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节 群落的相对稳定一、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一直存在,它贯穿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即使没有灾害,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答案: B2.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一样C.产生的
2、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答案: B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辛普森指数在 6 月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解析: 据图知,纯茶园有很多物种(20 个左右)。10 月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多,但无法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大小。6 月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三种曲线说明人类的生产活动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答案: C4.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 M、
3、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2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 时,M 与 N 竞争激烈D.M、N 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 A 选项,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占据的生态位有重叠,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b 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C 选项,db 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D 选项,M、N 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答案:
4、C5.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草本 28 27 26 30 34灌木 0 3 4 12 19乔木 0 0 0 14 23总计 28 30 30 56 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级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 随着演替物种多样性增加,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具备一定的植被和土壤等条件,属于次级演替。答案: B6.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
5、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级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 C37.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被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解析: 两种乔木为争夺阳光而进行竞争,由于云杉高于桦木,
6、竞争力强,适应环境而生存,桦木因不适应光照较弱的环境而被淘汰,体现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过程。答案: B8.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 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结构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答案: C9.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草本植物阶
7、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 B.C. D.解析: 草本阶段为灌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灌木比草本更具有生存优势,因此缩短了演替时间。答案: A10.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各随机取样 3 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物种 1物种 2物种 3物种 4物种 5物种 6物种 7物种 8物种 9物种 10样本 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甲类 样本 2 52 30 0 23 13 0 41 0
8、 22 124群 样本 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样本 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样本 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乙类群 样本 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多样性大,物种 2 的种群密度小于乙类群B.甲类群的多样性小,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大于乙类群C.乙类群的多样性大,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小于甲类群D.乙类群的多样性小,物种 10 的种群密度大于甲类群解析: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乙类群的
9、物种较多,故多样性较大。物种 4 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 7 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答案: C11.如右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 由图可知,甲种群适合生活在低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中,乙种群适合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甲、乙之间不能确定是否只有竞争关系。种群无垂直结构和
10、水平结构。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 D12.右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A.A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 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 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 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 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D.A 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 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解析: 初级演替历经“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这个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5答案: A13.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
11、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 (2)某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 (非生物因素)有关。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 答案: (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14.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下图表示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原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草原群落的演替属于 演替,这种演替主要取决于 。 (2)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越大,草原植被退化越严重,其表现是草原生物群落的种类成分具有 (填“简单化”或“复杂化”)趋势。 (3)根据上述过程,为了防止草原植被退化,最好的防治措施是 。 答案: (1)次级 放牧程度(2)放牧程度 简单化(3)合理控制载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