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138375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整体性【知识精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

2、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

3、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2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整体性典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

4、着重要作用。典例分析如下: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气候与地貌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气候与水文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气候与生物植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

5、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土气候与土壤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形成地貌与水文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生物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地貌与生物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和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3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文与生物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土壤生

6、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土壤与生物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三、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

7、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四、世界陆地各自然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低纬度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沙漠狐 荒漠土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

8、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黇鹿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 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中纬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高纬度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高考例析】(2018北京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

9、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5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 18 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10 分)【答案】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地;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自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流过。【解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方面分析。据图可知,京杭大运河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工程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10、钱塘江五大水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五) )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 13 题。61海拔 38004800m 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 )A 降水量最大 B 受西风影响最大C 受冬季风影响最大 D 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2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 2640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 )A 伊犁河流域 B 塔里木河流域C 准噶尔盆地 D 吐鲁番一哈密盆地3

11、对近 50 年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是( )A 冬季降水量减少 B 夏季降水量增多C 夏季气温升高 D 冬季气温升高1D 冰川的发育主要由冰川消融和形成关系决定,而非降水量多少直接决定,A 错;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故 BC 错;山脉或山峰的海拔高度及其在形成与消融平衡线高度以上的相对高差才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要素。天山 3800 4800m 的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因而成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故该题选 D。2A 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对冰川分布海拔有直接影响,所以冰川分布位置

12、最低的流域应当是降水量较大的流域,相对其他三地伊犁河流域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利于冰川的形成。故该题选 A。3C 一个地方的冰川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冰川面积的变化:夏季气温较高,冰川面积缩小;冬季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相对而言,夏季的冰川面积比较稳定,由于这个缘故,冰川面积大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冬季降水量减少和冬季气温升高对冰川形成面积的影响小,AD 错;夏季降水量增多,有利于冰川形成面积扩大,B 错;冰川面积变化主要看冰川形成与消融关系,而夏季气温升高7对冰川面积的减少影响最直接,故该题选 C。(2018全国 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二))下图为尼日尔河

13、流量的空间变化图,左边数字表示河段的位置,右边数宇表示该河段位置的年平均流量。中游河段有许多宽滩及湖沼地带,有“内陆三角洲”之称。读图,完成 46 题。4河段 1-6 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光照 D 地形5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的河段是( )A 2-4 B 4-6 C 1-3 D 8-106河段 6-8 流量变幅小的主要原因是( )A 降水季节变化小 B 湿地的调节作用C 水分蒸发强度小 D 水库的大量修建4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 1-6

14、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差异,所以 B 正确。5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 4-6 流经丘陵、平原地区,海拔较平稳,河流落差小,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所哟 B 正确。6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流域内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功能,因此河段 6-8 流量变幅小,所以 B 正确。(2018广东省韶关市 2018 届高三调研考试)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 CO2,而森林土壤是 CO2 产生的重要来8源,土壤 CO2 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

15、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79 题。森林土壤 CO2 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7武夷山森林土壤 CO2 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A 12 月 B 45 月 C 78 月 D 1011 月8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 CO2 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 降水较多 B 蒸发较大C 气温较高 D 枯枝落叶较多9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 CO2 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土壤温度较高 B 土壤湿度较大C 土壤含水量较高 D 枯枝落叶量较多

16、7C 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 C02 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武夷山森林土壤 C02 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78 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 对。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 错。8A 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 CO2 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 对。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 错。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 错。9D 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 CO2 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

17、,D 对。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 错。(2018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核心卷(三)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据此完成 1012 题。910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 冬季平衡波动较大 B 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 年际平衡变化较小 D 年内季节变化不大11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 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 夏季气温升高

18、,冰川消融量大D 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12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气候变暖加速 C 农业生长期延长 D 岛屿数量增加10B 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 1995-2010 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 A 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 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 错,故选项 B 正确。11C 全球气侯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 C 对;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19、 B 错;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 A 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 错。故选项 C 正确12A 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 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 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 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 错,故选项 A 正确。【点睛】一定要理解题干中冰川物质平衡的定义,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注意把冬夏的平衡数据叠加,可以得出年总平衡为负平衡。(2016山西模

20、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10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 1315 题。13.形成 a 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14.b 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C阻止冰川移动D拦截径流和泥沙15.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C湿润地区 D平原地区13.B 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 a 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

21、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选 B。14.D b 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 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 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 错。选 D。15.A 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选 A。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 4 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 1617 题。16.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11主要目的是( )减少水分蒸发 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实

22、现自流引水 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A BC D17.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6.D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17.C 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图至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

23、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时期到图时期的变化过程(图时期到图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 1819 题。18依据图中信息,从到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19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18.B 从图中可知从到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19.B 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

24、境面貌的12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 1990 年和 2012 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 2021 题。20.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21.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增大 灌溉面积增加A BC D20.C 与 1990 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21.B 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二、

25、综合题22. (2016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3(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

26、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第(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参考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

27、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23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图中反映了南美洲 45S 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参考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

28、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14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

29、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再次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 ,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 ,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 ,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参考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25 413-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3 1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ETSI TS 125 413-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3 1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 ETSI TS 125 413-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4 1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ETSI TS 125 413-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4 1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 ETSI TS 125 413-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5 0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ETSI TS 125 413-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pplication Part (RANAP) signalling (V15 0 0 3GPP TS 25 413 version 1.pdf
  • ETSI TS 125 414-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3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3 0 0 Release 13).pdf ETSI TS 125 414-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3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3 0 0 Release 13).pdf
  • ETSI TS 125 414-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4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4 0 0 Release 14).pdf ETSI TS 125 414-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4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4 0 0 Release 14).pdf
  • ETSI TS 125 4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5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5 0 0 Release 15).pdf ETSI TS 125 414-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 (V15 0 0 3GPP TS 25 414 version 15 0 0 Release 15).pdf
  • ETSI TS 125 415-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3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3 0 0 Release 13)《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UTR.pdf ETSI TS 125 415-201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3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3 0 0 Release 13)《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UTR.pdf
  • ETSI TS 125 415-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4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4 0 0 Release 14)《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UTR.pdf ETSI TS 125 415-2017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4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4 0 0 Release 14)《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 UTR.pdf
  • ETSI TS 125 415-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5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5 0 0 Release 15).pdf ETSI TS 125 415-2018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UTRAN Iu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s (V15 0 0 3GPP TS 25 415 version 15 0 0 Release 15).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