“使刺配远恶州郡。 ”门下侍郎章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朝君权与相权平分秋色在用人上重文轻武理学思想影响官员人格缺乏制约皇权的制度性设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蔡确反对理由充分,有历代沿袭的依据,劝说宋神宗不违反历代规矩。体现的是君权,相权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君权与相权平分秋色不符
5、合历史史实,故错误。在用人上重文轻武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由“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使宋神宗作3罢发配转运使,可知理学思想影响官员人格,故正确。材料中蔡确利用历代沿袭的依据劝说宋神宗,说明当时缺乏制约皇权的制度性设计,故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择D,ABC 组合不符合题意。5.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
6、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的法律便有普遍的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6.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因官衙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上奏朝廷请求拨给二百道度牒(批准百姓出家为僧尼的文件,要获得度牒需缴费)进行修缮。几经申请后,朝廷最终批准三十道度牒。这表明宋代A. 朝廷对地方官进行严格控制B. 地方政府财政困难C. 经济破败,中央政府收入减少D. 知州无权管理地方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宋朝政府最终“几经申请后,朝廷最终批准三十道度牒”可知对地方官的严格控制,故
7、选 A;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和中央的财政困难,排除 BC;知州作为地方官,有权管理地方事务,排除 D。7.田富达是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唯一的高山族台湾籍代表,他回忆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不少。这主要表明新中国A. 对少数民族实行特殊照顾4B. 此时开始实行民族平等政策C. 实行各民族当家做主D. 以法律形式维护了公民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高山族台湾籍代表”体现出少数民族参政,说明各民族当家作主,C 正确;材料中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并不是特殊照顾,A 错误;民族平等政策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实行,B 错误;材料并不是以法律形式维护了公民
8、权,D 错误。8.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 ,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 。这说明察举制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C. 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规定郡守、刺史等地方官应向朝廷举荐孝廉,在对荐举作出严格规定的同时,突出了“化元元、移风俗”的作用,反映的察举制在选拔统治人才的同时,兼具社会教化的功能, C 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以品德为标准,采取推荐的方式选拨人才,不能体现选举程序的严格,排除 A。题干强调察举制在选
9、拔统治人才的同时,兼具社会教化的功能,与解决官员空缺无关,排除 B。察举制实行时受中央对举荐规定的限制,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点睛:理解题干信息“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一分析排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 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A. 皇权至上B. 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C. 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5D. 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答
10、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正是由于君权至上,才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内侍或其他人干预朝政,形成专制局面。故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0.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 ,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 ”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A. 白居易称
11、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 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C. 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D. 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有限制,明确禁止商人、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判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改变了隋唐对商人采取歧视政策的弊端,故选 C,AB 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D 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中国人“家”的观念十分浓厚,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有本族世系源流
12、、支派辈分、人物传略等,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对中国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古代分封制的遗风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6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族谱是血缘传承,主要是受到宗法制影响,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小农经济模式,以一家一户为生活单位,体现出家族制特点,这也与重视修订族谱有关,古代重视家族观念,修订家谱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正确;修订家谱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选择 A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家谱的含义,依据材料中“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 “连接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可知
13、与宗法制有关,分封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故家谱与分封制无关。12.“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 ”这导致A.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C. 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D. 国共合作破裂【答案】C【解析】【详解】 “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 “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说明是国民党大革命时期只依靠工人运动,该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革命领导权的丧失,C 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事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A 错误;第二次护法运动主要
14、是维护临时约法 ,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国民党反动反革命政变,D 错误。13.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 ,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7A.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汉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
15、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A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项 D 符合题意。14.蒋介石在 1936 年 9 月 25 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 ”由此可见A. 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B. 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C. 国共两党此时已捐弃前嫌D. 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介绍当时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情况,无法判断孰弱孰强,故 A 项错误;按照材料“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这一关
16、键信息,可以知道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是有准备的,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关系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轻视之意,但是后面表明已有准备,所以说“太掉以轻心”显得夸大,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持久战的角度分析各个选项,即可得出最佳选项。15.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刺史 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答案】D8【解析】试题分析:秦朝掌握军权的是太尉,
17、汉朝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唐朝的节度使是掌握地方大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对主要矛盾,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宋朝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中
18、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16.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A. 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B. 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 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D. 缺乏团结统一的领导导致战争失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郭嵩焘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上下不通畅,不一心;李鸿章强调日本举国一心,而中国则是仅以北洋之力在抗衡。故两人认为甲午中
19、日战争中国失利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没有形成上下一心的改革局面。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错误,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B 项“社会矛盾激化”题干没有体现;C 项洋务运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教主权的斗争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17.比较法学者彼得克鲁兹认为:“在公元前 2 世纪,罗马进行地区扩张重要历史时期,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造就了几近完美的一个制度,即罗马法,它具有适应性,持久且实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9A. 罗马法的形成得益于对希腊的征服B. 罗马法因其自身的完美而持久且实用C. 罗马法渊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和哲学D. 罗马法的发
20、展得益于古希腊文明【答案】D【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罗马法和希腊思想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依“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 ,注意“吸收”和“修正” ,所以答案选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吸收” ,而不是“征服” ;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希腊文明对其的影响,而不是强调自身;C 选项说法过于局限和狭隘。18.与联盟或安全协议不同,中国的“伙伴关系”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关系。19971998 年,是“伙伴外交”的活跃期,我国与俄罗斯、美国、法国、欧盟建立伙伴关系。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伙伴关系”即为同盟关系B. “伙伴关系”仅限于主权国家之间C. “伙伴关系”体现了和
21、平共处五项原则D. 中国是“伙伴关系”的提出与推广者【答案】C【解析】【详解】 “伙伴关系”并不是结盟关系,新时期伙伴关系属于结伴不结盟,A 错误;“伙伴关系”并不仅限主权国家,欧盟属于超越主权国家的集团,B 错误;新时期的“伙伴关系”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C 正确;中国并不是“伙伴关系”的最初提出者,D 错误。19.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C. 宗法制 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
22、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10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 两项首先排除;A 项是 C 项的体现,宗法制是核心,即“里” ,分封制是表现,即“表”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0.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执行这一权力的机构是A. 公民大会B. 五百人议事会C. 陪审法庭D. 全体居民大会【答案】A【解析】【详解】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23、,雅典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进行表决,A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务机关,B 错误;陪审法庭负责的是司法审判,C 错误;全体居民大会不是雅典的权力机关,故 D 项错误。21.据统计,1953 年 6 月 30 日 24 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 601912371 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A. 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 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 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 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此次人口普查的的时间“1953 年 6 月 30
24、日 24 时” ,联系 1954 年宪法的制定,可以判断,其直接作用是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故选 B。实行计划生育和普及义务教育是 80 年代的决策,故排除A、D。人口普查和三大改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建设1954 年宪法1122.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
25、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说明了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因素来强化中央集权,所以 D 项表述符合题意,A B C 三项说法与题意相违。考点:元代的行省制度点评: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他是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由原来的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省统州或府,以州或府统县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增
26、加了的层级模式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对中国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日省县模式还在延续。23.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 1644 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 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C.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 中共“七大”召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由西柏坡迁往北平” ,可知,这一时间为 1949
27、年的(西柏坡会议,作出了“由农村到城市的决定” ) ,由此可知,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A 符合题意,也只有故 A 项的时间符合题意;B 项时间为 1949 年 9 月,党中央已经迁到北平,B 项错误;C 项时间为 1927 年, C 项错误;D 项时间为 1945 年,D 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12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西柏坡会议24.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A. 六部官员工作繁忙,勤劳思政B. 六
28、部人浮于事,敷衍塞责C. 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很不平衡D. 冗官问题严重,吏治腐败【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大致是:吏部权重,一支笔就可以决定官员的调动;户部没日没夜地忙,事务特别多;礼部事务清闲,没什么事情需要处理;兵部是个空架子,没事做没钱得,穷的要典当“袚裤” ;刑部老是出冤案;工部更可怜,没权没钱无人问津。据此选 C。25.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A. 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B. 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
29、利益C.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D. 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天平天国运动时期实行政策不得人心导致民众纷纷外逃,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实行的政策缺乏科学的依据,故 D 项正确;“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天平天国纲领的落后性,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涉及关注农民的利益,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分析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故 C 项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自 6 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西半部已一去而永不复返,东半部却仿佛是一家营业13中的商行,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从事着远距离的高档奢侈品
30、贸易。一心要恢复罗马的辉煌的查士丁尼高喊着“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他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企图保持与此前罗马帝国的连续性。这里俨然成为希腊罗马文明的堡垒,持续达多个世纪,其保留的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冲破中世纪的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结合所学,概述查士丁尼重新汇编法律的原因及影响。【答案】原因:地跨欧亚非,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地处海陆两路丝绸之路交汇处,商品贸易关系繁杂;历代的法律体系庞大驳杂;传承古罗马文明。 (4 分)影响:形成了完备的罗马法体系;维系了帝国统治;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
31、人文、理性精神。 (6 分)【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考查古代罗马法律相关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根据关键信息“罗马帝国西半部已一去而永不复返” 、 “一心要恢复罗马的辉煌” 、 “企图保持与此前罗马帝国的连续性”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查士丁尼重新汇编法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A.地跨欧亚非,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B.地处海陆两路丝绸之路交汇处,商品贸易关系繁杂;C.历代的法律体系比较庞大繁杂,不成系统性;D.查士丁尼本人主观上,倾向于传承古罗马文明的驱动等。影响一问,主要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回忆、再现所
32、学知识即可作答。主要体现在:A.法律体系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罗马法体系;B.法律作用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C.法律内容特征上,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查士丁尼法典27.2014 年 12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大局,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 15 周年。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两岸交流合作良好势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国共两党曾经的亲密合作也彪炳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3、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14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
34、,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 1938 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什么特点?(3)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带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35、的解放。(4 分)(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党外合作;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 (答出 3 点给 6 分)(3)后果: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 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 分)认识: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分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国共合作的相关问题。从两次国共合作的目的、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考查。(1)依据所学,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 19 世纪 20 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2)依据所学,两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形势有着很大的不同。从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到第二次的党外合作。军队掌握方面,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军队。群众存于程度也大大提高。(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国内混战,这给帝国主义侵略带来了便利。第二小问,从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角度进行归纳。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一直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两岸人民应加紧促进两党的再次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