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师猜题卷(二)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其中加试题部分为 30 分,用【加试题】标出。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3.本次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物质不一定含有 P 元素的是( )A.酶 B.ATP C.RuBP D.NADPH解析 酶分子的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蛋白质含有 C、H、O、N 等元素,不一定含有 P 元素。答案
2、 A2.下列有关显微镜的观察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藻叶片可直接用于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B.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洋葱外表皮细胞中流动的叶绿体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时,视野下的橙黄色油脂颗粒主要在细胞间D.观察根尖分生区时,一个视野中绝大部分细胞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解析 黑藻叶片由单层细胞构成,可以直接用于制作临时装片观察,A 正确;洋葱外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 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时,视野下的橙黄色油脂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中,C 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一个视野中只有少部分细胞被染成深色的棒状小体,大部分细胞都是在分裂间期,D 错误。答案 A3.下列关于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对
3、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B.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2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 Ca2 的含量过高会引发抽搐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解析 严重缺铁的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氧气不足,所以与正常人相比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A 正确;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B 错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 Ca2 的含量过低会引发抽搐,C 错误;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D 错误。答案 A4.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
4、的是( )A.一个 ATP 分子中含 3 个高能磷酸键B.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肽键相连C.一个 tRNA 分子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D.DNA 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解析 一个 ATP 分子中含 2 个高能磷酸键,A 错误;胰岛素分子中的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B 错误;DNA 分子中的两条链通过氢键相连,D 错误。答案 C5.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的大小与细菌相似B.高尔基体由扁平小囊和由这种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C.质体分为白色体和叶绿体,白色体贮存脂质和淀粉D.植物细胞的大液泡是随着细胞的长大,由少数几个小液泡合并发展成的解析 质体分为白
5、色体和有色体,叶绿体是有色体的一种。答案 C6.以玉米籽粒为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玉米籽粒先在温水中浸泡的目的是增强细胞活性B.沸水处理的玉米籽粒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C.煮沸使细胞失去选择透性,染料分子进入细胞D.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熟的染色深,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解析 未煮过的玉米胚因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不会被染色。答案 D7.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3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解析 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
6、有高有矮是种群的特征,故 C 错误。答案 C8.通过显微镜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进行组织切片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A.红绿色盲携带者 B.猫叫综合征C.唐氏综合征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解析 猫叫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均是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可通过显微镜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进行组织切片观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虽然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也可利用显微镜观察。答案 A9.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B.该图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C.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D.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不可逆的解析 氨基酸脱水
7、缩合形成二肽,该过程中会产生水,A 正确;图中酶和底物特异性结合,能体现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B 正确;底物与酶能否结合与酶的结构有关,C 正确;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形状改变是可逆的,D 错误。答案 D10.细胞周期包括 G1期、S 期、G 2期和 M 期。放线菌素 D 可通过与 DNA 结合以阻碍 RNA 聚合酶与 DNA 的结合,抑制 RNA 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放线菌素 D 能作用于 G1期细胞,使其不能进入 S 期B.正常条件下 G2期细胞中每条染色质(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核 DNA 含量已增加一倍C.正常条件下,部分 M 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D.秋水仙素通过
8、抑制 M 期着丝粒分裂引起染色体加倍4解析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着丝粒分裂。答案 D11.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中心体分开,其间丝状纤维组成了纺锤体B.中期,换高倍镜可清晰观察到完整的染色体组型C.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被拉向细胞两极D.末期,质膜在赤道面向内凹陷缢裂完成胞质分裂解析 洋葱根尖细胞没有中心体,故 A 错误;染色体组型是指根据染色体的若干特征,将它们配对、分组、排队后形成的图像,用显微镜不能直接观察到,故 B 错误;后期时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速率被纺锤丝拉向细胞两极,故 C 正确;洋葱根尖细胞末期出现细胞板完成
9、胞质分裂,故 D 错误。答案 C12.如图为基因型为 AaBb 的某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所示分裂过程发生于睾丸中B.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可能含有两个 a 基因D.该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均相连解析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不含同源染色体,A、B 错误;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细胞可能含有两个 a 基因,也可能含有两个 A 基因,C 正确;该细胞是高等动物细胞,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从移向细胞两极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相连,D 错误。答案 C13.如图是某基因型为 TtRr 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
10、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5A.处于 AF 段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 FI 段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 Ttr 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 FG 段C.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 HI 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 TR 和 trD.AF 段所对应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FG 段所对应的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解析 AF 段是有丝分裂, FI 段是减数分裂,其中 HI 段是减。处于 AF 段的细胞是精原细胞,处于 FI 段的细胞是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产生 Ttr 的异常配子,说明等位基因
11、未分离,异常发生在减,即 FG 段; HI 段是减,等位基因已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但是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应该含两个相同的基因,所以基因型应为 TTRR、ttrr 或 TTrr、ttRR; AF 段是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答案 B14.将胰岛素基因用 32P 标记后导入小鼠肝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肝细胞中的核酸含有 5 种碱基和 8 种核苷酸B.连续分裂 n 次后,子细胞中 32P 标记的细胞占 1/2n1C.该基因可转录多次,产物经加工可形成翻译不同蛋白质的 mRNA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 tRNA 与氨基
12、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解析 该基因可转录多次,产物经加工形成的 mRNA 是相同的,以此 mRNA 为模板经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是相同的。答案 C15.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获得 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 35S 标记的噬菌体,需分别用含 32P 培养液和含 35S 培养液培养噬菌体6B.用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延长该组过程的时间不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C.用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子代噬菌体均会被 32P 标记D.用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B 部分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解析 噬菌体为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用
13、培养液培养,A 错误;由于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延长混合培养时间后,只需要搅拌充分,并不影响实验结果,B 正确;用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仅部分会被 32P标记,C 错误;用含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B 部分放射性含量偏高的原因是混合培养时间过短导致 DNA 还来不及注入细菌,或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导致细菌裂解后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D 错误。答案 B16.下图为科学家设计的 DNA 合成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利用大肠杆菌来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获得试管到试管,细胞内的染色体复制了两次B.用噬菌
14、体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提取 DNA 更方便C.试管中含有 14N 的 DNA 占 3/4D.本实验是科学家对 DNA 复制方式假设的验证解析 大肠杆菌细胞内没有染色体,A 错误;噬菌体专营寄生生活,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繁殖,所以不能代替大肠杆菌进行实验,B 错误;试管中含有 14N 的 DNA 占 100%,C 错误;本实验是科学家对 DNA 复制方式假设的验证,D 正确。答案 D17.下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 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花粉 植株 A 植株 B A.过程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7B.植株 A 的基因型为 aaBB
15、 的可能性为 1/4C.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此过程需一定量的植物激素D.植株 A 高度不育,说明生殖细胞不具有全能性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A 错误;AaBb 植株生成花粉为:1AB1Ab1ab1aB,故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 A 为 1AB1Ab1ab1aB,为 aaBB的可能性为 0,B 错误;花粉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需一定量的植物激素,C正确;花粉细胞培养为单倍体植株,表明花粉细胞有全能性,单倍体高度不育是由于其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形成配子,D 错误。答案 C18.科技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
16、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近缘栽培水稻杂交产生可育子代,以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C.通过持续的定向选择栽培水稻,其遗传物质可朝着一定方向突变D.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不改变栽培水稻的基因库解析 万年野生稻与栽培水稻杂交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需求及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现代栽培水稻进化的动力,B 正确;遗传物质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 错误;通过近缘杂交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同时也改变了栽培水稻的基因库,D 错误。答案 B1
17、9.图中的 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中的液体将减少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 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受其调节D.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 B 可代表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解析 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8织液,A 正确;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内液将减少,B 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能作用于下丘脑,C 错误;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 B 可代表其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
18、,D 正确。答案 C2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不具有膜结构B.对已感染 HIV 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C.HIV 能经昆虫传播,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D.HIV 只能感染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解析 HIV 具有脂类膜,A 错误;HIV 感染的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由昆虫传播,C 错误;HIV 主要侵染辅助性 T 细胞,还可以侵染脑细胞等其他细胞,D 错误。答案 B21.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麦幼苗的感光部位在尖端B.幼苗尖端以下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
19、移C.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D.幼苗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解析 受单侧光影响,幼苗尖端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因而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得快,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答案 B22.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9A.图示反射弧中,a 是传出神经,c 为反射中枢B.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需传到大脑皮层才会形成痛觉C.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随后产生痛觉属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D.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并出现脓液时,说明机体已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解析 a 是传入神经,A 错误;
20、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B 正确;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而产生痛觉只是表示兴奋已上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参与,不能称为反射,C 错误;伤口出现脓液说明机体已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 错误。答案 B23.下列关于一个地域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B.在该地域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C.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的增长速率大,会呈现周期波动D.种间关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能长期稳定的平衡密度,A 正确;在该地域中,各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有很大区别,B 错误;种群
21、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C 错误;种间关系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 错误。答案 A2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 K 表示环境容纳量),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就不再发生变化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在 K/2 时,种群增长最快C.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指数增长D.在自然条件下,限制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因素是环境阻力解析 种群个体数量达到 K 值后就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会有一定的数量波动,A 错误。答案 A102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连续的薄层B.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C.大幅度地植树
22、造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 CO2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D.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答案 A26.【加试题】以测定的 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在 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 30 相等C.如果该植物原重 X kg,置于暗处 4 h 后重(X1)kg,然后光照 4 h 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 3/4kgh1
23、D.若将乙装置中 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 b 曲线解析 图中虚线表示的是 CO2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实线表示的是呼吸消耗量。在 25 时,CO 2吸收量最大,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A 错误;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30 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 3.50(净合成量)3.00(呼吸消耗量)6.50 mg/h,35 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 3.00(净合成量)3.50(呼吸消耗量)6.50 mg/h,二者相同,B 正确;总光合速率为 1 kgh1 ,C 错误;将乙装置中 NaHCO3溶液换成NaOH 溶液,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 b 曲线,D 错误。答案
24、 B27.【加试题】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 2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和乙病均与 X 染色体连锁B. 4产生的生殖细胞同时带有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8C.若 4与 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概率为 1/14D.用羊膜腔穿刺的方法发现胎儿的染色体数为 47 条,该胎儿患唐氏综合征解析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 a),乙病为与 X 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设乙病的致病基因为 b)。 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2XBXB、1/2 XBXb,所以
25、 4产生生殖细胞同时带有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2/31/21/21/21/12; 5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 XBY; 4与 5所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4/9,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占 4/9,所以若 4与 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携带甲病基因的概率为 1/2;关于乙病, 4与 5所生的后代中,患病个体 XbY 所占比例为 1/8,正常个体所占比例为7/8,携带乙病基因的 XBXb个体占 1/8,所以正常小孩中携带乙病基因的概率为 1/7;因此,若 4与 5生了一个正常的小孩,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概率为 1/21/71/14;人体
26、正常的染色体数为 46 条,多一条染色体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还有葛莱费德氏综合征等。答案 C28.【加试题】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用电导(g)来表示,电导数值大,表示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高,反之则表示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低。图中曲线 Vm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字母 A D 位于 Vm上;曲线 gNa 和 gK 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 Na 和 K 电导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 段为去极化过程,初期 Na 通道几乎立即被激活,Na 迅速内流使膜电位减小至零12B.BC 段为反极化过程,膜电位的变化只是 Na 内流的结果,C 点为动作电位最大值C.CD 段为复极化过程,K 的外流
27、速率逐渐超过 Na 内流速率,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D.AD 段,膜对 Na 和 K 通透性均会增高,但两者在程度和时间上不一致解析 由题图可知, BC 段的形成是由于 Na 内流大于 K 外流导致的,B 错误。答案 B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5 小题,共 44 分)29.(6 分)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_关系叫做食物链。(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B 表示_,A 属于第_营养级的能量。(3)若 B 中能量为 2.0109 kJ,C 中能量为 1.810
28、8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 Aa 占 38%,aa 占11%,引入 8 年后,Aa 占 18%,aa 占 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_(填“增大” 、 “减小”或“不变”)。解析 (3)若 B 中能量为 2.0109 kJ,C 中能量为 1.8108 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 100%2.7%。(4)若草原引入
29、一种外地植物,5.41072.0109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 Aa 占 38%,aa 占 11%,则 AA 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 8 年后,Aa 占 18%,aa 占 21%,则 AA 占118%21%61%,引入后该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不变。答案 (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 植食动物的同化量 一 (3)2.7% (4)不变1330.(7 分)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
30、列研究。图 1 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 2 为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果肉中的光合色素时,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 CaCO3,以防止_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若需绘制果肉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以_为纵坐标。(2)图 1 所示的装置放于恒温环境中,如果光源及位置固定,且光照充足,果肉薄片数量保持不变,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电极检测到的 O2浓度_(填“高于” “等于”或“低于”)单色光下 O2浓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_来改变氧电极检测的数据。(3)图 2 中的 515 min 内,若该段时间内光照、温度
31、均保持恒定,容器内氧气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猕猴桃果肉在 515 min 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 mol/min。解析 各种可见光均能用于光合作用,但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图 1 所示的装置放于恒温环境中,如果光源及位置固定,且光照充足,果肉薄片数量保持不变,拆去滤光片,则果肉薄皮可接受到各种单色光,因此单位时间内,氧电极检测到的 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 O2浓度。此外,一定范围内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可增强光合作用,故通过改变 CO2(NaHCO3)浓度可以改变氧电极检测的数据。图 2 曲线表明,在515 min 内,若该段时间内光
32、照、温度均保持恒定,容器内氧气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最可能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中 NaHCO3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逐14渐下降,呼吸速率无显著变化,故氧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分析图 2 可知,黑暗条件下猕猴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为(54)/52 108 mol/min,光照条件下猕猴桃果肉在 515 min 净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84)/(155)410 8 mol/min,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猕猴桃果肉在 515 min 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42)6108 mol/min。答案 (1)叶绿素 光合
33、色素溶解在乙醇中 吸光率 (2)高于 CO 2(或 NaHCO3)浓度 (3)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中 NaHCO3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呼吸速率无显著变化,故氧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 610 831.(7 分)果蝇的眼色受 A、a 和 D、d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 A 和 D 时,表现为紫眼;当不含 A 基因时,均表现为白眼;其他类型表现为红眼。紫眼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 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紫眼 红眼 白眼雌蝇 3/4 1/4 0雄蝇 3/8 1/8 1/2(1)A、a 和 D、d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定律,A、a 基因位于
34、_染色体上。(2)紫眼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正常白眼雄果蝇的细胞中最多可出现_条 X 染色体。(3)F1中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 F2,F 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4)若一紫眼雄果蝇与一纯合白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眼雌果蝇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杂交过程。解析 (1)紫眼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 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红眼白眼(3/43/8)(1/41/8)1/2934,是 9331 的变式,由此可推知 A、a 和D、d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于 F1中雌雄果蝇的眼色表现不完全相同,可推知 A、a 和 D、d 两对等位基因有一对
35、位于 X 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 D、d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A、a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可知,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AaXDXd和 AaXDY,则子代雌蝇会出现 aaXDX ,表现为白眼,与题意不符,故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D、d 位于常染色体上;(2)由(1)可知,15亲代果蝇基因型为 DdXAXa、DdX AY。正常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 _XaY,其细胞内最多可出现 2 条 X 染色体。(3)F 1中红眼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为 ddXAX 、ddX AY,其随机交配包括ddXAXAddXAY、 ddXAXaddXAY
36、两种情况,则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白眼71(或12 12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31)。(4)紫眼雄果蝇基因型为 D_XAY,纯合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 DDXaXa或 ddXaXa,因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即 ddXAXa,则可知亲代果蝇分别为 DdXAY、ddX aXa,遗传图解见答案。答案 (1)自由组合 X (2)DdX AXa 2 (3)红眼果蝇白眼果蝇71(或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31)(4)32.【加试题】(14 分)回答下列(一)、(二)小题。(一)回答与果酒、果醋制作有关的问题。(1)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_。发酵开始时,发酵瓶内看不到气泡
37、冒出的原因可能是酵母菌的_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2)下列各项中,与果酒中的酒精浓度有关的是_(多选)。A.发酵时间B.发酵温度C.培养液中糖的含量D.酵母菌对酒精浓度的耐受程度(3)不同地域所酿制的葡萄酒风味会有一定的差异,出现风味差异的原因除了与当地相应的土壤、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和葡萄品种有关外,还可能与不同地域酿酒时所用的_等生物因素有关。(4)在利用果酒制作果醋过程中,如果已获得醋化醋杆菌菌种,可先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_培养,然后接种到发酵瓶中。发酵瓶下口直角玻璃管内塞有松紧合适的脱脂棉球,其作用是_。开始收集果醋前,应检测发酵瓶流出液的_。(二)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法培养转基因植物的过程如
38、下图(图中表示相应操作过程)。16请回答:(1)如果外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未知的,可以建立一个包括外源基因来源生物中所有基因的_来获取外源基因。图中过程涉及的工具酶是_。(2)将外源遗传物质与受体植物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受体)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除了转基因技术外,还有_等方法,这些方法解决了传统育种方法存在的_的缺陷。植物原生质体的获取可以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用_酶处理根尖、叶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细胞的细胞壁。(3)如果构建重组细胞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大量培养特定_来达成目的。(4)如果农杆菌侵染对象为某植物叶片,将被侵染的叶片除菌后进行培养,最终得到转基因
39、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A.愈伤组织在合适条件下经脱分化形成再生植株B.再生的芽在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的培养基上生根C.叶片在含合适浓度生长素的培养基上经再分化形成愈伤组织D.愈伤组织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较髙的培养基上形成芽答案 (一)(1)酒精发酵 需氧呼吸 (2)ABCD (3)菌种 (4)扩大 过滤空气 pH(二)(1)基因文库 DNA 连接酶 (2)细胞融合或显微注射 远缘亲本难以杂交(或生殖隔离) 纤维素酶和果胶 (3)细胞系 (4)D33.【加试题】(10 分)研究表明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肝细胞后,再次施加胰岛素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作用效果会下降。药物 FGF21(一种可影响糖代
40、谢的细胞因子)能加强肝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为了研究胰岛素和药物 FGF21 共同使用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材料与仪器:含有 1.0 g/L 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肝脏细胞、不同浓度的胰岛素、不同浓度的药物 FGF21 溶液、葡萄糖浓度分析仪等必要实验器材。(如何培养细胞、测量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要求)(1)实验思路:17将肝脏细胞置于含有 1.0 g/L 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中,并加入高浓度胰岛素,适宜条件下培养 24 小时后,测定培养液中存留的葡萄糖浓度,用于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_;_;_。(2)实验结果:第步测得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后,其 2
41、4 小时葡萄糖消耗率为 33%,48 小时后测得葡萄糖消耗率如表 1 所示。表 1 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3)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将表 1 的结果用坐标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_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后,再次施加同一浓度胰岛素对细胞的作用效果_,FGF21 与胰岛素均有_的作用。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研究胰岛素和药物 FGF21 共同使用对肝细胞利用葡萄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和药物 FGF21,因变量是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答案 取经高浓度胰岛素处理过的肝脏细胞,平均分为 16 组,置于含有 1.0 g/L 葡萄糖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FGF21 和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处理后,24 小时后,测定培养液中存留的葡萄糖浓度,用于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 记录数据,统计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3)18或下降 促进细胞吸收(或利用或消耗)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