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113608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跟踪检测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发展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读图,回答 12 题。1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人口的原因是( )A空间条件优越 B能源资源丰富C开放程度高 D生活消费水平高2图中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 BC D解析:第 1 题,北方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与外界联系密切;西北地区深处内陆,交通不便,制约了其与外界的联系。第 2 题,青藏地区地形较崎岖、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狭小,要提高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答案:1.C 2.B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 19902010 年

2、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 34 题。319902010 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A BC D4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2解析:第 3 题,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等于自然增长人数,再用自然增长人数加上迁出人数等于增长人数,经计算可知,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地区。第 4 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呈减少趋势,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答案:3.A 4.D(2017天津模拟)木桶定律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该定律适用于某地区适宜人口和

3、最大人口测算。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期不同指标下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题。基于人均建设用地基于人均居住用地基于可供水资源基于生态环境适宜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A可供水资源最为充足B人口合理容量是 63.80 万C环境承载力为 210.35 万D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解析: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判断人口数量。答案:B(2017太原模拟)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

4、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 20002010 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据此完成 67 题。6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人口密集省份 B山地丘陵地区C水源短缺地区 D经济落后省份7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3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D交通通达度高,是

5、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第 7 题,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故 C 项正确。答案:6.A 7.C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

6、;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 89 题。8下列关于 B 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 D工业发展最早9D 处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但却形成了一个人口孤岛,其原因是( )A位于太平洋中部 B降水丰富,农业发达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D位于日本群岛上解析:第 8 题,B 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第 9 题,D 地的周边地区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受海洋湿润的气流影响小,气候

7、干燥,环境承载力低,故人口稀少;但 D 地利用所在地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的水资源发展了灌溉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答案:8.B 9.C(2017广州模拟)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 1011 题。410图中四地人口潜力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 BC D11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区人口潜力大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B地区人口潜力大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消费水平高C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矿产资源解析:第 10 题,结合等值

8、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地人口潜力介于 450500,地人口潜力介于 400450,地人口潜力介于 100150,地人口潜力介于 150200。第11 题,地处美国西部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而人口潜力小;地和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因而人口潜力大;地位于美国西部地区,降水较少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而人口潜力较小。答案:10.B 11.C二、非选择题12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 1 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

9、分析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2)引起上述规律的原因主要是(双选)(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C宗教 D人口总量5(3)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4)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它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它与我国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合理的人口数量和分布应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答案:(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西向东逐渐递减)。(2)AB(3)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4)评价一个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

10、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人口结构正在向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形势严峻。材料二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报道:2015 年我国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 2039 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

11、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含预测)。(1)我国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出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3)据图指出我国最大人口红利期出现的年份,并提出适度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期的措施。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刘易斯拐点出现主要反映在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导致劳动力比重降低,社会抚养比增加。第(2)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可从图中获知,解决措施主要从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调整6生育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 由人口红利期的定义可知, 最大人口红利期应该是1564 岁人口所占比例最高的时候,即 2010 年。提高生育率和增加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可以延缓我国人口红利期, 调整人口政策可以提高生育率,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可以增加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答案:(1)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比重降低,社会抚养比增加。(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社会养老负担重。解决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当调整生育政策。(3)2010 年。 措施:调整人口政策,提高生育率和增加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2 094-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Protocols Call Forwarding on N.pdf ETSI EN 302 094-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Protocols Call Forwarding on N.pdf
  • ETSI EN 302 094-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Protocols Call Forwarding on N_1.pdf ETSI EN 302 094-6-2002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Protocols Call Forwarding on N_1.pdf
  • ETSI EN 302 096-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rdless Terminal Mobility (CTM) Feature Package 1 (FP1) CTM Circuit-Switched Data Profile 32 kbit s and 64.pdf ETSI EN 302 096-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rdless Terminal Mobility (CTM) Feature Package 1 (FP1) CTM Circuit-Switched Data Profile 32 kbit s and 64.pdf
  • ETSI EN 302 096-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rdless Terminal Mobility (CTM) Feature Package 1 (FP1) CTM Circuit-Switched Data Profile 32 kbit s and 64_1.pdf ETSI EN 302 096-1999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Cordless Terminal Mobility (CTM) Feature Package 1 (FP1) CTM Circuit-Switched Data Profile 32 kbit s and 64_1.pdf
  • ETSI EN 302 097-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Enhancements for Support of Number Portability (NP) (V1 2 2 ITU-T.pdf ETSI EN 302 097-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Enhancements for Support of Number Portability (NP) (V1 2 2 ITU-T.pdf
  • ETSI EN 302 097-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Enhancements for Support of Number Portability (NP) (V1 2 2 ITU-T_1.pdf ETSI EN 302 097-2000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ignalling System No 7 (SS7) ISDN User Part (ISUP) Enhancements for Support of Number Portability (NP) (V1 2 2 ITU-T_1.pdf
  • ETSI EN 302 099-2014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ing of equipment in access network (V2 1 1)《环境工程 (EE) 接入网设备的供电 (V2 1 1)》.pdf ETSI EN 302 099-2014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E) Powering of equipment in access network (V2 1 1)《环境工程 (EE) 接入网设备的供电 (V2 1 1)》.pdf
  • ETSI EN 302 109-2003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TETRA) Security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for end-to-end encryption (V1 1 1)《陆地集群无线电(TETRA) 安全性 端到端加密的同步机制(版本1 1 1)》.pdf ETSI EN 302 109-2003 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TETRA) Security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for end-to-end encryption (V1 1 1)《陆地集群无线电(TETRA) 安全性 端到端加密的同步机制(版本1 1 1)》.pdf
  • ETSI EN 302 120-2003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 (SPAN) Operation of the Bearer Independant Call Control (BICC) Protocol with SIG 4 PNNI1 0 AINI Signalling Specific.pdf ETSI EN 302 120-2003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 (SPAN) Operation of the Bearer Independant Call Control (BICC) Protocol with SIG 4 PNNI1 0 AINI Signalling Specific.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