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资 料 助 读 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 首。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
2、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 “猿愁” “沧江” “风鸣” “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诗2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
3、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汉 江 临 眺资 料 助 读 释标题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 ,则是“临流泛舟”之意。知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 ,存诗 400 首。是唐代山
4、水田园派的代表。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襄阳时所作。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作简要赏析。提示:从评价入手,抓景物特点,想象画面。参考答案:首联描绘出汉水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后雄浑壮阔的画面。“江流”二句,更是诗中有画。作者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奔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渺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画面却气韵生动。品语言2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
5、找出来并简析。提示:找动词,从手法、写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方面思考。参考答案:“浮”字和“动”字,采用了动静错位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3阔的景象。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动静错位,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悟意旨3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扣住“好风日”与“留醉”赏析情感。参考答案:当地习家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园林豪饮,每次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资 料
6、 助 读 释标题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靠长江,南依鄱阳湖。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周武王时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谣,指徒歌,即无音乐伴奏的歌唱,此处泛指诗歌。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知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全集 ,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明背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
7、首诗。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1李白以楚狂自比,说明李白是怎样一个人?提示:了解楚狂的特点。参考答案: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这样写,是表明自己不会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而要像楚狂那样去过隐居生活,同时也暗示自己对现实不满。2诗人笔下的庐山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抓住写庐山的诗句明确特点,结合诗人经历回答感情。参考答案:(1)诗人笔下的庐山雄奇秀丽。(2)诗人借写庐山雄伟秀美之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期望超脱现实的渴望。4品语言
8、3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提示:翻译两句内容,明确诗人观点。参考答案: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峨眉山月歌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李白(见本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补注解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赏 读 评 价 1本诗在写景时有别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_。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参考答案
9、: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2 “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指什么?请赏析。答:_参考答案:指蜀地的朋友。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也可指“峨眉山月” 。诗题是写月,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渔 翁资 料 助 读 5知作者柳宗元(773819),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河一带),汉族。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
10、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再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 潭记 钴 潭西小丘记 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补注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却能潇洒自放,纵情山水,
11、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柳宗元被贬后依然有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是陶渊明所不具备的。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赏 读 评 价 本首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作者塑造这位渔翁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1)渔翁是一位闲适、孤高、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诗中渔翁隐居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楚竹” 。这些事物在传统的诗
12、词赋意象中虽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却都象征着孤高的品格;6三、四句“不见人” “山水绿”等语表现了渔翁在山水中怡然自乐之情,结尾“岩上无心云相逐”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更显寄情山水的志趣。(2)诗人塑造这位渔翁,含有自况意味,联想到此时诗人被贬,不难看出,诗人借渔翁表达出了在寄情山水的同时而又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之情。题李疑幽居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累举不第,曾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
13、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有长江集10 卷,录诗 370 余首。另有小集 3 卷、诗格1 卷传世。补注解李疑:一作李凝、李款,贾岛的友人,生平不详。幽居:幽静雅致的居处。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野色:原野上的景色。移石动云根:山顶云脚腾挪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 “石”为云根。幽期:幽雅、幽隐的约定。不负言:不违背约定。赏 读 评 价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题目中的“幽居”的?请结合首联赏析。答:_参考答案:先写邻居极少,扣“幽居” ;再写通向“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说明人迹罕至。最后用“荒园”直扣“幽居” 。2. “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
14、月下门” ,你认为“推” “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答:_参考答案:“敲”字更好。月夜来访,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敲门之声惊动“宿鸟” ,以声衬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 ,也得到进一步表现。诗人借清7幽空灵的环境,暗含着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15、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书传 东坡乐府等。补注解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二首。赏 读 评 价 这两首诗写景时的观察点与写景顺序是否一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参考答案:不一样。第一首(其一)观察点是望湖楼。写景时是自上而下。先写天上黑云翻滚,其次写远处的山巅,再写大
16、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最后写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第二首(其二)观察点是在湖中巡游的船上。写景顺序是上下交错、天湖一色。先写湖面荷花,再写躺在船上看山,最后写在船上泛游,这样湖水、山色、月光三者交相辉映。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3山水胜色类诗词的鉴赏知考情1写景诗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材来看,许多省8市的命题选材侧重于写景诗,要求考生理解写景诗词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2对写景诗词的主旨归纳是命题的另一个热点,一般采用“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来提问。悟考题(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 春宋黄 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
17、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答:_(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答:_(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_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其次抓住表现春之“暮”的特征的意象。“芳事阑珊” “落花” ,表明花儿开始凋谢,是暮春;“三月” ,暮春时间;“柳绵飘白” ,“柳绵”就是柳絮,春末特有景物;“东风”即春风,东风已老,可见是暮春时节;“子规”即杜鹃,它会在春末啼叫着“不如归去” 。(2)这首诗歌从侧面描写桃花。 “濯手惟闻涧水香” ,由“涧
18、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9(3)暮春一诗中“落花” 、飘飞的柳絮、 “东风老” 、杜鹃的啼叫都表明春天将尽,暗含惜春之意,第二句中的“春愁”直接表达诗人的伤春之感。 暮春山间中“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 “涧水香”动静结合,视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相结合,表达出诗人的闲适愉悦之情。答案:(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学技法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
19、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一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也就是揣摩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做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中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三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涵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四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五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总之,三、
20、四、五是从写景方法来鉴赏诗歌的。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之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分析诗歌,但在高考写答案时,一般来说,要首先分析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然后提升到情、理的层面上,即写了什么景(从结构、意象来分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景的方法),勾勒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75一、基础训练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沓嶂(yo) 九垓(i)10汗涔涔(cn) 平羌(qin)B山暝(mn) 楚塞(si)鱼鳖(b
21、i) 汲水(j)C前浦(p) 金阙(qu)欸乃(i) 力能扛鼎(kn)D窥视(ku) 波澜(ln)火辣辣(l) 得鱼忘筌(qun)解析:选 B A 项, “沓”应读“t” ;C 项, “扛”应读“n” ;D 项, “窥”应读“ku”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苍苔 孤舟 遥寄B旧游 香炉 荒园C玉杖 屏风 青黛D瀑布 状观 芙蓉解析:选 D D 项, “状观”应为“壮观” 。3对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维扬忆旧游 维扬:扬州B荆门九派通 派:水的支流C庐山秀出南斗傍 傍:傍晚D先期汗漫九垓上 先期:事先约好解析:选 C C 项, “傍”通“旁” ,旁边。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
22、空缺部分。(1)江流天地外,_。(王维汉江临眺)(2)五岳寻仙不辞远,_。(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3)_,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4)_,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5)鸟宿池边树,_。(贾岛题李疑幽居)(6)建德非吾土,_。(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答案:(1)山色有无中 (2)一生好入名山游 (3)黄云万里动风色 (4)烟销日出不见人 (5)僧敲月下门 (6)维扬忆旧游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11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
23、样的心情?答:_参考答案:“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6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答:_参考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 居 即 事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7简析“遍” “稀”两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_参考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
24、了山居环境的幽静。8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_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12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三)(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 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 峡 吟南宋徐 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9这两首诗都_来写愁。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阅读这两首诗可知, “共听一声猿”和“啼猿不自愁”写的都是猿声。猿声凄厉,两位诗人皆以之来写愁。参考答案:猿
25、声1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_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等都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参考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 “昏” “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 ,愁在人心。(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荆门送别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26、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1本诗主要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作者另有寓意。请简要分析其寓意。答:_参考答案:作者由所见之景联想到故乡水,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1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勾勒出荆门的壮阔景观,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有人认为李白是行舟游览,杜甫则是停舟细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_参考答案:同意。李白诗中的“山随平野尽”(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 “随”“尽”写出了江两岸景色随着舟行而不断变化,可见李白是行舟游览。而杜甫诗中描绘的是星空低垂、平野广阔、月光明朗、大江奔流的境界,可推知这是停舟细看。(答不同意亦可,关键是要能阐
27、明理由)三、语言表达13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望 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比泛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比_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_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_ _ _14解析:处应填出中心语“灯塔” “汽笛” ;还应用恰当的双音节定语修饰,照搬“堤上” “沉沉”作定语不给分。处的填写必须扣住诗歌题目中的“望” 。参考答案:孤立的灯塔 船上的汽笛 楼上的眼睛14. 下面一首宋诗展现了夏季骤雨的景
28、象,是从四个方面描写的四个片段。前两个片段已经做出了描述,请你接着描述后两句展现的情景。要求调动想象和联想,力求生动形象,与上文文气相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注 醉书五绝(其一)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 望湖楼:楼名,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_参考答案:猛然间,狂风卷地而来,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凭栏而望,只见望湖楼前澄澈的湖面上映着蓝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片的蔚蓝。对
29、 应 学 生 用 书 P4诗律(一) 平仄1古代四声与平仄名称 内容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古代的四仄声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15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还都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2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 ,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 ,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 。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 ,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 ,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依此类推。(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
30、平平仄仄平” ,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 ,上句为“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 。七言依此类推。(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 ,三、四句为“颔联” ,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例如:春 望唐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
31、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 ,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 ,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
32、三、五、七句)末字就16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3诗歌的平仄格式(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登 鹳 雀 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例如:和
33、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例如: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宋陆 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听 鼓唐李商隐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17(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