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14047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定向突破练考点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点练 14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旅 行梁实秋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 ,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 ,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

2、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 “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

3、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 “大隐藏人海” ,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

4、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

5、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 ,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摘自雅舍小品 ,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B第段提到“滑竿” “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之苦乐,双脚着

6、地的旅行更有趣。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2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D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2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答:_3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三月惊蛰春始开雨辰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

7、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 ,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 “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 “天开地辟转鸿钧” ,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

8、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

9、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

10、 。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摘编自 2018 年 3 月 9 日光明日报 ,有改动)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3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B作者描写江浙某

11、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5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 ,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 分)答:_6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答:_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长城长,碣石苍彭程刚从浙皖交界处的青黛山水间归来,旬

12、日之隔,又来到历史上先后属于燕国和幽州的冀北山地。云雾缭绕、苍翠欲滴的南方的秀美,被一种深沉雄健的气势所替代,仿佛头顶上干爽而明亮的阳光。忽然想到了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一句诗“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觉得理解又加深了一层。生活于江南水乡常州的诗人,期望向北地粗犷荒蛮的大自然汲取力量,为原本缠绵清丽的诗风注入一种刚劲的气息。生发出这些感受时,我正站在一个名为板厂峪长城文化小镇的地方,属于秦皇岛海滨区北部山区,距离市中心约三十公里。站在村口开阔处,把目光向远方递送出去。这里是燕山山脉的东端南缘,山势险峻,层层山峦远近环抱,天空高远晴朗,浮云缭绕。村北险峻绵延的山脊上,古长城依了山势起伏

13、曲折,相距不远就有一座烽燧,兀立于一处处陡峭的峰巅之上,一直伸延到视野之外。是十月下旬,满山浓密蓊郁的绿色中,点缀了片片簇簇的红叶,便有了生动的层次感,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调色板。村口处,矗立着一块“板厂峪明长城砖窑遗址”大理石石碑。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穿越此地的崇山峻岭,向西蜿蜒而去。四百五十年前的明代隆庆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被明廷任命为蓟镇总兵官。从山海关到北京昌平绵延两百公里的长城,都在他的防守范围之内。在他的主持下,对这一带原来的石筑长城进行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五十座,共约十五公里长。这是秦皇岛境内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城墙、敌楼、墙台、关城、烽火台连绵迤逦,首尾相顾,气势

14、雄浑。战争和苦难已经进入史书,成为记忆和传说。长城御敌的实用功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成为审美观照的目标,历史认知的参照。承平日久,难免让人觉得天经地义,其实这样的状态却曾经是多少代的人们梦寐以求而不能如愿的。是哪一位西方人说过的, “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 ,未免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所幸的是,我们这几代人诞生和成长于和平的时代,得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安详和美好。第二天的行程,也仿佛是这种感悟的一个补充,一种延伸。早餐后从住处宾馆出发,不久途经昌黎县城。昌黎枕山依海,地名寄寓了“黎庶昌盛”之意。这里据称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祖籍地,韩愈字昌黎,因此县城里一条主要街道就被命名为“韩愈大道” 。沿着这条道路行

15、驶,自车窗外望,城北绵延不断的山脉便是碣石山,一座被写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古山。山并不是特别高,但不乏巍峨峻峭的气势。和南方的山地被绿色彻底遮蔽不见一丝罅隙不同,甚至和板厂峪长城一带山上草木丰茂蒙络也不同,碣石山上裸露着大片的青白色岩石,形状奇特,或瘦骨嶙峋,或平展如砥,或陡峭如斧砍刀劈,或横斜如展翅欲飞。隔着老远,分明就有一种鲜明的质感传递过4来,似乎触摸到了一个人的坚硬的骨节。这座山为人知闻,远在长城建造之前。公元 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经过此地,写下了名篇观沧海 ,抒发了一代豪杰的壮怀。诗中状物十分生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上世纪五十年代

16、,毛泽东主席在其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说的正是此事。汉魏以后,碣石逐渐演变成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此刻,望着不远处静默矗立的五峰山,这个沉睡多年的想法又苏醒了,而且似乎忽然间获得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既然对于大自然的美有着强烈的感知,自然也就会以美的诸多要素,如完善、和谐、均衡等等,来衡量和要求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不管他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点,但相互间却是具有内在逻辑的贯通性。社会生活中那些残酷、丑恶、纷乱的方面,从本质上讲,也都是和美的基本原则相悖逆的。他们义

17、无反顾地投身于他们所选择的事业,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美在一切领域的充分发展和绽放。置身于真实的山水自然之间,这种原本容易玄奥浮泛的感悟,却似乎具备了一种坚实可感的质地,仿佛周边伸手即可触及的形状各异的山石。两天的行程中,行经的地方,见闻的事物,就时间的维度而言,恰好形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毁坏和建设,贫穷和富足,苦难和幸福,等等。它们的组合,分明正是生活的整体性的一个隐喻。想到我们置身其中的正是后一种,内心深处不由得会升起一种深长的满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也是在那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毛泽东主席这样吟咏。此刻,在正午时分的阳光照

18、射下,眼前连绵的碣石山群峰上的白云,散发出玉石般润泽的光亮,和青白色的山石相互映衬。近处,秋风从绿野间吹拂而来,身旁的葡萄树叶发出急促的窸窣之声,而葡萄的甘甜气息,也一下子变得愈发浓郁了。(摘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从南方山水写到冀北山地,通过两者的比较,突出了后者气势深沉雄健的特点。B同是北方的山,作者也写出了不同特点:板厂峪长城一带的山草木蓊郁,碣石山青石裸露。C本文前后两部分分别写长城和碣石山,前者为后者作铺垫,两者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D作者认为信仰革命真理与崇拜大自然之间是相通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8作为

19、一篇山水游记,文中为什么要写戚继光修复长城、曹操北征赋诗这些内容?(6分)答:_9文章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 分)答: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落 葵简媜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5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

20、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

21、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果然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偶尔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

22、忆了。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畦畦菜圃。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

23、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仍是最好的一次。(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初见落葵的喜爱和感激,到再见落葵的惊喜和欢愉,再到最后落葵被清除后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脉络清晰。B作者认为,在劳碌的世间,人总是不能实现圆满,再要苦苦一味抱怨,就是徒然与自己为敌。C第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又引出后文中与落葵的相遇,并照应题目。D作者眼里的落葵味道鲜美,用处多,还曾有过救荒救命之恩,落葵的这些好,也许是那位老妇人体会不到的。11结合文章,分析“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

24、好”一句的含义。(6 分)答:_12本文行文构思颇有匠心,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答:_6考点练 14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D 首尾呼应不对,应为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又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2(1)可以暂时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逃避出来。(2)可以获得解脱,感受枯寂的趣味。(3)享受清福,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交流。3(1)语言文白夹杂,多处引用古诗文。如引用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等文句,以及“一汪子水” “整天咕嘟着嘴”等白话口语。既有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2)语言幽默风趣。 “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其他例句也可,须言之成理)(

25、3)运用比喻、借代、反问等手法。如“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一句运用借代、反问手法,形象表达了部分人对外出旅行的否定。 “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旅行带行李的苦恼。4B “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无中生有。5示例: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农家不失时机地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6示例: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景。如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把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这样写,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增添了艺术感

26、染力。引用古文俗语。如引用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描写生机勃发的春景,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用声音描写春景。如作者通过广播喇叭的播放声、犁田机器、农人的小曲声描写春景,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7C C 项,前后两部分既不是铺垫关系,更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并列关系。8这些历史上的人和事与游记中的山水密切相关,它们是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内容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认识价值;这些内容为作者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9与文章开头部分的记述行程和景物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圆满,并强化游记的文体特征。描写了碣石山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象征了现实生活的和平美好,含蓄而巧妙地强化了文章的主旨。10A A “再到最后落葵被清除后的伤感”错, “我”与落葵相别,更多是一种淡然随兴。11再不圆满的地方,仍然有美存在。在菜荒时,落葵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滋味。在不如意时,我们要有随兴的心情,也能欣赏生活中的小小的美好。(意思相近即可)12以落葵为线索,脉络清晰。先议后叙,突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别具一格。写落葵时,欲扬先抑,行文曲折有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