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敬业乐业”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亵渎”“强聒不舍”等词。2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难点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态度
2、决定一切。 ”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 “态度”是一切事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 ,让我们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
3、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1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3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1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3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 “要敬业” “要乐业”三个问题。四、课文精读1学生自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
4、述的中心?2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古籍中的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
5、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 ;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 “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怎样层层深
6、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词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大家能否谈得更真切、更精彩。二、巩固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第 89 自然段,并思考。(1)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
7、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1)作者在第 8 自然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作者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 “生活才有价值” , “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
8、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2研读并理解:(1)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2)“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3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学生的学习。3探究并拓展: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
9、?说说你的看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三、探究升华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拿破仑的话当然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
10、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大为可疑了。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四、文章脉络敬 业 与 乐 业一 、 开 篇 提 出 演 讲 主 旨( 第 1自 然 段 ) : “敬 业 与 乐 业 ”是 人 类生 活 的 不 二 法 门二 、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述( 第 2 8自 然 段 ) :有 业 : 做 人 之 本( 第 2 5自 然 段
11、 )敬 业 : 主 一 无 适 便 是 敬( 第 6 7自 然 段 )乐 业 : 生 活 的 更 高 境 界( 第 8自 然 段 ) )三 、 结 尾 总 结 全 篇( 第 9自 然 段 ) : 责 任 心 、 趣 味 应 是 人 类 合 理 的 生 活 )五、文章主旨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 “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六、写作特点(1)道理论证的运用。这篇演讲稿引用了大量材料。儒家的礼记 论语及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道家的老子 庄子 ,佛家的百丈禅师的话,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2
12、)多用口语,体现演讲的特色。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是,“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语言通俗。例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境,注意和现场听众交流。例如讲演最后, “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3)清晰的写作思路。开篇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然后分别论述“有业” “敬业” “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七、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提出论点:敬业
13、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4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什么是“敬”业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与如何做到敬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为什么要乐业教学反思“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我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 。 “巩固理解” 、 “探究升华”这两个环节中,我在情境设置和问题提出方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和生成新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开发资源,通过启发和感染,实现了主流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感悟的统一,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果只是对议论文的知识点作单纯地讲解,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因此我在梳理文章结构时,采取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的方式,逐渐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采取寻找格言警句体会其作用,以及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