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3970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八 变异、育种与进化考点 考情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2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原因()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7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基因频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本专题知识以理解为主。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复习应注重理解,对育种的复习要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原理。H 核 心 判 断 exinpanduan(1)基因突变中,若是碱基对替换,则基因数目不变;若是碱基对增添,则基因数目增加;若是碱基对缺失,则基因数目减少。()(

2、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4)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5)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存在基因重组。()(6)突变后的基因和原来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2(8)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9)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0)单倍体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1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1

3、2)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能种一年,需要年年制种。()(13)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适宜作为调查遗传病的对象。()(14)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基因序列。()(15)基因工程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能够定向地引起基因突变。()(16)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17)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18)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19)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20)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考向一 生物变异的类型Z 真 题 回 放 hentihuifang1(2018全国卷)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4、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 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C )A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D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解析 A 对:突变体 M 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培养基上生长,说明该突

5、变体不能合成氨基酸甲,可能是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 对: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自然条件下其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故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 错: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不能得到 X。D 对: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使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大肠杆菌 X。2(2018天津卷)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有节律(X B)对无节律(X 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 AaXBY 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 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

6、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3B该细胞的核 DNA 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 和 a 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解析 A 错:若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应含有 Y 染色体,该细胞中已无 Y 染色体,应是次级精母细胞,因含 2 条 X 染色体,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核 DNA 数与体细胞相同。C 错:由雄蝇的基因型为 AaXBY 可知,A、a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上,A 和 a 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D 对:由雄蝇的基因型为 AaXBY 可知,其体内无 X

7、b基因,而出现的变异细胞中含有 Xb基因,故是有节律基因 XB突变为无节律基因 Xb。3(2016江苏卷)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解析 个体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数目减少,可能对表型有影响,A 项错误;个体乙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变异后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 项正确;若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则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不是31,C 项错误;个体乙染色体

8、上基因没有缺失,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D 项错误。4(2016天津理综卷)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 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 P KPK 能 0突变型 P KPR 不能 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4解析 据表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率达到 10

9、0%,说明 S12 蛋白结构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 项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可以抑制其翻译功能,B 项错误;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中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因此突变型的产生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C 项错误;该题中链霉素只是起到鉴别作用,能判断野生型和突变型是否对链霉素有抗性,并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D 项错误。5(2016全国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少_。(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染色体_为单位的变

10、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 AA 和 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一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二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三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二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解析 (1)基因突变涉及某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染色体变异往往涉及许多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重复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故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11、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3)由题干信息“AA 和 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可知,AA 和 aa 植株突变后的基因型都为 Aa。若 AA 植株发生隐性突变,F 1(Aa)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 AA、Aa、aa,则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且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的纯合体。若 aa 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则最早在子一代中可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F 1(Aa)自交,子二代(F 2)的基因型为 AA、Aa、aa,由于基因型为 AA和 Aa 的个体都表

12、现为显性性状,欲分离出显性突变纯合体,需让 F2自交,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的后代(F 3)不发生性状分离,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的纯合体。H 核 心 知 识 exinzhishi1辨明对比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填表)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发生时期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_间期_和_减分裂前_的间期减分裂_后期_减分裂_前期_产生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碱基对的_增添、缺失、替换_交叉互换、_自由组合_5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新组合应用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联系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_新基因_,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大量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

13、基础二者均产生新的_基因型_,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2突破生物变异的三大问题(填空)(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_等位基因_”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_非等位基因_” 。比较 易位 交叉互换交换对象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图示(2)关于“缺失”DNA 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_染色体变异_;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_基因突变_。(3)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问题: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_新基因_),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

14、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配方式,即改变_基因型_(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_排列顺序_T 题 型 突 破 ixingtupo题型 1 考查三种可遗传变异1(2018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的结果,AD 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6A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 3 种精细胞CC1D2 和 D1C2 具有相同的基因表达产物DC1D2 和 D1C2 可能成为 C、D 的隐性基因解析 A分析图解可知,图示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

15、四分体时期,该时期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A 正确;B由于发生染色体配对异常,因此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个 ABCD、一个 ABC1D2D、一个 ABCD1C2,共 3 种精细胞,B 正确;C染色体配对异常导致 C1D2 和 D1C2 均不能正常表达,C 错误;DC1D2 和 D1C2 可能成为 C、D 的隐性基因,D 正确。故选:C。2(2018山东省枣庄市高考一模)下列有关可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肺炎双球菌由 R 型转化为 S 型属于基因重组B杂交育种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CXYY 个体的产生,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D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都属于突变,都

16、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解析 A肺炎双球菌由 R 型转化为 S 型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B杂交育种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B 正确;CXYY 个体的产生,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C 正确;D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 错误。故选:D。归纳总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替换:只改变 1 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以 3 个或 3 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增添影响较小。缺失: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以 3 个或 3 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缺失影响较小。(2)可遗传变异对基因种类和基因数量的影响。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种类(基因结

17、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方式,即改变基因型。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题型 2 考查生物变异类型的判定3(2015江苏卷)经 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7B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解析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 X 射线诱变的结果,A 错误;X 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

18、异,B 正确;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是否出现白花及白花的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 正确;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 正确。4(2015江苏卷)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乙杂交产生的 F1减数分裂都正常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C甲、乙 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 甲、乙果蝇为两个物种,故甲、乙果蝇 1 号染色体上基因排序不一定相同。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后不能形成乙。二者杂交产生的 F1,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 F1

19、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技巧方法应对可遗传变异类试题解题策略应对可遗传变异类试题可运用“三看法”:(1)DNA 分子内的变异一看基因种类:即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二看某一 DNA 片段的位置:若 DNA 片段种类和 DNA 片段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某个DNA 片段位置改变,应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三看某一 DNA 片段的数目:若 DNA 片段的种类和位置均未改变,但 DNA 片段的数目增加,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若 DNA 分子中某一 DNA 片

20、段缺失,其他 DNA 片段的位置和数目均未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DNA 分子间的变异一看染色体数目:若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确定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变异”还是“非整倍变异” 。二看某一 DNA 片段的位置:若染色体的数目和 DNA 片段的数目均未改变,但某一 DNA片段从原来所在的染色体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应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8三看基因数目: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变,但某基因被它的等位基因替换,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考向二 生物育种Z 真 题 回 放 hentihuif

21、ang1(2018北京卷)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1)水稻对 Mp 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_性状_。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_性状是否分离_来确定。(2)现有甲(R 1R1r2r2r3r3)、乙(r 1r1R2R2r3r3)、丙(r 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 DNA 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 PCR 方法可将样本中的 R1、r 1

22、、R 2、r 2、R 3、r 3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 F2不同植株的 R1、r 1进行 PCR 扩增。已知 R1比 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_1 和 3_。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a、c、d、b_。a甲乙,得到 F1b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植株cR 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d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

23、要自身抗病基因(R 1、R 2、R 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 Mp 基因(A 1、A 2、A 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和 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 a1a1A2A2a3a3的 Mp 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_感病、抗病_。(4)研究人员每年用 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 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_Mp 的 A1基因发生了突变_。(5)水稻种植区的 Mp 是由不同基因型

24、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 Mp 种群_(A 类)基因(型)频率改变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 Mp 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_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9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_。解析 (1)水稻对 Mp 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是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一对相对性状。抗病水稻若为杂合子,则其自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即出现感病水稻;若为纯合子,则其自交子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2)已知 R1比 r1片段短,对照扩增结

25、果,含 200bp(R1)的植株 1 和植株 3 可抗病。甲与乙杂交所得 F1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再用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的个体与丙杂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用 PCR 的方法筛选出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的植株,让其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最后通过 PCR 的方法筛选出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的植株,即获得所需的纯合抗病植株。(3)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 a1a1A2A2a3a3的 Mp 侵染,因没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故该基因型的水稻个体感病。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

26、为 a1a1A2A2a3a3的 Mp 侵染,有 R2蛋白与相应的 A2蛋白结合,则该基因型的水稻抗病。(4)Mp(A1A1a2a2a3a3)中只有 A1基因控制合成的 A1蛋白,水稻品种甲(R 1R1r2r2r3r3)中只有 R1基因控制合成的 R1蛋白,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而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即R1蛋白可正常合成,故可推测是 Mp 的 A1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使 A1蛋白无法正常合成,导致甲品种抗病性丧失。(5)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会使 Mp 种群中含有该抗病基因的个体被大量淘汰,从而使 A 类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使该品种的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6)

27、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通过轮换或间隔种植含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或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都可以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2(2014全国卷)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抗病矮秆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 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 3 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

28、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_。(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 3 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_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 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_解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在育种中的应用及测交过程。(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10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控制这两

29、对性状的基因必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如果分开来看,则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定律。(3)测交是指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即先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双杂合体 F1,再将 F1与双隐性类型感病矮秆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分离比是否与预测结果相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孟德尔遗传的定律的实质并迁移应用。H 核 心 知 识 exinzhishi1据图理清五种生物育种方式(据图填空)(1)“亲本 新品种”为_杂交_育种。 (2)“亲本 新品种”为_单倍体 A、 D B、 C _育种。 (3)“种子或幼苗 新品种”为_诱变_ 育种

30、。(4)“种子或幼苗 新 E F 品种”为_多倍体_育种。(5)“植物细胞 新细胞 愈伤组织 胚状体 G H I 人工种子 新品种”为_基因工程_育种。 J 2育种方案的选择方法(1)种内关系(无生殖隔离)。欲获得从未有过的性状_诱变育种_如对从不抗旱的玉米诱变处理获得抗旱品种。欲将分散于不同品系的性状集中在一起(优势组合)_杂交育种_。如利用抗倒伏不抗锈病的小麦和抗锈病不抗倒伏的小麦培育出既抗锈病、又抗倒伏的“双抗”品系。欲增大原品种效应_多倍体育种_。如用二倍体西瓜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四倍体” ,进而与二倍体杂交培育成“三倍体无子西瓜” 。欲缩短获得“纯合子”时间_单倍体育种_(常

31、针对优良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者)。如获得 ddTT 的矮秆抗病小麦品种。(2)种间关系(有生殖隔离)。细胞水平上: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从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组。如将白菜、甘蓝细胞诱导“体细胞杂交”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培育为杂种植株。分子水平上:应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优良性状的“目的基因”导入另一生物体内,11从而实现基因重组(外源基因的表达)。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成“抗虫棉” 。T 题 型 突 破 ixingtupo题型 1 考查育种的原理和过程1(2018北京市顺义二模)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和培育出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在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过程依据的原

32、理是基因重组C过程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D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析 A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B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 正确;C表示诱导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 正确;D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首先要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形成单倍体,因此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 正确。故选:A。2(2018山东省枣庄市高三期末)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长,选择范围有限B杂交育种进程缓慢,过程繁琐,杂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C单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D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可以按照人类

33、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解析 A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长,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但选择范围有限,A正确;B杂交育种进程缓慢,过程繁琐,杂种后代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B 正确;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体,所以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迅速获得纯合品系,其中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 正确;D杂交育种不能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D 错误。故选:D。技巧方法根据育种流程图来辨别育种方式利用育种的流程图来考查育种方式的题目较常见,解答此类题时应根据不同育种方式的

34、不同处理手段来区分:(1)杂交育种:涉及亲本的杂交和子代的自交。(2)诱变育种:涉及诱变因素,产生的子代中会出现新的基因,但基因的总数不变。12(3)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然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子。(4)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5)基因工程育种:与原有生物相比,出现了新的基因。题型 2 考查育种方案的设计3(2018北京市顺义区高三期末)小黑麦由小麦和黑麦杂交育成,其中六倍体小黑麦(AABBRR,6N42)由硬粒小麦(AABB,4N28)与二倍体黑麦(RR,2N14)杂交育成。(1)由于小麦和黑麦两种植物之间存在_生殖隔离_,理论上杂交得到的 F1

35、应高度不孕,其主要原因是 F1减数分裂过程中_无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_,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2)培育小黑麦的过程首先是小麦和黑麦杂交得到 F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F1的_萌发的种子或幼苗_,使染色体加倍。此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染色体数目变异_,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抑制纺锤体形成_。(3)在北方某地越冬种植“中饲 232”品系的小黑麦,第二年春天发现全部冻死,为解决小黑麦的越冬问题,有人用“中饲 232”小黑麦做母本,与能在当地越冬的一种黑麦(RR,2N14)进行杂交,培育能在本地越冬的新品种。取“中饲 232”小黑麦的根尖,经解离、漂洗,用_龙胆紫_染色后,通过观察细胞中的_染色体的形

36、态和数目_,确定“中饲 232”为六倍体小黑麦。取 F1花药进行染色,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发现细胞中的染色体状态如图所示。从理论上分析,状态和状态的染色体数目应依次为_14_条、_7_对。4(2017江苏卷)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遗传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13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使早熟基因逐渐_纯合_,培育成新品种 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花药_进行处理,

37、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 2,这种方法称为_单倍体_育种。(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染色体分离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配子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组培苗_,成本较高。(4)新品种 1 与新品种 3 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 1 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重组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解析 (1)生物的可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培育得到的新品种

38、,与原种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物质(基因)可能有所差异,因而可根据变异株中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变异株是否具有育种价值。(2)连续自交过程中早熟基因逐渐纯合,培育成新品种 1。可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这种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3)若是染色体组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会发生紊乱,不规则的染色体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低的异常配子,只有极少数配子正常,故只得到极少量的种子。育种方法需首先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柑橘苗,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4)育种方法需连续自交,每次减数分裂时与早熟性状相关的基因

39、和其他性状相关的基因都会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基因型,经选育只有一部分基因型保留下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进行减数分裂,无基因重组发生。归纳总结生物育种方案的选择(1)育种目标不同育种方案的选择不同:育种目标 育种方案集中双亲优良性状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耗时较长,但简便易行)对原品系实施“定向”改造基因工程及植物细胞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让原品系产生新性状(无中生有)诱变育种(可提高变异频率,期望获得理想性状)使原品系营养器官“增大”或“加强”多倍体育种(2)关注“三最”定方向: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明显缩短。1

40、4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技术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考向三 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1(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解析 A 对: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所以群体中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 错: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错: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不代表形成了生殖隔离。D 错: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

41、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在各代保持不变。2(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解析 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 项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 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项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

42、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D 项正确。3(2016江苏卷)下图是某昆虫基因 pen 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 pe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 pen 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解析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 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 项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 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

43、殖隔离,D 项错误。H 核 心 知 识 exinzhishi1图解生物进化理论(填图)152理清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两、两、三、三”(填图)3辨明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填空)(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_。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生殖隔离_。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_生物进化_是物种形成的基础。(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_地理隔离_,但必须要经过_生殖隔离_。(3)共同进化并不只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还包括_生物与环境_之间的共同进化。T 题 型 突 破 ixingtupo题型 1 基因

44、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C )A75% B50%C42% D21%解析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 A、a 的16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 A、a 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 基因频率(80%60%)

45、270%,a 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 C。2(2018广州二模)如图,A、B、C 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 3 个地区。A 地区内物种甲中的某些个体迁移到 B、C 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丙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C乙、丙两个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差异不大D若种群丙中 BB 个体占 81%,Bb 个体占 18%,bb 个体占 1%,则 B 基因的频率为 90%解析 新物种形成

46、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 项错误。甲、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 项错误。乙、丙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 项错误。种群丙中 B 基因的频率81%18%1/290%,D 项正确。归纳总结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基因频率 100%。种 群 内 某 基 因 总 数种 群 内 某 基 因 和 其 等 位 基 因 的 总 数(2)基因位置法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则:基因频率 100%。种 群 内 某 基 因 总 数种 群 个 体 数 2若某基因只出现在 X 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 100%。种 群 内 某 基 因 总 数雌 性 个

47、 体 数 2 雄 性 个 体 数(3)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若已知 AA、Aa、aa 的频率,求 A(a)的基因频率,则A%AA% Aa%;a%aa% Aa%。12 12(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若 A% p,a% q,则:AA% p2,aa% q2,Aa%2 pq。题型 2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173(2018河南省安阳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增大B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广泛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48、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是增大,A 错误;B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会导致物种种类减少,故生物多样性降低,B 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 正确;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通过作用于个体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 正确。故选:A。4(2018秦皇岛二模)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 2 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的是( A )A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D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R 101 750-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Study Studies into the Impact of Lawful Interception (V1 .pdf ETSI TR 101 750-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Study Studies into the Impact of Lawful Interception (V1 .pdf
  • ETSI TR 101 750-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Study Studies into the Impact of Lawful Interception (V1 _1.pdf ETSI TR 101 750-2002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Study Studies into the Impact of Lawful Interception (V1 _1.pdf
  • ETSI TR 101 758-2000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DAB) Signal Strengths and Receiver Parameters Targets for Typical Operation (V2 1 1)《数字音频广播(DAB) 信号强度和接收机的参数 典型操作目标(版本2 1 1)》.pdf ETSI TR 101 758-2000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DAB) Signal Strengths and Receiver Parameters Targets for Typical Operation (V2 1 1)《数字音频广播(DAB) 信号强度和接收机的参数 典型操作目标(版本2 1 1)》.pdf
  • ETSI TR 101 764-2000 broadband Radio Access Networks (BRAN) Definition of the BRAN Domain《宽带无线接入网(BRAN) BRAN的域名定义(版本1 1 1)》.pdf ETSI TR 101 764-2000 broadband Radio Access Networks (BRAN) Definition of the BRAN Domain《宽带无线接入网(BRAN) BRAN的域名定义(版本1 1 1)》.pdf
  • ETSI TR 101 767-2000 Human Factors (HF) Symbols to Identify Telecommunications Facilities for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eopl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V1 1 1)《人为因素(HF) 针对耳聋和弱听人群.pdf ETSI TR 101 767-2000 Human Factors (HF) Symbols to Identify Telecommunications Facilities for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eopl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V1 1 1)《人为因素(HF) 针对耳聋和弱听人群.pdf
  • ETSI TR 101 767-2000 Human Factors (HF) Symbols to Identify Telecommunications Facilities for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eopl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V1 1 1)《人为因素(HF) 针对耳聋和弱听人群_1.pdf ETSI TR 101 767-2000 Human Factors (HF) Symbols to Identify Telecommunications Facilities for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eopl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V1 1 1)《人为因素(HF) 针对耳聋和弱听人群_1.pdf
  • ETSI TR 101 768-2000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of Analogue Ringing Signals (V1 1 1)《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 模拟振铃信号的生成性研究(版本1 1 1)》.pdf ETSI TR 101 768-2000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of Analogue Ringing Signals (V1 1 1)《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 模拟振铃信号的生成性研究(版本1 1 1)》.pdf
  • ETSI TR 101 771-2001 TIPHON Release 4 Service 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Threat Analysis (V1 1 1)《TIPHON第4次发布 业务独立要求定义 威胁分析(版本1 1 1)》.pdf ETSI TR 101 771-2001 TIPHON Release 4 Service 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Threat Analysis (V1 1 1)《TIPHON第4次发布 业务独立要求定义 威胁分析(版本1 1 1)》.pdf
  • ETSI TR 101 772-2001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lease 3 Service 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Lawful Interception - Top L.pdf ETSI TR 101 772-2001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Protocol Harmonization Over Networks (TIPHON) Release 3 Service 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Lawful Interception - Top L.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