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128499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一、单选题1.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诸侯国渴求人才 B.宗法制解体C.小农经济的出现 D.私学的发展2.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治国的策略 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 D.为人处世的原则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

2、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4.弟子规中的“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 B.节 C.悌 D.信5.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 )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26.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

3、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7.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8.下列明清之际的思想中,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B.顾炎武的日知录C.李贽的

4、续焚书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10.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发明本心二、材料题11.材料一 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统治者征税太多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

5、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 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3先王, 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民本思想的先驱者一孟子1.结合材料一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哪一派别

6、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3.材料一、二中老子、孟子都围绕哪一核心问题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系?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熹材料二 “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王阳明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朱、王关于求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今天的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4参考答案一、

7、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各诸侯国出于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而重用人才.故选 A 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材料中孔子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而不是治国策略.也并非对生活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故 A、B、D 项错误: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的品质和学习六艺等.体现的是其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 C 项正确。3.答案:D解析:此题是问“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据材料可知,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之学士”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他们纷纷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8、可见“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是其原因.故 D 项正确。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勿轻言,勿轻传,勿轻诺”应该理解为讲究诚信,故选 D 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可知当时中国传统儒学和西学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利于新学说的传播,阻碍了社会进步,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良知”可知,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 C。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顾炎武主张众治,

9、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7.答案:D解析:8.答案:D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选 D【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思想家黄宗羲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是揭露君主专制的罪恶,并提出了各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思想保存在明夷代访录一书中,故 A 项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为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其思想保存在日知录一书中,故选 B 项;李贽的思想主张为批判理

10、学和否定孔孟学说,否定四书五经,批判礼教,主张自由发展等。其思想保存在焚书一书中,故 C 项排除;王夫之的思想系统的批判了宋明理学,保存在舟山遗书一书中,故 D 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0.答案:C解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的代表,强调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不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因而做学问时与实际相背离。B 项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D 项是阳明心学的主张。 A、C 两项都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A 项针对的是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提出,C 项指的是求学问要注重时务。二、材料题11.答案:1.含义:反对统治者用刑杀、

11、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来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推行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使社会和平安定。2.派别:法家。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解析:1.需要结合材料一中有为的举措推理出无为的主张, 然后结合有为造成的消极影响概括出无为主张的进步作用。2.可结合两则材料中的“重税”“刑杀”“霸道”分

12、析出老子和孟子都反对的派别是法家,6然后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孟子的“仁政” 主张。3.老子、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主张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12.答案: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求万物获得天理;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内心反省获得天理。2.历史作用: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具有忧患意识,倡导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努力;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宋明理学重礼轻法,强调尊卑等级观念,抑制个性自由发展,轻视自然科学,成为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工具。态度:批判、继承、创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与时倶进。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格物致知”和 “知行合一”即可。2.“历史作用”需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辩证分析;“态度”要注意辩证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