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116114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古诗三首课题: 4. 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标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橘”等 11 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 13 个生字,能

2、用自己语言复述古诗的大意并背诵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能联系词句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三 维目 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辅助手段:课件2教学过程:赠刘景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背诵古诗山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诗,他用美妙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二、新课学习:品读古诗,领悟意境(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1.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用景语勉励刘景文。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2.理解文本(1)荷尽出示两幅图片:为

4、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的象征。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既然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们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 作者却偏偏赞之为“ 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 。3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

5、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三、全文总结从花写到枝, 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 “ 正是橙黄桔绿时”,乃金秋乍过,百物丰收的季节,桔绿橙黄,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夜书所见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2.学生展示山行 赠刘景文 所见等诗词。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6、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2.学生交流。时间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重点强调诗中的“书” ,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 ,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4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四、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

7、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 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3.小组间交流。4.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梧叶、寒声、秋风、促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板书:景冷)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 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 )吹动( )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7.此情此景,你的眼

8、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5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板书:事暖五、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尽 -无擎雨盖菊残 -有傲霜枝橙黄橘绿-秋之美夜书所见景冷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事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