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116466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玉溪一中高 2020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 本试卷分为第 I卷(选择题)和第 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60分) 第 I卷共 40小题,每题 1.5分,共 6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1.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C.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西方主导性 D.中国

2、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有西方学者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原因是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拒绝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增开通商口岸的要求D.西方国家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达到目的3.从 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B.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

3、商C.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D.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4.1895年 5月 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5.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 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

4、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 1900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由此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6.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 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 。 ”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

5、”为“洋务”7.图 8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 7处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 2A4 处 B3 处 C2 处D1 处8.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A.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B.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C.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9.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

6、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10.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11.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

7、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 ”这反映了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1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 ,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13.从 1872年到 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

8、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15.梁

9、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3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 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 “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16.1911年国内外媒体对武昌起义都给予了高

10、度关注。10 月 13日上海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 ”12日和 13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进行了报道,其中用词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这说明武昌起义A.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 B.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C.遭到国外媒体一致谴责 D.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17.公元 1912年 1月 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 ,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

11、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 B.此后的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18.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湖北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 浙江 各界代表 湖南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江苏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陕西 革命党人、新军 广西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贵州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安徽 咨议员 山西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广东 各界代表 云南 军、政、学、商各界

12、代表 福建 福建同盟会分会 江西 新军、绅学各界 四川 士绅和军官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 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19.图 5是清朝光绪初年(1875 年1885 年)由礼部铸造的“镇守福建台湾等处总兵官之关防”的正式官印,但一直没有启用。作为实物,在光绪初年,它的铸造和使用情况反映了 A台湾逐步脱离祖国怀抱 B中央逐步强化对台湾管辖C满汉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D顽固派抵制军政机构改革20.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 “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

13、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4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21.1927年 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 ”这一认识的提出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22.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

14、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23.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

15、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24.1938年 1月 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 ”同年 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A.对抗战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B.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C.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D.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25.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 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

16、,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B.根据地人民对内战没有任何准备C.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D.国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26.1942年 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 ,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B.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27.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

17、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 ,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 ,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28.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529.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

18、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此材料A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B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C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D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30.下面是开平煤矿 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由表可知单位:量(吨)

19、,值(海关两) 供给清政府用煤 年代 量 值 开平产煤出口总量 供给清政府用煤量占其出口总量之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9,612 24,667 29,963 30,485 38,550 40,851 99,144 128,661 140,330 168,477 56,855 95,552 85,589 81,840 104,252 1690 2582 3500 3725 3697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C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31.1874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

20、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 但其行动均超越不了小团体和地方性水平。1905 年上海总商会倡议“ 相戒不用美货” ,通电35处商埠的商会。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 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据此可知A传统民间组织不具有爱国性质 B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C民族资产阶级是爱国运动主体 D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32.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 1897年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 11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

21、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C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33.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年间,宝山县境内工厂,邑人所创办者大多为棉织类,盖一因妇女素谙纺织,改习极易;一因土布价落,设厂雇工兼足维持地方生活也。淞口以南接近沪埠,水陆交通尤适宜于工厂,故十年之间,江湾南境客商投资建厂者,视为集中之地,而大势所趋,复日移而北,自棉织以外,凡金、木、玻璃、卷烟以及化学制造之属略备。材料反映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B当地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C实业救国的思想广泛传播 D民族工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34.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8

22、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 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6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35.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36.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

23、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5年 3月以后,运动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编组外,还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活动。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A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 B改良社会风气成为国民共识C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结合 D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37.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

24、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38.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39.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

25、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这表明他的民生主义A与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本质相同 B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C主要是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 D主张贫富均等保障工农幸福生活40.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

26、则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7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 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材料二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

27、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4 分)8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28、)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道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

29、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一 1901 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 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 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

30、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 没有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 20世纪中国大变局(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 分) 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 分)玉溪一中高 2020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1、选择题15 ABBAD 610 AACAC 1115 ABBAA 1620

31、BDDBD2125 CCDAA 2630 BDBBC 3135 DCBDC 3640 CBDCC2、非选择题41. (13 分) 【答案】(1)(9分) 西汉独尊原因: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4 分,答出任意 4点即可) 近代衰落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 ,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5

32、分) (2)(4分) 10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3分)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 分)42.(12 分)【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 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 世纪 90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8 分)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 分) 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 分)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起义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

34、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8 分) 民主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发展。(2 分) 示例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 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一邓小平理论,并使其不断深化和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8 分) 社会

35、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的形成和不断发展。(2 分) 说明:若学生拟定“北洋政府黑暗统治下的新文化运动”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论题也可,阐述要结合思想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内涵、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言之有理,史实准确即可酌情给分。43.(15 分)(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4分)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5 分) (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1 分) 简评:观点片面。(1 分)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1(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61557-16-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que.pdf BS EN 61557-16-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que.pdf
  • BS EN 61557-2-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Insu.pdf BS EN 61557-2-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Insu.pdf
  • BS EN 61557-3-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Loop i.pdf BS EN 61557-3-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Loop i.pdf
  • BS EN 61557-4-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Resid.pdf BS EN 61557-4-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Resid.pdf
  • BS EN 61557-5-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Resist.pdf BS EN 61557-5-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Resist.pdf
  • BS EN 61557-6-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ffec .pdf BS EN 61557-6-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ffec .pdf
  • BS EN 61557-7-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Phas.pdf BS EN 61557-7-2007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000 V a c and 1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 Phas.pdf
  • BS EN 61557-8-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su.pdf BS EN 61557-8-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Insu.pdf
  • BS EN 61557-9-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qum.pdf BS EN 61557-9-2015 Electrical safety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 up to 1 000 V a c and 1 500 V d c Equipment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qum.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