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独唱松花江上教学内容: 1、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2、作曲家简介。 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补充有关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教学准备 :1、教案、钢琴。 2、音乐教学 U 盘。 3、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3、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与演唱,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 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
2、体验,充分展开想象。3、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歌曲松花江上的学习,有感情地、声音坚定有力地演 唱歌曲,有一定的声音控制能力。 2、通过小跳音程连音唱法发声训练,帮助学生练习打开喉咙。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2、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3、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把握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 1、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 2、附点节奏、最后的高音及优美地声音歌唱。3、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
3、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 2、范唱法等。 教学过程 :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课件) 同学们,1931 年 9 月 18 号,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对!自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 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以河北省山海关市为界,以东的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关外,以西的河北等中原省份
4、为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这种情绪要倾吐,要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作曲家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弹奏歌曲松花江上)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
5、的名字就是松花江上。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曲。3、创作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 1936 年 11 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3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 1925 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 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 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
6、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 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 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946 年 3 月 11 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感受这首歌的力量,在学这首歌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下
7、歌唱准备的发声练习。 四、歌曲教学松花江上(1)歌唱准备发声练习: 1、哼鸣训练 2/4 5 43 21- 嗯 2/4 56 5654 32 1 - Lu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通过 u 母音的训练使歌唱者具备放松稳定的喉头和口腔的开度,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1)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3)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从鼻翼两侧到达眉心,感到明显振动。 (4)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5)u 母音练习,注意喉咙的开度和位置以及中支
8、点的保持。 (2)歌曲讲解 1、歌曲结构分析 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采用 E 大调,拍子,为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第 120 小节)有两个乐句,第二乐句(第 1120 小节)段实际上是第一乐句(第 110 小节)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叙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句的结尾,旋律从高音“1”下行级进到中音“1”,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第二部分(第 2152 小节)转入 g 小调。前两个乐句(第 2130 小节)基本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令人热泪涟连;而在后面(第3152 小节)的旋律进行
9、中,它又多次以不同的变形出现,感情内在压抑,给人以一唱三4叹、环回萦绕的强烈印象。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 愤恨和控诉。 当尾声(第 5361 小节)“爹娘呀”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 收复可爱的家乡。2、歌曲情感分析 歌曲松花江上所表达的情感是人们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共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迫背井离乡,逃亡关内的凄惨境遇,以及人们想推倒这两座大山,重建家园的迫切渴望。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
10、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演唱。(3)歌曲教唱 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的两句旋律基本相同。 前后两句歌词的内容是有对比的,第一句描述的是美景,而第二句描述的却是人,景是美的,然而对人的描述却隐含伤感。 既然歌词表述的内容不同,我们在演唱时情感上就肯定会有所变化,歌曲描绘了流离失所的人们恋恋不舍的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的家园,每走一步就远离故土一寸,脚步是沉重的而内心却是极其的不平静。接下来是两个句式相同的问话,第一问隐含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憧憬,第二问隐含了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力量同学们可以在脑海中试想这样的情形:血雨腥风中,亲人们在死亡的恐怖里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年老的父母亲一辈子为儿女洒尽了
11、心血、历经了沧桑,却还要饱受战乱之苦,衰老的爹娘又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这种揪心、这种牵挂,一定要在歌声中表达出来。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前两个乐句基本上相同,只在结尾的三个音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 在后半部分的旋律进行中,它又多次以不同的变形出现,感情内在而压抑:这悲愤交加的声音,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尾声“爹娘呀”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 5、课堂小结 这首歌不仅是当时沦为亡国奴的三千万东北同胞的真情写照,也唱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这样的歌曲必定会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也让我们体会到音乐的震撼力,这种震撼是绝不亚于文学的。 “九一八,三个简单的数字;九一八,铭记中华民族耻辱5的数字;九一八,三个见证历史的数字;九一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数字。 80 多年的光阴岁月可以流逝,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一定要祖祖辈辈、时时刻刻、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