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33442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4-15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 1949年 9月 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解析】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人民大宪章”即共同纲领 ,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的实质不同,故 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 1954年颁布的,故 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 C项错误;“人民大

2、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 D项正确。【答案】 D2 “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解析】 根据所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制定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家相关民主政治制度。材料信息“不要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机关”强调建立新的国家权力机关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建立事宜,故 A项错误。【

3、答案】 B3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解析】 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 D项正确。【答案】 D4(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54 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

4、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解析】 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表明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A项正确;B 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材料不体现;材料显示 1954年新宪法将官僚资产阶级作为专政对象,C 项“强化阶级矛盾”错误;D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选 A。【答案】 A5(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

5、治边经验” ,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3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内蒙古,A 项错误;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说明 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

6、据是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D 项正确。【答案】 D6(2018贵州贵阳模拟)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解析】 两部宪法分别适应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需要,故 D项正确。【答案】 D7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

7、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4【解析】 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 C项正确。【答案】 C8 “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 ”材料现象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扩大的表现

8、和结果,D 项正确;村民会议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因而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A项错误;村民会议可能实现了全民公决,但不能代表我国民主政治都实行全民公决,B 项错误;村民会议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国家事务的会议,C 项错误。故选 D。【答案】 D9(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至 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 239件,行政法规 700多件,地方性法规 8 600多件。这表明( )A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C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解析】 法律法规的增多,表明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D 项正确;“民众对法律的认识

9、提高” 、“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材料均无法体现,A、B 两项错误;C 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故选 D。【答案】 D101983 年 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 21 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解析】 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故 D项正确。【答案】 D11(2018武汉重点中学模拟)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

10、乡探亲团于 1988年 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5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解析】 根据“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 1988年 1月抵达北京” 、夹克上的“想家”等信息可知当时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 A项正确;1992 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台湾当局并未接受“一国两制”构想,故 C项错误;2008 年海峡两岸才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答案】 A12(2018贵州贵阳模拟)据统计,从 1992年到

11、 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 20 000个,投资额约 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 3 000个,金额约 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解析】 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故 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大陆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 1987年,故 C项错误;1992 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 D项正确。【答

12、案】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84年 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 ,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 1倍,达到 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6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 年 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 ,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 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 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 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 21岁。摘编自英国的

13、议会改革材料二 到 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1953年 1月 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 “决议在 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 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 1954年下半年,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 1954年召开(1)根据材料一,归纳 19世纪末到 20世纪

14、20年代英国普选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届全国人大在 1954年召开的条件。(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普选权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一信息“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1885年 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 ,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 21岁”等进行归纳概括可知;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第(2)问根据材

15、料二可以看出,其条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考虑。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和第(1)、(2)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成果:工人的选举权逐步得到保证;代表平均制原则基本实现;妇女的选举权限制逐步被放宽。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2)条件:国内:政治方面,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政权已经稳定,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3)关系:公民普选权的大小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建设

16、的重要标准;普选权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进步的体现;民主政治发达国家的公民获得的普选权也相应更高。7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 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 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

17、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解析】 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情

18、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答案】 (示例 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 年宪法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8(示例 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也可)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 年,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