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1134907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考点梳理考点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1)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考点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1.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30 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

2、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考点三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

3、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考点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

4、和农业集体化而确立。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与专制。3.评价(1)积极:短时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4.调整(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答题术语考点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

5、经济危机1.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2.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经营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原则。考点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1.罗斯福“干预”经济的本质含义是加强计划调控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购买并销毁大量农产品及牲畜,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3.解决长期性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三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贸易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运转,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2.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是向社会主义过

6、渡的正确途径。考点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2.斯大林模式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思想,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思维导图】3五年真题1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 1930 年 1930 1931 年烟煤业 -12.3 -

7、19.1金属矿业 -6.6 -18.3制造业 -7.2 -11.3据表 3 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2 (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

8、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 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 ,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4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答案】B3 (2018江苏高考18)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

9、案】C【解析】材料中“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 B 项错误;材料中“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 D 项错误。4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

10、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 1951 年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5 (2018

11、海南高考11)1956 年 12 月,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5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C6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

12、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根据“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 ,

13、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 C 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 D 项错误。7 (2017江苏高考1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 1990 年和 2003 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农业(%) 工业(%) 服务业(%)1990 年 2003 年 1990 年 2003 年 1990 年 2003 年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表中数据表明( )产

14、业时 间国家 地区6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答案】D8 (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 A 项错误;1918 年夏到 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

15、 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 C 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9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710 (2016海南单科23)

16、表 1 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表 11950 年 1970 年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表 1 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由 551 到 647,日本由 423 到 484,德国由 396 到 450 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 A 项正确;农业美国由 72 到 29,日

17、本由 260 到 36,德国由107 到 33 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 B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 C 项错误;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由 497 到 517,比第三产业 450 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 D 项错误。11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18、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8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12 (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 1929 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 1937

19、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 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 D 项错误。13 (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9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14 (201

20、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A【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呈下滑趋势;苏联由于独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迅速发展,呈上升趋势,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1929 至 1933 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 B 项错误;苏联在 1929 至 1938 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 C 项错误。15 (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 19201940 年的美国经

21、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10A19211930 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 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答案】D16 (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 “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22、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答案】D【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 1933 年,故 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 B 项错误;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 D 项正确。1117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

23、4)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B18 (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 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强调“发

24、生在 1920 年苏俄” ,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 C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9 (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 A 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

25、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 B 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 C 项错误;邓小平主政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不会阻挠哈默来中国投资,故 D 项错误。20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2【答案】A21 (2015江苏单科19) “20 世

26、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的先进发明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 B 项正确;在长期

27、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故 C 项错误;计划经济模式决定了苏联科研方向重点是工业方向,但材料的重点是科研成果转化程度低,故 D 项错误。22 (2014江苏单科16)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 ,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 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

28、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保护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体现了“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但不能解释“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有缓和劳资矛盾的举措以及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现代国家福利制度,体现了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同样但不能解释“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故 B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13是从经济角度对自由的认识,没有涉及到政治方面,故 C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凸显了政府的干

29、预,融合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 , “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同样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 D 项正确。23 (2014安徽文综21)193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 。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答案】D24 (2014福建文综21)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

30、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 1943 年该局共花费了 110 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答案】A【解析】罗斯福设立工程振兴局,目的是通过兴建工程以增加就业,也就是新政中的“以工代赈” ,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金融方面措施,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对市场控制,故 D 项错误。25 (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3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1426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 1920 年至 1922 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能说

32、明 1922 年以后平均税款低的原因,故 A 项错误;1921 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 1922 年至 1924 年低的平均税款,故 B 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 1930 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阶段内,故 D 项错误。27 (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33、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1528 (2014福建文综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 A 项错误;1953 年到 1964 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 C

34、项错误;1953 年到 1964 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 D 项正确。高考模拟1.下图是 19271930 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经济危机( )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答案】D【解析】图表统计情况反映了美国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说明 1928 年之后家庭稳定上升,故 A项错误;离婚率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率无关,故 B 项错误;经济危机不会使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只能说明为对抗危机,美国家庭更加团结,故 C 项错误;美国 1928 年后离婚率减少

35、,说明美国人家庭观念增强,故 D 项正确。2.到 1933 年 3 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 18 600 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16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下降【答案】C3.史学界认为,罗斯福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开启了美国历史的一个新进程。如 1935 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一套老年退休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新进程”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 B.福利国家C.自由放任 D

36、.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指导和干预,故 A 项正确。4. 1933 年 3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这些机构( )A.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C.动摇了美国的分权原则 D.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上任后成立了许多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从而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故 A 项正确。5.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

37、,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 、 “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 。材料主要表明“新政”(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答案】A176. 1984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 1950 年的 3.5%上升为 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979 年的 10.3%下降到 1986 年的 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确立“贸易立国”发展战略C.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D.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答案

38、】D【解析】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故 A 项错误;“贸易立国”是日本的发展战略,与美英无关,故 B 项错误;美英采取的是减少公共开支,故 C 项错误;D 项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表现,故 D 项正确。7. 20 世纪 70 年代末,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抛弃“共识政治” ,她按照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样的改革( )A.壮大了“知识经济”B.削弱了“混合经济”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D.维护了凯恩斯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内容“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

39、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可见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比重,增大私营企业比重,减少了国家干预,恢复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因而削弱了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故 B 项正确。8.下图是 20 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18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答案】C9. 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

40、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 “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 B 项正确。10. 1928 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种做法( )A.确立了高度集

41、中的经济体制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来提供资金,故 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 年已经转为新经济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导致了农业的长期落后,故 D 项错误。11. 1927 年 12 月,苏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继续对富农开展进攻,并采取种种新办法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成份的发展,引导农民经济循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为此苏联政府( )A.开展农业集体化 B.片面发展重工业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余粮收集制【答案】A【解析】 “对富农开

42、展进攻,并采取种种新办法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成份”可知是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故 A 项正确。12. 20 世纪 7080 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19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 1020 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 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答案】C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

43、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 年 4 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同年 12 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 ,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

44、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 。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二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新全球史(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12 分)(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

45、因。(13 分)【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美国: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改变了原有的联邦运行机制。(2)共同点:国家干预。原因:中国: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美国:二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20【解析】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恩格斯论

46、历史规律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 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行动的目的与结果的背离。1918 年1920 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打击了国内外敌人,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导致了 1921 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的出现了背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