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学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16366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学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3诗词三首学案(三)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课前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1.苏轼:2.题解:3.写作背景:【朗读诗歌】4.解释下列词语。把酒_ 琼楼玉宇_ 不胜_ 何似_ 何事_ 此事_ 共婵娟_【感知诗歌内容】5.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6.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探究诗歌】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2、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0.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参考答案:3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2.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3、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3.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4.端起酒杯。 指想象中的宫殿。 经不住。 哪比得上。 为什么。 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

4、”和“圆” 。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5.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6.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 ,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7.明确: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

5、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48.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9.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10.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