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注青少年自杀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 25 万人自杀,200 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 15 至 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一个人的自杀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巨大伤害,这种伤害涉及到情感、社会和经济诸多方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每年与自杀有关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新华网浙江频道 11 月 8 日电 2003 年 9 月 10 日被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原本以为这样一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会有所下降,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近日听到的二则消息还是让我震惊。一是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一女生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最新的一次考试却只得了第七名,花季少
2、女因此跳楼自杀。二是最近江苏启东中学在对高三年级组织的例行月考(此种考试相当于高考模拟考试)中,李远同学考得很差,是班内倒数第 3 名。从去年的高考分数线来看,李远这个成绩考上本科不大可能,只能上一类专科学校。生性好强的李同学最终也选择了跳楼自杀。联想到几天前去孩子所在的重点中学观摩,就有学生抱怨:“都说我们学校是人间(意思是抓的不是很紧)可我还是觉得学习的压力很大,让我喘不过气来,感觉快要窒息。“另有一女生对家长说:“我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感到紧张、惶恐,我会辜负你们我真的很害怕面对你们,我会让你们失望的。“听到这些话,我的内心感到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3、。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好学生“的压力比“差学生“还要大。因为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更加关注,对他们寄予的期望更大,造成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一句话,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无形杀手。这是导致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自杀一般与他们处于情绪容易波动的青春期以及他们的病态心理状态有关。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
4、严重,而恰恰是他们最易被人们忽视。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构建在中学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并且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矫正的时期。 所以,要探讨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首先要从成人身上找原因,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们在孩子的品德、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负有重要的责任。 总之,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青少年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