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9 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13)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 欲焦枯,一雨足沾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 ,欢喜的无是处。注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沾濡(r):润湿,润泽。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 ,跟着一齐欢唱。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C “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
2、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D “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E “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2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1BD B 项“纤细的笔触”错,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D 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
3、情,故选项有误。2(1)诗眼是“喜” 。(2)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 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2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
4、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选自国语 ,有删改)注 白珩(hn):楚国著名的佩玉。观射(y)父:楚国大夫。(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译文:_(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译文:_答案 (1)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
5、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2)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作宝贝的。解析 得分点:(1)“道” , “善败”的活用, “于寡君”介宾短语后置句。(2)第二个“宝”的活用,省略句,判断句。参考译文赵简子,名字叫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晋定公时,赵简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大夫。王孙圉,是楚国大夫,为人机警敏锐,善长言辞,长于辩论,每次出使诸侯,都能不辱使命。楚国跟晋国常有使者往来。十九年,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国国君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执政赵简子作陪,故意弄响身上的佩玉,向王孙圉问道:“楚国的白珩
6、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是的。 ”赵简子说:“它被你们当作宝贝,有多久了?”王孙圉回答说:“没将它当作宝贝。楚国所当成宝贝的,叫作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能使人家无法拿我们国君当作话柄。还有左史名叫倚相,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顺应它们的所好所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我听说,国家的宝贝只有六件。明白事理能讨论处理各种事务,能辅助治理国家,就将他当作宝贝;祭祀用的玉器足够保佑五谷生长,使国家没有水旱灾害,就将它当作宝贝;占卜用的龟壳如能判定吉凶(或善恶)
7、,就将它当作宝贝;珍珠如能抵御火灾,就将它当作宝贝;金属如能防御兵乱,就将它当作宝贝;山林湖泊可以供给财物、用度,就将它当作宝贝。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作宝贝的。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3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 。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 “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
8、“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 。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 ,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 “巫”被理性化为“礼” ,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 ,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
9、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 ,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所以,孔子认为, “克己复礼” 、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 ,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 ,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
10、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在儒家看来, “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 ,就是“道始于情” ,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 ,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 ,则为“孔颜乐处” ,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是“道始于情” ,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 ,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
11、,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摘自光明日报 ,作者刘悦笛,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4,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 “巫” “礼” “仁” “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 “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 “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解析 本题答案在第 2 段,应将“基座
12、”与“始基”调换位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文章首段提出的“情理结构” ,是指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B第二段阐明“情理结构”的由来,指出孔子强调释礼归仁,希望“人者仁也” ,即大力宣传礼乐, “依仁”而行。C第三段阐明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的道理,其生理根基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解析 “释礼”不是大力宣传的意思,而是放下礼乐的意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 “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 ,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讲究“道始于情” ,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解析 本题答案信息在第 5 段, “道始于情” “孔颜乐处”只能界说“执两” , “用中”应为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