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1153370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1中国的气候专项突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第二十一讲 中国的气候,提示:温带大陆性 高寒 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秦岭淮河 亚热带季风,一、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南北温差大,气温自南向北逐渐_。 (2)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_,南北温差小。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降低,高温,热带,雷州,海南,亚热带,华北,山东,辽东,黄土,塔里木,中温带,内蒙古,准噶尔,寒温带,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二、降水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时空分布(1)空间分布,夏秋,夏季风,2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_与_的对比关系。 (2)分界线:如下图a_年等降水量线、b_年等降水量线、c_年等降水量线。,

2、降水量,蒸发量,800 mm,400 mm,200 mm,(3)具体划分(如图),湿润,秦岭淮河,半湿润,东北平原,华北,半干旱,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高原,三、我国的气候特征 1特征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1)主要表现 气温:冬季寒冷,夏季炎热,_大。,气温年较差,不均匀,年际,(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_b_c_d_e_。,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特征之二雨热同期 (1)主要表现:除高原、高山外,_期与_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2)成因: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 夏季,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3特征之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表现:我国有多种多

3、样的温度带和_ 。 (2)成因:我国南北跨_大,东西_不同, _复杂多样。,高温,多雨,干湿地区,纬度,距海远近,地形,(3)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热带季风,云南,雷州半岛,台湾,亚热带季风,秦岭淮河,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青藏高原,四、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1寒潮:发生在每年的_、_和_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只有_、_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2台风:发生在每年的_季节的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_。 3旱涝灾害: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秋末,冬季,初春,西藏,云贵,夏秋,东南沿海,【思维点击】 1新疆为何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说法? 答案: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属温带大

4、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大,所以有此说法。 2如何区别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答案: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由此可见,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区别主要在于受夏季风的影响是否显著。我国受夏季风的影响不显著的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大部分区域明显地受到冬季风的影响。,3为什么台湾和海南岛受寒潮的影响非常小? 答案:寒潮是由冬季风造成的,台湾和海南岛受其影响小的原因主要有:台湾和海南岛距冬季风的源地远,冬季风到达时势力已非常弱;它们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冬季风沿途受高大地形阻挡,势力大大减弱。,1.气温分布特点及

5、其成因,2.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1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天山长城一线是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2)温度带的分布及对作物的影响,【知识拓展】 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有火炕、地炉、火墙,有利于取暖保温。 我国南方地区房屋高大宽敞,墙体较薄,利于通风透气散热。,典例解读1,(1)图示区域是我国( )

6、 A最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 B温带落叶阔叶林面积最广地区 C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D河川径流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 (2)图中等温线的正确判断是( ) A甲、丙两地相对高度可能超过5 000米 B乙地气温高于甲地 C甲地温度是10 T甲20 D甲地为山地,乙地为盆地,【解析】 (1)1月份0 等温线为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附近,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小麦主要在我国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区,A错;图示区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B错;图示区域为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最贫乏,C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7、,D对。故选D。(2)读图可知,图中甲地气温在10 20 之间外围等温线数值为相邻等温线中数值较大的,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C对;甲地气温在10 20 之间,丙地气温在10 0 之间或者10 20 之间,相对高度最多为5 000米,A错;甲地气温高于10 ,乙地气温可能低于甲地,B错;甲为盆地,乙地可能为盆地或者山地,D错。故选C。 【答案】 (1)D (2)C,考点精练 根据夏季平均气温,划分中国不同类型的避暑区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1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A纬度高 B海拔高 C阴天多 D白昼短 解析:结合甲、乙两类型避暑区的具体分布可知,其均位于海拔较高

8、的地方。 答案:B 2避暑时最应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戊 解析:甲类型避暑区多位于高原,丁类型避暑区多位于西北内陆,夏季光照强度大,最应携带防晒物品。 答案:C,39月份平均气温比其他地区略高的避暑区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解析:戊类型避暑区位于沿海地区,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升温和降温速度慢,因而9月份气温比其他地区略高。 答案:D,1.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强弱有很大关系。正常年份,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暖气团势力逐步增强,夏季风开始登陆我国的南方,与仍影响我国大陆的冷气团交锋,形成锋面,我国的

9、雨季开始。 5月中旬6月中旬(约5月10日6月10日):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南岭以南),如图示a位置,华南地区进入雨季,珠江流域进入汛期。 6月中旬7月中旬(约6月10日7月10日):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淮南、南岭北),如图示b位置,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长江水系进入汛期。 7月中旬至8月份:雨带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如图示c、d位置,华北、东北依次进入雨季,黄河水系、松花江水系进入汛期。 9月份:冬季风增强,夏季风迅速南撤。 10月份:夏季风撤离我国大陆,雨季结束。,3北方春旱,江南梅雨、伏旱的形成 (1)春旱:春末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又值农作

10、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2)梅雨: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长时间滞留,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梅雨天气。 (3)伏旱:每年七、八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4中国的干湿地区,典例解读2,(1)此次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 A冷锋带来的锋面雨 B冬季风南下形成的地形雨 C暖锋带来的锋面雨 D强热带气旋带来的对流雨 (2)图中110E西侧降水分布范围变化比东侧小,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两侧的( ) A地形差异 B纬度位置差异 C气压差异 D海陆位置差异,【解析】 (1)此

11、天气系统南移,北方冷空气主动,故为冷锋。选A。(2)110E(巫山)以东为平原丘陵、以西为山地、盆地。由于110E以西秦巴山地对偏北气流的阻挡,导致四川盆地降水分布范围变化比东部小。 【答案】 (1)A (2)A,考点精练 (2017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4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解析:读图可知,5月起35N以北地区降水增多,说明雨带开始北移,清明节之前35N以北地区降水较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秋高气爽的天气常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即35N以

12、北地区,伏旱天气一般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即35N以南地区,故C、D项错误。 答案:B,5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则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属于外流区;我国东部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该区域南部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于北部。 答案:A,6读“中国东部地区梅雨期起讫等日期线图”,回答问题。,(1)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福州梅雨开始日是_,徐州梅雨终止日是_。 (2)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杭州梅雨的持续天数约_天,宜昌的梅雨持续天数

13、约_天。 (3)我国东部地区梅雨起始日期的早晚、梅雨天气持续天数长短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自南向北_。 自东向西_。 (4)上海有的年份梅雨季节较常年明显增长,有的年份梅雨期间雨天很少(这种情况俗称“空梅”),其原因分别是 _。,解析:根据图中等日期线,福州梅雨开始日期为5月21日,徐州梅雨终止日是7月14日。梅雨的持续天数是从开始到结束,杭州一般约34天,而宜昌大约在17天左右。根据雨带移动可以知道,我国雨带从南方开始到北方后再返回南方,而梅雨则是南方起始日期早,持续时间长;北方起始日期晚,持续时间短;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也有类似差异。梅雨季节的长短受夏季风强弱影响,夏季风势力强,雨带被迅速推向

14、北方,南方就出现“空梅”;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徘徊时间长,上海的梅雨季节自然比常年偏长。,1.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3.我国的冬、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典例解读3,(1)该省(区)主要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高山高原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与冬季相比,夏季气温日较差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 A地面状况 B地形 C正午太阳高度 D天气状况,【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冬季气温小于0 ,判断不可能位于亚热带;根据夏季最高气温约15 ,气候温和,判断不是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

15、炎热。该地夏季气温较低,应是地势高的原因,所以主要气候类型是高山高原气候。(2)与冬季相比,指的是同一地点,夏季与冬季的地面状况差异不大,地形也不会改变。正午太阳高度对气温日较差大小影响不大,夏季昼夜气温都较高,冬季昼夜气温都较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气状况,阴天时气温日较差小。 【答案】 (1)B (2)D,考点精练 (2017武汉十校联考)下图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上某地的气候资料示意图, 回答78题。,7该地气候类型属于下列哪两种的过渡类型( ) A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青藏高原气候 解

16、析:读图,该地最冷月气温小于0,所以应位于温带地区。根据图中降水量数值分析,该地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应位于半干旱区,最可能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应当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故选C。 答案:C,8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横断山 B秦岭 C武夷山 D贺兰山 解析:横断山、武夷山都位于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A、C错。秦岭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降水较多,B错。贺兰山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所以该地最可能位于贺兰山,D对。故选D。 答案:D,(2018郑州模拟)下图为我国北纬30度附近两个省会城市各月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910

17、题。,9甲图所在地区( ) A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 B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稳定 C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D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为积温高 解析:甲图所示城市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均气温较低,且降水集中在夏季,根据其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可能为拉萨。该地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动植物少,生态环境脆弱,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答案:C,10造成甲、乙两地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 B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C气温随纬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D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 解析:乙图所示城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其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18、造成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低差异。 答案:A,天气、气候的语言描述方法 一、气候的描述方法 1气候特征的描述 气候特征的描述,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再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1)气温的描述: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描述气温特征的术语如下:,(2)降水的描述: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描述降水特征的术语如下:,2.气候分布的描述 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气候成因的描述 主要从纬度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4.气候对农业影响的描述 主要分析日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多少对农业的影响。,3.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相混淆 如将“热带雨林气候”误写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或“热带雨林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误写为“热带荒漠气候”。 4.气候类型名称不准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误写成“温带海洋气候”。 5.口语化 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答成“夏天高温多雨,冬天温度不高,下雨不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