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故乡 教学目标: 1、知 识与能力: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了解对比手法 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教学重点:理解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
2、,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社戏 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风筝 选自野草三、背景简介:“我”于 1919 年 12 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 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 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 写下了这篇小说。“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
3、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四、小说知识: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 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五、预习检测:秕谷(b) 鹁鸪( b g ) 颧骨(qun) 折本(sh) 潺潺(chn) 阴晦(hu ) 伶仃(lng d ng) 恣睢(z su) 猹(ch)
4、獾 (hun) 弶(jing) 脚踝(hui) 髀(b) 愕然( ) 嗤笑 (ch)瑟缩(s) 黛(di) 惘然( wng) 祭祀(s) 寒噤 (jn)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一、回故乡 (1-5 自然段) 开端二、在故乡(6-77 自然段)发展与高潮三、离故乡( 78 段-结尾) 结局七、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 阅读 15 段,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 2 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3、如何
5、理解第 3 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 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一) 故乡的变化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二)闰土的变化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
6、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充满友谊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 寄托神灵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
7、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 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3(三)杨二嫂的变化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安分守己)二十多年后: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 怪声怪调)“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
8、自居)“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讽刺)“让我拿去吧” (爱占小便宜)“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恣意造谣)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明索暗偷)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2)以杨二嫂 20 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
9、么大的变化。二、课堂小结: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 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第三课时一、合作
10、探究: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
11、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4、第 86 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4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2、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
13、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
14、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二、课文总结: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 20 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三、写作特色:1、对比的运用。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五、作业:根据示例 ,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