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教案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13068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教案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教案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教案北京课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教案北京课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 10 课想和做教学目标: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先学浅得 “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

2、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第 3 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第 4 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 ,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 ”这段话

3、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 23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 。再如用“依葫芦画瓢” 、 “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 4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关于第 7 段。第 7 段如果是想对“想”与“做”如何联结作归纳,则应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结上段又开启下段的作用,则应将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修改为:“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紧密地

4、联结在一起的。想,要靠做来证明;做,要靠想来指导。 ”因为前段写的是如何“想” ,后段写的是如何“做” 。 关于第 9 段。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第 9 段是全文的总结,而且还认为是“深化了中心论点” ,教者却认为此段仅为“只做不想”部分的总结,如要总结全文,则需观照“只想不做”的现象。 历来的资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写”议论文上,如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口头训练“对举概念”的议论等。教者认为既是阅读课,就应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读议论文、活读议论文、喜读议论文。 5为了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活读” 、 “喜读” , “学长”必须“活读”在前,做到“有备”而进课堂。为此,教

5、者在阅读中进行了以下联想: 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我党历史上王明、李立三例,大跃进例,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例,亩产可达万斤例,对电脑说明书能背得滔滔不绝,上机却打不出几个字等。(注意:不能将“空想”理解为“作保证” 、 “表决心”等,因为这些“保证、决心”不能实现多为无毅力、无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不属于本文议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 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胜任为本”的教师观(一篇一篇地备、讲,却不知反思、检讨教学行为,缺乏研究意识)与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 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瓦特与蒸汽机

6、;爱迪生与电;比尔盖茨与微软等。 由语文学习“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 二、先期策划 31创设问题情境 “学长式教学”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应该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及刺激性,以发挥情境诱发问题意识的功能。教师可用“背景资料引入一问题动因诱导一悬念引而不发”生活体验展示”自我错解反思”等方法创设情境,本课拟采用“生活体验展示”来构建问题情境。 师:有两件趣事想给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区有个同学苦恼地对我说,她做

7、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另一件是,我是教师,读说明书是毫无问题的,怎么我将电脑说明书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机呢? 从这两件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谈“问题”)有一个大哲学家胡绳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 (1)自由散读课文后,发动学生提出本节课希望探究的问题,教师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时间:5 分钟) (2)探究性课堂要启发学生发问,但并非不要教师发问,教师必须培养“敏感性独特性”“发散性”创新性”等创造性发问的品质;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设计意识。因此,在发动学生发问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

8、的发问准备,本节课拟提如下问题: 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说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认为”进行筛选。理解这些说理句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论点,即“最短的选择” 。 除去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句段起着列举、分析社会现象,为提出论点张本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阐释论点、证明论点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时,自然落实字词。 既是批评两种社会现象,为何所用笔墨不样多? 明确本文的针对性、侧重性。 你发现文中哪些语词具有结构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特别欣赏? 找出具有结构作用的词、句、段;品味严谨、生动的语言,并作朗读指导。 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长? 4提示方法:创造性的阅读应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读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联想到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见闻? 3进行合作探究 将师生问题整合后反馈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有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