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
2、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二、20 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项目 背景 特点 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 “战时”和“共产主义” 保证了战争胜利新经济政策 经济和政治危机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经济恢复,政局稳定斯大林模式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高度集中 经济迅速发展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是重点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重点 军事实力膨胀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的危机分经济与政治两个阶段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启示(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一切从实际出发;(3)注重民生问题;(4)科学决策,和谐发展;(5)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3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
4、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
5、误等。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20 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苏联、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
6、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当时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严重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等方面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不同点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4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恢复了社会生产,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
7、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点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属于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典例分析 (2018海南卷,11)1956 年 12 月,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 误 应 该 批 评
8、, 但 必 须 在 肯 定 和 维 护 他 正 确 方 面 的 前 提 下 进 行 。 与 此 直 接 相 关 的重 大 事 件 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考点 赫鲁晓夫改革题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赫鲁晓夫改革二抓关键:抓住“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和“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等关键词句第二步:逐项分析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A 项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 A 项排除排除B 项越南战争,是西方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中评价斯大林无关,故 B 项排除排除
9、C 项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引 正确5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故 C 项正确D 项 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 排除答案 C题型特点此类题目题干中一般都有“这一评价” “这一论断” “这一认识” “这一思想”等标志性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题干给出评价,备选项给出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解题技巧(1)推理反证法。结合史实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2)信息简化法。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信息简化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简化,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