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及创作的背景。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离开故乡的情感。2.理解诗歌表现真实情感的艺术力量。【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讨论法。2.诵读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968 年 12 月 20 日下午四点零八分,一列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站,后来被称为知青诗人第一人的郭路生(食指)就坐在这列火车上。当时只有 20 岁
2、的他,面对火车将启、亲人泪洒而别的场面,情绪一下低落下来, “送别的场面并不浪漫,更多的是一种前途未卜的心情” 。两天后,当食指在杏花村的宿舍朗诵刚刚修改完毕的这首诗时,两个女知青夺门而出,失声痛哭。我们不禁要问:1968 年,在中国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去寻找答案吧!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 食指(1948) ,山东人,原名郭路生,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60 年代开始诗歌写作。1968 年到山西插队,1971 年参军,1973 年复员。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 年出院,现在家读书写作。其作品风格意象鲜明丰富,充满激情与斗志
3、。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已出版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相信未来 食指的诗 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2.背景链接 1968 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20 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四点零八分,一列满载去山西插队的知青的火车缓缓地驶离了北京站。望着满车厢青春热血的战友们,北京市 25 中 67 届高中毕业生郭路生,就着昏黄的车灯,在一张白纸上即兴写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首描写知青上山下乡告别北京的惊心动魄的诗,在广大知青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郭路生在山西汾阳插队时经常给知青们朗诵他写的诗,每次听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2北京时,知青们往往泪流满面,因为它抒发了
4、一代人辉煌梦想的破灭和苍凉青春的呼喊。3.语基积累(1)生难字绷(bng) 缀(zhu) 骤(zhu) 棂(lng)(2)重点词语缀:用针线等使连起来。窗棂:窗格子。声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骤然: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三、分层解读第一部分(第 12 节):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第二部分(第 35 节):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第三部分(第 67 节):直接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四、深层领悟1.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意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针线穿透了心胸”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5、” 。作用:是把我们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地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2.“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的“这”是个代词,在文中“这”究竟代指了哪些内容?又传达出什么情感?“这”代指诗人看到的“手的海浪” ,是人们在挥手告别。 “这”代指诗人听到的“汽笛长鸣” ,告诉人们火车就要出发了。 “这”代指诗人感受到的火车出发时“剧烈的抖动” ,而这既是火车开动时剧烈震动的实写,又是诗人内心震动的虚写。 “这”代指诗人此时内心的吃惊、疼痛。 “这”代指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感受,像一只风筝,飘摇不定,而“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则写出诗人对亲人的依恋。这是一种复杂的情
6、感,失落、迷惘而又无比依恋。3.如何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和主题内涵?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结束语】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家人离别的场面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故乡的难分难舍之情,更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国家乃至未来的迷惘、失落等心理,也引发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板书设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告别场面,迷惘失落 对故乡的依恋离京感受,撕心裂肺告别北京,依依不舍 对未来的恐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