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16385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能力(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3、情感价值(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1、了解

2、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二、作家作品简介孟子(约前 372 一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2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

3、,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点名朗读并点评要求:教师

4、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读准字音不为(wi)苟得也 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一箪(dn)食 一豆羹(gng)蹴(c)尔 不屑(xi)苟(g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字词注解补充: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3通假字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

5、识穷乏者得我欤(3)一词多义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翻译重点句子。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

6、的人五、整体感知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4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多媒体显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7、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呼尔而与之,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学生齐背课文。七、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八、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8、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5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

9、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

10、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

11、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6“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

12、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

13、,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

14、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7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

15、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

16、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

17、“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8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

1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拓展探究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

19、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资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五、总结: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

20、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六、中考链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21、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不为苟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的主张。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10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

22、勿丧耳”的,请写出来: 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 字内)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

23、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

24、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11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

25、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26、丹心照汗青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七、布置作业12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 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