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5 平面直角坐标图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定量分析题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地理统计图又是地理定量分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地理高考试题中,地理统计图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地理统计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玫瑰图等。其中,地理坐标图和结构图一直在高考统计图试题中“唱主角” 。掌握地理统计图的基本特点是判读的关键。1地理统计图的基本特点(1)综合性强。地理统计图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如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 、自然灾害、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商业、旅游、能源和环境保护等
2、,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2)数量特征。地理统计图上的点、线、面,是运用地理统计数据绘制而成的,形象地说明了地理事物的数量(绝对数量、相对数量)特征。(3)变化趋势。统计图反映了地理事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说明了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2统计图的判读方法在解答有关统计图的试题时,既要观察图的直观形象,又要注意核对数据,不要被图的表面形象迷惑。判读统计图的基本方法:(1)看清统计图的名称。统计图的名称一般说明了图示主题内容,有些题目的图中没有图例,此时更要注意通过统计图的名称来获取信息。(2)认清图例、注记。结合图名和图例、注记等审清统计图表达的确切含义。(3)获取图示信息,描述和判断统
3、计图所反映的地理事象。注意根据统计图的不同类型和相关要求进行判读。判读同一地理事物(现象)的数量大小和变化,如数值的大小、极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趋势)等,并进行适当计算,最后用准确的地理术语描述其特征。具体做法请见下表:类型 判读内容 描述用语 判读方法数值用直尺读,留意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特殊点注意:单位、正方向坐标统计图变化趋势副词:一直、大致等动词:上升、下降、增多、减少、波动等观察数据大小变化和图形变化2变化速度 快、慢、变化幅度等 对比、计算变化规律 周期性、季节性等 观察图形变化特点判读不同地理事物(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判读统计对象各部分的构成情况。具体判读内容和方法请
4、见下表:类型 内容 描述用语 判读方法读数 直接读取计算比例与数量比例、比重、xx 率、占 x%注意点:找准基数、结构是否完整、比例与数量变化不一定同步结构型统计图读出主导因素 比例最大的因素相关型统计图描述相关关系 正相关、负相关根据相关地理事象数值的关系分析(4)在上述判读的基础上,充分联系相关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成因。考向 1 曲(折)线图的判读(2017新课标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
5、化。据此完成 13 题。3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 B C D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3由图可知,该地寒冷期平均最低气温可以接近 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16 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 14 时左右,且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1B 2C 3D曲(折)线图的判读方法
6、曲(折)线图是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曲(折)线图的判读方法如下。(1)认清图名:图名能够说明该图的主题内容。如本题图名为“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则可知该图主要考查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因素等。(2)看清纵、横坐标所示要素和标注内容。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时间或空间变化规律,如本题图中的曲线,表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注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变化。不仅要注意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区分出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否
7、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变化规律。另外还要关注极值,并解释其成因。如本题膜内温度丰雪年和枯雪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积雪的保温作用。(4)解读坐标图要全面比较量化信息。如对比两幅降水量柱状图的降水量多少时,不能仅看降水柱高度,还要看清坐标单位数值是否统一。5(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 2019 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统考)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据此完成 13 题。1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 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
8、年际平衡变化较小 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2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3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 D岛屿数量增加【答案】1B 2C 3A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 错。故选项 C 正确。3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6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 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 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
9、,C 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 错,故选项 A 正确。(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 1 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 45 题。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答案】4C 5D5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
10、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 D。【点睛】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7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衡水金卷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读沈阳 19491999 年轻、重工业变化曲线图,完成 67 题。6从建国到 1958 年,沈阳
11、的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重工业比重不断攀升,其主要原因是A广阔的市场 B便利的交通C科技的发展 D国家的政策7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中期,沈阳轻、重下业比重反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交通条件的改善 B国际市场的变化C政治因素的影响 D劳动力素质的变化8从图中曲线可看出,沈阳重工业发展较平稳,反映其A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B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C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D第三产业没有变化【答案】6D 7C 8A8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沈阳重工业总体来说发展平稳,反映了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故 A 正确,C 错误。表中没有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信息,故 B、D 错误。考向 2 柱状图的判读8(2017江苏
12、卷)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12题。 (双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 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 GDP 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 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 GDP 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 GDP 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 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
13、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91BD 2AB10判读柱状坐标图的注意事项(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轴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的内容。一般来说,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本题图中“柱”表示不同时段东中西部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柱”所表示数值的大小,可找出其变化趋势。(2)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其发展的不同时间、增减趋势和程度,否则就无法总结出规律。(3)判读柱状坐标图时应避免因忽视图上定量信息而导致判断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量柱状图的降水量的大小,不能仅看“柱”的高度,还要看纵坐标的数值和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 201
14、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目前全球 40 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左右。在中国,三大城市群以 5%左右的国土面积贡献了 GDP 总量的四成。下图为 2013 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 GDP 比较(单位:亿元) 。据此完成 12 题。1据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资源能源短缺明显 B内部发展差异更大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D经济发展后劲不足2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11A加速产业转型,振兴传统工业 B扩大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C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 D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答案】1B 2C2解决京津冀城市群
15、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C 正确;城市产业转型是发展新兴工业或第三产业,A 错;应合理控制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B 错;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措施,D 错。(2018 年高三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丘陵地区的坡向(阳坡、阴坡)及坡位(按高程位置分为:上坡、下坡)对毛竹林生长影响很大。下图示意东南丘陵地区海拔 100250m 的区域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百株公顷)和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单位:吨公顷)空间分布。据此完成 34 题。3该地区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最大分布在A阳坡上坡 B阴坡上坡C阳坡下坡 D阴坡下坡
16、4该地竹林茂密的自然条件可能是A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B降水充足、土壤湿润C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土质疏松【答案】3D 4B12(东北三省三校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已成功运营 10 年。现今它如同一颗参天大树,正将更多的“枝叶”伸向广袤的雪域大地。其中,川藏铁路于 2014 年动工修建,计划在 2025 年全线建成通车,预估算投资超过 2000 亿元。下图是青藏铁路旅客和货物周转量图。据此完成 57 题。5上图可以反映出A旅客和货物周转量均保持逐年增长B旅客周转量 2014 年增长最快C货物周转增长幅度超过旅客周转增长幅度D旅客周转总量超过货物周
17、转总量6修建川藏铁路的意义为重构了我国中西部区域发展格局 打造了西藏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便捷通道使西藏成为连接东亚和南亚的“枢纽” 与青藏铁路相比修建成本更高A BC D7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建设的铁路” ,目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困难是A沿线经济发展落后 B资金短缺C地形地质条件负责 D技术力量不足【答案】5C 6A 7C137川藏铁路沿线地势起伏大,且处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给铁路建设带来很大困难;资金和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已成功运营 11年”说明目前我国铁路建设的技术比较成熟。考向 3 点状坐标图的判读(2017江苏卷)下图为
18、“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 12 题。1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14【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
19、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A 2B判读点状坐标图的两点技巧15(1)坐标图上每一个点都代表一定的数值,读图时要注意比较不同点对应数值的大小,明确其变化趋势。例如,本题图中横坐标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纵坐标为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通过对比发现贵州、甘肃、云南等省对应的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远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占比。(2)抓住关键点、典型点和代表性点,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特点。例如,分析城乡 65 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特点时,
20、结合我国国情(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分别找到东部、西部省市的典型代表,判断其城乡老年人口占比特点,即可得出“我国西部省市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大于城镇,而东部省市城镇老年人口占比大于农村”这一规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2018 年高三 5 月押题卷)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 20072016 年人口和粮食 10 年变化图,据此完成 13 题。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人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2我国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其原因可能是城市化速度快 生态脆弱 自然灾害频发 耕
21、地资源匮乏 热量不足 劳动力不足A B C D3我国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导致16A城市化进程减慢 B粮食调配距离增大C机械化水平下降 D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答案】1B 2D 3B2随着我国科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良种的培育,正常情况下粮食理应增长,但是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中东部城市化速度快,占用了大量耕地,而西部省区生态脆弱,耕地资源匮乏,西北地区缺水,青藏地区而热量不足。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只是在部分省区和少数年份,排除;热量不足也只是我国纬度较高和地势较高的省份,排除;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排除。因此正确,D 选项符合题意。3城市化进行主要和工业化已经社会
22、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粮食产量关系不大,A 排除;我国的机械化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C 排除;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在不断增加的,目前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人均粮食产量不会减少,D 排除;从图可以看出我国部分省区是人口增长幅度超过粮食增幅,最有可能导致粮食从产量大的省区调配到粮食减产的省区,使得粮食调配距离增大,B 选项正确。(衡水金卷信息卷 2018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全国卷)通过研究发现人均 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 4 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木研发投入的多
23、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 46 题。17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44 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C人均 GDP 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5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C人均 GDP 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6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 R&D 经费占 GDP 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C珠三角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D各区域的自然
24、地理环境差异大【答案】4C 5A 6B5读图可以发现,珠三角 R&D 经费占 CDP 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大,说明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珠三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速度快,人均 GDP 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 GDP 最低的结论,BC 错;珠三角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 错,故该题选 A。6读图可以发现,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 错;珠三角的影响因素有工业结构、技术进步程度等,无特殊影响因素,C 错;各区域的自
25、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系,D 错;据图可知 R&D 经费占 GDP 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对资源利用能力与效率作用不同,故该题选 B。7(2017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 15 为“2012 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18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 16 为“20052013 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形成原因。_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 (2)据图 16,简述江苏
26、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2)根据图 16 可知,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位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少,粮食增产慢;徐州、盐城等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3)江苏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需求、技术、生态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分析。【点睛】解答该题主要是理解人口变化和粮食增产之间关系,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增产速度慢。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有: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19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