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16381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晋祠》课堂实录鄂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晋祠 第一课时上课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生部分:首屈一指。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生 1:青岛八大关。生 2:故宫。生 3:从化温泉。生 4:山西云岗石窟。生 5:西安的大雁塔。生 6:杭州的西湖。生 7:长城。生 8:甘肃的酒泉。生 9:善卷洞。师:在什么地方?生 9:宜兴。生 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生 11:南翔古猗园。生 12:北京的颐和园。生 13:普陀山的寺庙。生 14:西藏的布达拉宫。师:好,讲得很

2、响。生 15:河北省的赵州桥。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师:对。2生 16:太湖。生 17:西安的大雁塔。师:重复了。生 18:陕西的兵马俑。生 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生 20:承德的避暑山庄。生 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生 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生 23:庐山的大天池。生 24:洛阳的白马寺。生 25:雁荡山。师:在什么省?生 25:浙江省。生 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生 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生 28:广东肇庆星湖。生 29:广西阳朔。生 30:长白山天池。

3、生 31:济南的大明湖。生 32:扬州的瘦西湖。生 33:北京的天坛。生 34:甘肃的敦煌。生 35:上海名胜豫园。生 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生 37:绍兴的东湖。生 38:北京的卢沟晓月。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生 39:西双版纳。3生 40:四川的乐山大佛。生 41:宜兴的张公洞。生 42:庐山的花径。生 43:中岳嵩山。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生 43:能。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师:对不对?生部分:对!师:记得很熟,好。生 44:浙江的瑶琳仙境。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

4、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生部分:山西省。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 127页翻到 127 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听写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 25 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 137 页,“悬”是悬挂的

5、“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 140 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 43 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 140 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4“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

6、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生部分:“长短”的“长”。师:“长短”的“长”吗?生多数:“常常”的“常”。师:(对,“常常”的“常”。常年不息)水温 17(水温 17怎么写法?)边做手势边讲,清澈见底重复一遍。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生集体:知道。师:(“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生集体:“扌”旁。师:撰写的御碑,哪个“御”?生部分:“防御”的“御”。师:“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陋室铭”的“铭”

7、,知道吗?“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生:议论关公。师: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生:议论“长短”的“长”。师:(对。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议论“荣誉”的“誉”。师: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现在请同学们校对。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一字不错的有没有?举手。1.2.3.4

8、边数边扳手指。错 1到 4 个的有多少?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这里一共听写了 5 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5生标号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 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生集体:第 1 自然段。师:对,与第 1 自然段对应起来。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 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

9、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X X 学生小声议论 X X,你说。生 45:“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师: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生部分:没有。师:也没有找到。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 X X。X X,请你说说看。生 46:第 1 句话是对第 1 段。师:第 1 自然段,这没有问题。生 46:第 2 句话对第 7 自然段。师:第 2 句话对第 7 自然段,对不对?生部分:对。师:对的。生 46:第 3 句话对第 5 自然段。师:对吗?生部分:对。师:好。生 46:第 4 句话师:

10、第 4 句话找不着,第 5 句话呢?生 46:第 5 句话对第 4 自然段。师:第 4 自然段对第 5 句话。第 4 句话呢?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学生举手X X X。生 47:对第 11 自然段。6师:第 11 自然段。生 47:11 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师:他考虑得对不对?“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X X X指生 47的理解是对的。X X指生 46同学,刚才说第 5 句话对第 4 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 X。

11、生 48:还应该对第 6.第 7.第 8 自然段。师:第 6.第 7.第 8?生 48:还有第 9。师:第 9。请坐。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生部分:祠内还有师:祠内还有,预备,读生齐: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师: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第一个是什么?学生举手 X X X 说。生 49: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

12、容。师:哪三个内容?生 49:一是周柏、唐槐。师:周柏、隋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生 49:第 4 自然段。还有宋塑侍女像。师:对哪一自然段?生 49:对第 7 自然段。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 9 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师:X X 有不同意见,X X 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请坐,X X 说。生 50: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盘龙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 4.第5 和第 7 自然段。7师:第 4.第 5.第 7 自然段,对不对?生:部分:对。师:学生举手X X X 说。生 51: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我看错了。学生哄堂大笑师:看错了。X

13、 X指生 50讲得对,第 4.第 5,是树;二是讲什么?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 4.5.7。刚才 X X X 指生 50对得非常快,很好。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学生举手X X,你说。生 52:词典上说晋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 25 公里,书上说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 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师: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25 公里是多少里啊?生集体:50 里。师:50 里,怎么一个

14、 50 里,一个 40 里呢?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 X X。生 53: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书上写的“三绝”是: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两个“三绝”内容不同。师: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 54:我认为 X X 同学指生 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 2 句中,X X 同学指生 46只对了第 7 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 9 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师:对不对?生集体:对的。师:好,补充得很好。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X X X。生 55:书上是唐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槐。师:到底哪一个对?

15、是隋槐还是唐槐?生 55:继续提问书上写 42 尊侍女像,而这里写 43 尊。师:是 43 尊还是 42 尊?学生举子X X X 说。8生 56:书上写的是唐槐,这里写的是隋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槐、唐槐都可以。师:可不可以?学生点头师:隋什么时候建立的?生集体:581 年。师:公元。生集体:公元 581 年。师:灭亡呢?生集体:618 年。师: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生集体:秦汉。师:对。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X X X。生 57:我回答

16、X X 指生 52的问题,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 40 里,而词典上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5 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师:好,方向上有差别。生 57: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师: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生 57:都可以。师:都可以的。生 57: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生 57:“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师: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生 57 点头9师: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

17、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 X X X。生 58: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师:对。读书要读仔细啊!学生举手X X X。生 59:我来回答刚才 X X X 同学指生 55提出的问题。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 43 尊,而书上是 42 尊,好像有差错。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 42 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 43 个。师:42 加 1 是多少?生集体:43。师:43。生 59: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师:对,请坐。学生举手

18、X X。生 60: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 139 页第 5 自然段中讲“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难老、善利二泉呢?师:请坐。学生举手X X。生 61: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师: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 25 公里和 40 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 X X指生 57解答了。一个是西南,

19、一个是什么啊?师、生:西行。师:这没有矛盾。42.43,42 加 1-生多数:43。师:这也没有出入。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生部分:古建筑三绝。10师:因此也并不矛盾。而 X X指生 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难老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X X 想好了,其他同学呢?学生举手 X X X。生 62: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师: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举手好,X X 你说。生 63: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师: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20、?生 63: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柏、隋槐,而书上先写隋槐、周柏,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师:次序前后不同,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生 64: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师:许多什么?生 64:许多美景和古迹。师:美景和古迹,讲得好。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学生举手,师示意讲生 65: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n)老泉。师:不是 nn 老。难(nn),nn 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生 65: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

21、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师: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读书要十分仔细。学生举手好,X X。生 66: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生:议论一样的。师:噢,一样的。学生举手X X。生 67: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师:也写了优美风景?生 67: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师:难老泉?生 67:不是。建筑。11师:建筑?生 67: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 43 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师:没有说清楚。学生举手X X。生邱:刚才 X X 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晋祠在山西

22、太原市西南 25 公里悬瓮山下。”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师: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 X X指生 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生:说明。师:说明。文章呢?生:说明、描写。师: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

23、读就能体会了。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生部分:横式结构。师:对!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 X X指生 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生 69: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生 69: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

24、笑了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12生 69: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生 69: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笑生 69: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师: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生举手你说说看。生 70: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师: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生 70: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学的晋祠这

25、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师:可观之处?这个“观”什么意思?生多数:取。师:可取之处。“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作者的生多数:写作意图。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26、?生集体说明。师:“明”,说得一定要“明”。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学生举手) X X X。生 7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生部分:风景。生 71:嗅,自然风景。这就是晋祠。师:这就是著名的晋祠。请坐。学生举手 X X X。13生 72: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在描写古建筑的三绝。我提的问题就是,既然作者在开头就揭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物是着重描述的,要是我写的话,就会先写建筑、文物,然后再写

27、自然风景,这样不是就和第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一致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师:X X X 同学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揭示晋祠的特征,要是我写的话,就先写历史文物,为什么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大家动脑筋。学生举手噢,已经“动”出来了。X X X 。生 73:我知道一点,我先说一说铃响师:下课。第二课时上课师:上节课我们懂得了文章的第 l 段揭示了晋祠的特征,晋祠的特征两个方面浑然融为一体,什么叫“浑然”?生部分:完整的。师:“然”什么意思?生集体:样子。师:对,浑然融为一体,完整不可分割。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浑然融为一

28、体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优美的自然风景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第二个方面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X X 指生 72同学的意思是,要是他来写的话,既然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是重点,那么,就应该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刚才 X X 同学准备发表意见,现在请你发表。生 1:我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悠久历史文物的美,可是它没有先写悠久历史文物的美,而是先写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样可使我们先领略晋祠的环境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古老苍劲的树,多、清、静、柔的水,还有巍巍的山,在这里作者既作说明又有描述,使我们领会到晋祠的美。在第 140 页第 6 自然段

29、中写道:“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最美”,把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对比,自然环境美,但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更14美,所以,先写自然环境的美,再写历史文物的美,能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师:这个问题 X X 同学作了一些分析,但看来一下子答不清楚,先放一放好不好?这篇文章先用一句话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是总的说明,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说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物”。刚才不是 X X指生 61讲吗,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怎么分的?一个一个说明对象是怎样合起来的?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写,边看课文边写。比如说,优美的自然风景

30、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它的特征如何?悠久的历史文物手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介绍了哪些?它们的特征如何?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我们再细读课文核对。X X,请你上来写。生 2 板书山 巍巍的,长长的 树 古老苍劲水 多、清、静、柔圣母殿 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三绝 木雕盘龙 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 形制奇特名人题咏 词工句丽、书法精湛师:按课文的顺序写,字写端正,写好了跟黑板上对一对,看看黑板上写的是不是完全正确。学生举手 X X X。生 3:他漏掉了两点。师:漏掉了两点?我们看“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生 3:“优美的

31、自然风景”中的树,除了“古老苍劲”,还有“造型奇特”。师:好,这个内容在第几自然段?生集体:第 4 自然段。师:除了古老苍劲之外,还有什么?生集体:造型奇特。师:在板书“古老苍劲”后面,用红粉笔写“造型奇特”请同学们想一想,X X 怎么会忽略这一点的呢?什么原因?学生举手 X X X 说。生 4:因为“造型奇特见长”在一段的当中。师:对。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山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巍巍的,长长的。树,细读一下,就知既以古老苍劲见长,又以造型奇特见长,这里表达的方式跟前面写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粗看时容易漏掉。15生 4:继续说在名人题咏上面,应该还有小品。师:什么小品?生部分:园中小品。师:好,

32、还有园中小品,第几自然段?生集体:第 11 自然段。师:园中小品板书:用红粉笔写“园中小品”)o 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生 5:还有其他建筑。师:在什么地方?生 5:第 10 自然段。“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师:应该写在什么地方啊?指“园中小品”处对不对?生集体:对。师:因此又要改了擦去“园中小品”。应该是其他建筑板书:其它建筑,再是园中小品板书:园中小品。阅读要仔细,不能遗漏。要把这个怎样?指“名人题咏”处全部挪到下面板书:将“名人题咏 词工句丽、书法精湛”圈起来,用箭头标到“园中小品”下方。大家校对一下,再看一看,这里列出的说明对象是不是

33、周全了?生集体:周全了。师:文章首先说明优美的自然环境。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是生集体:总说。师:晋祠的美在山、树、水,可以不可以?生部分:可以。师:为什么要写“在山,在树,在水”? 为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举手师:X X X。生 6:排比的方法写,加强了语气。师:加强了语气,在山,在树,在水。学生举手X X X。16生 7:这样写有气势,读起来上口。师:有气势,读起来上口。学生继续举手 X X X 。生 8:给作者的印象比较深。生:笑怎么是作者?师:作者?生集体:读者。师: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深。学生举手X X。生 9:我还要补充一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有一定的顺序,是由高到低的。

34、师:对不对?说明的顺序很清楚,由高到低。还有补充吗?山怎样?生集体:巍巍的。师:再看课文,把晋祠师、生集体:抱在怀中。师做了一个“抱”的姿势师:因此它的顺序是什么?生集体:由外到内。师:在山,在树,在水,读起来有气势,而且上口,用排比的写法是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得很好。指部分板书这些是说明对象。这些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呢?手指板书说明文要“明”,就得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准。学生举手X X 。 生 10:我认为还有一点写得不对,就是圣母殿应该是气势十分雄伟,不应该是“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这几点是写侍女像的特点,而不是写圣母殿的特点指学生的板书。师:对不对?部分学生点点头师:对,巧夺天工并

35、不是圣母殿的特点,圣母殿的特点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集体:气势雄伟。师:气势雄伟。板书:用红粉笔将“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划去,写上“气势雄伟”“人物形态逼真”是指宋代彩塑而言,X X 同学说得很好。别的地方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举手 X X。生 11:我认为在写三绝的时候,应该写出它的绝妙之处,圣母殿应该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鱼沼飞梁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应该写这三点。17师:应该写这三点。绝在何处?三绝?学生举手X X。生 12:我认为三绝不应该像 X X 指生 11讲的圣母殿是我国建筑中现存最早的,这里应是圣母殿的稀有。学生议论纷纷

36、师:最早与稀有是两个概念。生 12:罕见,而不是“绝”,“绝”只能是后面一句“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师:好,这是“绝”。关于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着力写了四个方面,一是三绝,二是其他建筑,就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有其他建筑,文中列举了很多,然后写园中小品,最后写名人题咏边指板书边讲o 这些被说明的对象各具有什么特征呢?刚才 X X 指生 10讲得对不对指板书“气势雄伟”? 生部分:对的。师:木雕盘龙对不对指板书?生部分:对的。师:也是对的。鱼沼飞梁呢指板书?生集体:对的。师:这个“梁”什么意思指板书“梁”?生:议论桥梁。师:对,“梁”是桥梁,鱼沼上面架着飞梁,一般的桥是

37、怎样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鱼沼飞梁怎样呢?四面都通。这里都是抓住特征来写的。同学们刚才读课文,要点抓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再推敲一下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一开始 X X 同学不是说了吗指第一课中生 57?他说这篇文章的写法和词典上的介绍不一样,它是说明结合师、生集体:描写。师:这是说明的骨架指板书。先总后分指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总”,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分”。先总后分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总”,三绝等“分”,一目了然,说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说明时夹人描写,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说明的骨架上面,作者进行了艺术的渲染。有些我们一看就清楚了,比如写山,一看就清楚指板书“山”处,它

38、春天怎样?18生集体:黄花满山。 ?师:秋天怎样?生集体:草木萧疏。师:用对偶句进行形象的对照。现在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对树进行艺术渲染的?学生举手X X,你说。生 13:作者写树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师:哪些比喻?生 13:在写水边殿外松柏等时候,写它们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师:这是不是比喻?“偃”什么意思?生部分:躺卧。师:躺卧。 生 13:还有写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把它比喻成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一根绳。师:是不是进行艺术渲染?生集体:是的。师:好,请坐。因此除了说明外,还进行描写。比喻是其中之一。有的偃如老妪负水,“负”什么意思?生集

39、体:背。师:有的如什么?师、生集体:挺如壮士托天师:手向上示意。师:我说写得最妙的是下面几句,我们一起读。请你们看看这里抓住了一个什么关键词来写的?“圣母殿前的左扭柏”,预备,读。生齐: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师: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生集体:扭。师:“扭”,而且是从不同角度,你们看怎么写的?生:议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师:第一句是什么食指竖起示 1?四个字食、中、无名、小指竖起,示 419师、生集体:拔地而起。师:拔地而起手从下而上示意。气势怎样?哪个动词用得好?生集体:冲。师:冲!直冲云

40、霄。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拧去,一圈一圈师、生集体:丝纹不乱。师: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像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哪两个动词用得好?生集体:旋、垂。师:由地下到天上手从下而上示意,又从天上写到地下手从上而下示意,天上地下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描写,因此能够使读者如见其态板书:比喻 多角度。不仅是说明,而且用比喻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就寓艺术魅力于说明之中。清楚了没有?我们再来看写水,特征抓得对不对指板书? 多、清、静、柔。请你们说说作者怎样来写“多”的。学生举手 X X 说。生 14:“石间细流脉脉(mi),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还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师:除了这些还有吗?学

41、生举手 X X X。生 15:还有“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x)”。师、生集体:小渠(q)。纠正字音师:对不对?学生举手还有补充,X X X。生 16:还有就是:“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师、生集体:听觉。师:丁丁冬冬悦耳的响声。好,请坐。学生举手 X X 。生 17:“石间细流脉脉”,应该读“细流脉脉(m m)”,不应该读“细流 mi mi”。师:我们学生理卫生的时候,“脉”读 mi。生部分:静脉。师:对,静脉(mi)。这里读(m)。多音字。学生举手 X X。生 18:还有最后一句话:“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

42、: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20师:这句话也看出来了,好。生 18:这是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师: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这晋祠几百间房子好像都是在水上漂着的,所以水怎样?生集体:多。师:几位同学讲得对。这里水很多:有的是深潭,有的是小渠,有的是河,有的是井,有的是溪,这是按什么来说明的?生部分:视觉。师:按类别,对吗?写“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连打几个比喻,说水的美姿。总之,从水的声音、美姿,水的类别来具体描写水的“多”。这个“多”字落实了没有?师、生集体:落实了。师:写“清”,写“静”,写法类似,就不一一说了。现在请你们思考回答,“柔”怎么写的?

43、怎么一句话就把“柔”写出来了。学生举手X X X。生 19:写“柔”在这里,139 页。生:议论“柔”在这里?哄笑师:你说。生 19:139 页的倒数第 1 行,“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讲不下去了。师:这字怎么读啊? 生部分:榭 xi。师:穿亭绕榭。“榭”这个字怎么读?正音:xi,xi;板书:榭 xi生部分:第三声。师:第三声?xi,第四声指板书:榭 xi。生 19:穿亭绕榭,冉冉不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水的柔。师:对不对?生集体:对。师:讲对了。这里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生部分):比喻。师:写水像一条条大飘带,飘带风一吹就会怎么样?21生部分:飘。师:飘拂不停。写水的“柔”只用了一个比喻,因

44、为用得非常精当,就把“柔”写出来了。穿亭绕榭,有几个动词?生集体:两个。师:两个动词,一个“穿”,一个师、生集体:“绕”。师:冉冉不绝,讲什么东西“冉冉”?生部分:飘带。生部分:太阳。师:笑太阳冉冉?水如飘带,冉冉不绝。清楚了没有?现在讨论“三绝”。刚才有同学讲“绝”应该是指最早,“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问的不是特征。“绝”就是绝无师、生集体:仅有。师:对了,绝无仅有,哪些句子最能够准确地说明晋祠中有些历史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找到没有?学生举手X X。生 20:140 页第 7 自然段里写道:“圣母殿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这里面的“最早”,还有下面学生纷纷议论师:请你说下去,有

45、不同意见待会儿讨论。生 20:还有:“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师:好,这是一绝。生 20: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还有写宋代泥塑圣母像及 42 个侍女像时写这些塑像巧夺天工,还有 师:第二个“绝”。生 20:第二个“绝”就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殴柱”。第三个“绝”,就是鱼沼飞梁,这里的鱼沼飞梁写出了“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望柱形读破句”师:形制奇特。纠正生 20: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师:他刚才讲的几点有不同意见吗?学生举手X X X。22生 21:他说的第二个“绝”我不同意。第二个“绝”我认为应该是“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

46、要飞动”。髯” rn,读错了应该是这个“绝”。师:应该是这个绝。学生举手 X X。生 22:我认为 X X指生 20刚才说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 42 个侍女,他认为巧夺天工是“绝”,我认为不是的。师:为什么?生 22:因为在许多讲不下去了师:提示名胜古迹中生 22:名胜古迹中都有这种形态的。师:都有这种形态?应该说都有这种特点。学生举手 X X X。生 23:还有一点,就是“这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这一句也不是的,这仅写出了它的历史悠久。学生举手教师示意学生讲生 24:我认为历史悠久也是“绝”的一个方面。师:“绝”的一个方面。学生继续举手X X X。生 25:X X指生 20

47、把圣母殿的“绝”讲得太多了。我觉得只要突出一点,就是“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只突出这一句就可以了。师:只要突出这一句就可以了。那么,历史悠久,“最早”,要不要?学生争论,有的讲要,有的讲不要师:X X 讲要的,“最早的,却无一根柱子”。第二也一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从历史的情况看,距今近千年,仍然是鳞甲须什么?刚才字音读错了指生 21,髯rn,读 生部分:髯 rn。师:髯 rn,第二声。须髯,周身风从云生。第三找准了。介绍三绝,其他建筑物一笔带过。三绝写得很具体,在说明的同时,描写得很细致,进行了艺术渲染。我曾有机会去晋祠,亲眼观赏过,跟这篇文章里讲的一样,看了不得不令人叹服。如木雕盘龙虽然距今近千年,但是怎样啊?师、生集体: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师:这是不是描写啊?23学生,氮头师:仍然像要飞动,这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先巧夺天工的技艺。鱼沼飞梁也介绍得很清楚,其他建筑一笔带过。请同学们看,第 11 自然段介绍得非常有趣的是什么?生:议论园中小品。师:园中小品写了两个,第一个是什么?生集体:小和尚。师:小和尚,我看这样好吗?请一位同学把作品中描述的样子做一做,好不好?就请你指第一排调皮的学生,作者是怎样描绘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