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0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27332017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i regulation f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protective forest 2017 - 02 - 23发布 2017 - 03 - 23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总则.2 5 造林树种选择.3 6 沿海防护林营造.4 7 沿海防护林经营.6 8 档案管理.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2、沿海地带类型区划分、防护林体系功能配置及主要造林树种表.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12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最低更新年龄表.13 DB21/T 2733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文利、范俊岗、郭锦山、魏忠平、陈罡、田永霞、马冬菁、颜继鑫、李景梅、叶景丰、高英旭、汪成成、刘红民、刘怡菲、孟凡金、杨鹤、高宇、张闯令、杨月、张光美、管宝辉、黄先东、佟帅、王静、高蕊、陈静、张夏、张艳春。 DB21/T 2
3、733-2017 1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辽宁省内的泥质海岸、基岩质海岸、砂质海岸地带防护林体系的工程建设均适用于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690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4、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沿海防护林体系 在规划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域内,以抵御和减轻大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安全为主要功能,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由多林种、多树种构成的防护林系统,以及建立与该系统相应的经营管理体系。 3.2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按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营建、配套基础设施、经营培育、维护管理等系统工程。 3.3 泥质海岸 又称淤泥海岸,是由江河输送的粉沙和土粒淤积而成。按其形成过程、地形和组成物质等差异,又可分为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淤泥质海岸、岩质海岸中的淤
5、泥海岸等。 DB21/T 2733-2017 2 3.4 砂质海岸 砂(砾)质海岸,又称堆积海岸,由平原的堆积物质被搬运到海岸边,又经波浪或风改造堆积而成。其特征为:组成物质以松散的砂(砾)为主,岸滩较窄而坡度较陡。 3.5 岩质海岸 又称基岩海岸,由比较坚硬的基岩构成,并同陆地上的山脉、丘陵毗连。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海岸潮浪动力条件的不同,有侵蚀性基岩海岸和堆积性沙砾质海岸两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水深湾大,岬湾相间。 3.6 海岸基干林带 是指位于最高潮位线以上,沿海岸线,由人工栽植或天然形成的乔、灌木树种组成,防护功能强大的宽林带。 3.7 纵深防护林 是指在基干林带内侧,
6、通过人工营造和自然恢复等方式形成的各种防护林。包括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护岸林等。 4 总则 4.1 制订依据 为规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加快辽宁省沿海地区的国土绿化进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4.2 建设原则 全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绿化、综合治理防护; 工程建设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以科技为先导,坚持质量第一; 生态
7、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区指导、分类经营、先易后难、先绿化后逐步提高; “乔、灌、草”兼顾,“点、线、面”相结合,“带、网、片”相配套。 4.3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区域规划 工程区位于辽宁省南部,东起丹东市宽甸县的浑江口,经鸭绿江沿黄海岸至大连的旅顺口区,再延渤海岸经辽东湾直至西部的葫芦岛市绥中县,海岸线总长度为2946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992km。沿岸有岛礁506个,岛岸线长度为954km。包括东港市、宽甸县、DB21/T 2733-2017 3 凤城市、丹东市辖区(振安区、大孤山经济区)、大连市(计划单列市)、盖州市、大石桥市、鲅鱼圈区、老边区、凌海市、锦州市辖区(
8、松山新区、滨海新区)、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海城市、大洼县和盘山县等7市32个县(市、区)。根据辽宁省沿海地带的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将辽宁省海岸带划分为3个类型区和4个自然区,详见附录A。 4.3.1 体系构成 以海岸基干林带为主体,与农田林网、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有机配合,共同构成沿海防护林体系。 4.3.2 功能配置 根据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划分类型区的基础上,突出各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林种配置,合理布局,增强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抵御灾害能力。详见附录A。 4.3.3 结构类型 4.3.3.1 泥质海岸 自海岸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
9、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为主,与农田林网(农林间作)、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4.3.3.2 沙质海岸 从海滩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为主,与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4.3.3.3 岩质海岸 从潮上线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为主,与风景林、经济林、国防林及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5 造林树种选择 5.1 树种(草)选择原则 5.1.1 海岸基干林带 在抗海风海雾的树种中,泥质海岸选择抗盐碱、耐涝、易繁殖、改良土壤能力强的树种;沙质海岸选择抗风沙、耐
10、瘠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岩质海岸选择抗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固土护坡能力强的树种。 5.1.2 纵深防护林 造林树种选择按GB/T 18337.3、GB/T 15776、GB/T 15163的有关规定执行。 5.1.3 农田林网 选择抗海风海雾、抗病虫、耐盐碱、树体高大、生长快、冠幅小、不易风倒风折的树种。 5.1.4 村镇绿化 选择抗污降噪能力强、树形美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树种或优先选用乡土DB21/T 2733-2017 4 树种。 5.1.5 湿地保护与恢复 按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有关技术规定。 5.2 各类型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各类型区的主
11、要造林树种见附录A。 6 沿海防护林营造 6.1 海岸基干林带 6.1.1 林带配置与结构 基干林带的走向应与海岸线一致。 基干林带宽度视地形土壤和潜在危害程度而定。在泥质岸段,从海岸能栽植乔木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营造基干林带,林带宽度不少于 200m;也可根据地形、土壤条件,营造 3条5条较窄的基干林带。在沙质岸段,从临海适于栽植乔木的地方开始,向陆地延伸营造基干林带,林带宽度不得低于300m,具备条件地段应适当加宽。在岩质岸段,自临海第一座山的山脊以下,向海坡面的宜林地应全部植树造林。 应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形成合理的林带结构。为增强基干林带的
12、防护效能,应营造以抗逆性强的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混交及乔灌草相结合,多层次构成的防护林带。 6.1.2 造林密度 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防护功能和经营水平确定适宜造林密度。主要树种的造林密度见附录B。 6.1.2.1 泥质海岸整地 应在雨季前完成。一般可采用全面整地、开沟整地、大穴整地、小畦整地,对低洼盐碱地和重盐碱地宜采用台、条田整地。 低洼盐碱地修筑台(条)田面宽50m100m,沟深1.5m2.0m,台、条田长度与沟宽要便于排涝洗盐;然后再按设计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 重盐碱地应先设立防潮堤,开挖主干河道,修建排水系统;然后修筑台(条)田。一般条田宽 50m,长 100m左右;条田沟深 1
13、.5m以上,支沟深 3m以上。面积较小地块宜采用台田起垄(垅高30cm50cm)或修筑窄幅台田整地(一般排水沟深1.5m,台田面宽15m20m)。 6.1.2.2 沙质海岸整地 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0.5m1.0m0.5m1.0m0.5m1.0m。 带状整地:带宽1.0m,深0.6m1.0m,带长因地而宜。 条田整地:对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沿海风沙地,应实行条田整地。一般条田面宽50m,长100m左右;条田沟深1.5m以上,支沟深达3m以上。 6.1.2.3 岩质海岸整地 DB21/T 2733-2017 5 参照GB/T 18337.3的规定。 6.1.3 造林方法 6.1.3.1 裸根
14、苗造林 造林苗木使用GB 6000规定的、级苗木。 造林方法执行GB/T 15776的有关规定,且各类型区造林有以下特殊要求: a)泥质海岸造林 植苗造林要浅栽平埋,栽后覆土使苗木原土痕与地面基本持平,树坑周围筑埂。栽植后随即浇水,地表稍干时立即松土。 在重盐碱地区应采用造林穴内压沙(在台田表土10cm15cm以下埋5cm河沙)、压秸杆或杂草(埋于台田表土5cm10cm以下)、覆地膜、覆草等措施。 b)沙质海岸造林 在海岸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固定沙地,采用客土施肥造林。可于植树穴内加客土(以粘土为好)或有机肥15kg20kg,客土置换量不少于栽植穴容积的1/5,且要保证充分混匀。 在风沙、干
15、旱地区采取根基覆盖(覆膜、覆草等)、施用高分子吸水剂(10g/株20g/株)、多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适当深栽(栽植深度为原根颈处以上 10cm15cm)等措施。 在流动沙地或沙丘的风口处,设置沙障。用草本植物、作物秸杆或树枝等材料在迎风坡中下部每隔10m设立一排高0.5m的沙障。 在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对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可采用截干、打头或修枝等方式造林。 c)岩质海岸造林 整地后适当深栽,栽后将穴内土壤压紧踏实。 落叶阔叶树栽植截干苗、ABT生根粉醮根,针叶树磷肥醮根或裹泥浆造林。 6.1.3.2 容器苗造林 沿海瘠薄荒山、风沙地造林宜采用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质量按LY 1000的规定。 容器
16、苗栽植技术按GB/T 15776中8.5.2.2的规定。 6.1.3.3 封山(沙)育林 参照GB/T 15163的规定。 6.1.4 树种混交 6.1.5.1 混交类型 根据立地条件和防护功能需求,选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阳性树种与耐荫树种混交,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混交,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等类型。也可保留天然更新树种与人工造林树种相结合,形成混交林。 6.1.5.2 混交方法 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也可实行人工林和天然林镶嵌混交。 6.1.5.3 混交比例 DB21/T 2733-2017 6 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林比重应加
17、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加大乔灌木或乔灌草混交林的比重。 6.2 纵深防护林 参照GB/T 18337.3和GB/T 15776有关造林技术的规定。 6.3 农田林网 沿海受风沙危害的农田、牧场、果园、苗圃等,均应营造防护林网。 6.3.1 林带结构 在风害较轻的地区,一般营造乔木树种构成的通风结构窄林带。 在风沙较严重地区,一般营造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带幅较窄的疏透结构林带。 果园的防护林或严重风沙区的阻沙林带,一般采用由乔、灌木树种组成,带幅较宽、行数较多、密度较大的紧密结构林带。 6.3.2 林带方向 主林带的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或在30偏角以内。 6.3.3 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 根据
18、害风状况、土壤条件及沟渠路的设置确定林带间距。一般主林带间距为 200m300m,副林带间距为 350m400m。林带网格面积一般 7hm212hm2,严重风沙危害区控制在7hm2以下或林网内实行农林间作。 6.4 村镇绿化 街道绿化实行落叶与常绿树、阔叶与针叶树搭配,乔、灌、草立体配置。宜与建设公共绿地、街心景点及乡镇公园相结合。 居民宅旁绿化以低矮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可采用点、片、带的多种配置方式。 企事业单位绿化在办公场所和生产车间四周、院内道路两侧配置具有观赏价值、抗污染能力强的乔木、花灌木、草坪等,呈现较丰富的空间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 在村庄周围宜营建环村防护林带。 6.5 湿地
19、恢复与保护 湿地包括滩涂湿地和河口湿地。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污染治理、栖息地和生境改善、管护设施、水利设施、防火设施、科研监测设施等。 执行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有关技术标准。 7 沿海防护林经营 7.1 林分抚育 7.1.1 幼林抚育 7.1.1.1 松土、除草 按照GB/T 1577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DB21/T 2733-2017 7 此外,滨海盐碱地区,每次灌水和下雨后应及时中耕、松土。 7.1.1.2 补植 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植苗造林的幼林,应使用同龄大苗补植。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地,根据成苗情况进行补植。 7.1.1.3 浇水、
20、施肥 造林后要根据作业设计的要求和林分生长状况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盐碱地应多施有机肥及绿肥压青。 7.1.1.4 幼树管理 a)根据林种类型和树种特性,及时进行除蘖、整形抚育、修枝。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防护林应控制修枝。 b)对封山(沙)育林、播种造林形成的幼龄林,应及时进行1次2次定株抚育。伐除非目的树种和过密的幼树,使单位面积株数达到合理密度要求。 c)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危害而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 d)条件适宜的地段可实行农林间作,以耕代抚。 e)柽柳幼林以封禁保护为主。 7.1.2 成林抚育 7.1.2.1 林分抚育 7.1.2.1.1 抚育对象
21、主要为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株受光困难的林分;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达10%以上的林分。 7.1.2.1.2 抚育方法 应根据立地条件、生长状况、防护要求,分别采取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疏伐。执行GB/T 18337.3的有关规定。 7.1.2.2 林带抚育 7.1.2.2.1 抚育对象 主要为林带密度大,林带郁闭、林木竞争加剧的林分; 林带结构不符合防护要求的林分; 林相残破、防护效益差的林分;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林分。 7.1.2.2.2 抚育方法 参照GB/T 18337.3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7.2 退化防护
22、林改造 参照LY/T 1690的规定执行。 DB21/T 2733-2017 8 7.3 防护林更新 7.3.1 更新对象 7.3.1.1 林分更新条件 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附录C规定的最低更新年龄(同龄林),或大径级立木蓄积比例达到70%80%(异龄林);濒死木超过30%,病虫危害严重的林分可进行更新。 7.3.1.2 林带更新条件 生长停滞、防护效益严重下降,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附录C规定的最低更新年龄;或濒死木超过30%,病虫危害严重,无生长前途的林带可以进行更新。 7.3.2 更新方式 7.3.2.1 林分更新 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 7.3.2.1.1 人工更新 不满
23、足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林地应进行人工更新。 7.3.3.1.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下列情况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渐伐更新林地; 采伐后保留目的树种天然幼苗少于5000株/hm2,通过补植、补播可以成林的林地。 7.3.2.2 林带更新 林冠下更新:对立地条件较差、林相不整齐的林带,通过砍伐枯死木、病腐木、生长不良树木和部分上层木等,调整林分郁闭度(保持0.5左右)后,再在林冠下造林。 隔行更新:对立地条件较差、但林相较整齐的林带,通过隔1行伐1行或隔2行伐2行的方法伐除林木,降低郁闭度后,在林内造林,待新造林木生长达到标准后,伐除原有林木再更新造林。 带状(块状)更新:对立地条件较好、防护
24、要求不高的林带,将原有林带按一定空间和时间顺序进行带状(块状)伐除,在采伐迹地上更新造林。 萌芽更新:对原有树种生长良好且萌芽能力较强、风沙危害较轻的林带,宜采用萌芽更新。 伐前更新:对水土流失或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在原防护林带的一侧更新造林,待更新树种成林后再伐除老林带。 7.4 防护林管护 沿海防护林要划定管护责任区,确定管护类型,成立管护机构,明确管护人员、制定管护规章制度,签订管护合同。 根据防护林的立地条件、防护对象、林分生长状况以及人畜活动情况,确定管护方式,可分为封禁管护、重点管护、一般管护。 对重点防护林区的特殊防护地段,根据林分生长发育状况,实行封禁管护。封禁区和封禁期由县级
25、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DB21/T 2733-2017 9 对封禁区可设置标志,在人畜活动频繁地段设置围栏,配备护林员进行巡护,必要时可在林区要道设卡检查。 7.5 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防治。 8 档案管理 8.1 档案建立 建设档案应以经营小班为基本单元逐级立卷归档。全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格式、数据、标准由省林业厅统一制定。县级以上单位(或国营林业局、场)应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并进行定期审计。 8.2 档案内容 档案材料分为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两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总体设计或工程规划及批复文件; 实施方案、施工作
26、业设计的说明书、图表; 调查与设计卡片、小班施工卡片; 监理卡片与报告; 检查、验收调查卡片与报告; 财务概算、结算报表、资金审计报告; 建设前后及施工过程的影像资料; 监测记录及报告; 其它相关文件、记录及技术资料。 8.3 管理方法 8.3.1 经营单位档案管理 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乡镇、林场、自然保护区均应建立专项技术档案,落实专人管理。 建档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档案类型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 8.3.2 主管部门档案管理 县、市、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也应建立专项技术档案,县级档案以经营单位为基本单位建档,市、省级以县为基本单位建档,指派专人管理。 重要原始资料除了安全存放外,还
27、要进行备份处理,以保证档案信息资料安全完整。同时要严格档案信息资料的登记、分类、保管、交接等工作。 林业主管部门应推行电子档案的建设,主要管理设计文件、批复及各项总结报告。DB21/T 2733-2017 1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沿海地带类型区划分、防护林体系功能配置及主要造林树种表 表A.1 沿海地带类型区划分、防护林体系功能配置及主要造林树种表 自然条件 类型区 自然区 范围 地貌、土壤 气候 功能配置 主要造林树种 辽东半岛沙质丘陵区 包括辽宁省东港、宽甸、凤城、丹东市辖区、庄河、普兰店、大连市辖区等。 沙质海岸为侵蚀和淤积而成的宽阔山前平原和潮滩,低缓平直。粉沙质壤土,脱盐快
28、。丘陵阶地海岸,地势起伏多变,有小片冲积平原。 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89,年降水量600mm。 建立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建设为主。内陆平原区建设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山丘区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同时,注重村镇绿化发展。 杨树、刺槐、刚松、栎类、白榆、黑松、绒毛白蜡、国槐、油松、樟子松、柳树、臭椿、侧柏、沙枣、紫穗槐、山杏、黄栌等。 沙质海岸为主的类型区 辽西沙质海岸低山丘陵区 包括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兴城、绥中3个县(市、区)。 该区丘陵地形,沿岸多宽大而连续的沙砾质堤群。花岗岩剥蚀平原类型,沉积物深厚,兼有侵蚀
29、和堆积的特点。有连绵沙丘地带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89,年降水量600mm700mm。 建立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内陆低山丘陵区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平原区以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 黑松、油松、麻栎、刺槐、蒙古栎、杨树、白榆、柳树、侧柏、国槐、樟子松、山杏、臭椿、紫穗槐等。 DB21/T 2733-2017 11 表A.1 沿海地带类型区划分、防护林体系功能配置及主要造林树种表(续) 自然条件 类型区 自然区 范围 地貌、土壤 气候 功能配置 主要造林树种 泥质海岸为主的类型区 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
30、包括辽宁省盖州、大石桥市、营口市辖区、庄河、东港、凌海、锦州市辖区、大洼、盘山、海城10个县(市、区)。 该区由辽河、大凌河、双台子河、鸭绿江等携泥沙入海淤积而成,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泄流缓慢,土壤盐渍化程度重。沿岸陆地为低于3m的河淤海退的海积平原,地势低缓平坦,沟叉纵横,低洼沼泽地广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9左右,年降水量600mm左右。 建立以治理盐碱地、抗旱防涝、农田防护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重点以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内陆结合河堤、道路、渠道等干线绿化建设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等。 杨树、柳树、沙枣、白榆、绒毛白蜡、刺槐、柽柳、枣树、沙棘、臭椿、国槐
31、、枸杞、梓树、紫穗槐等。 岩质海岸为主的类型区 辽东半岛岩质海岸丘陵区 包括辽宁省大连市辖区、长海、瓦房店、庄河锦州、葫芦岛、宽甸、东港等县市区。 该区岸线曲折,岬湾相连,海湾深入。主要分为黄海沿岸和渤海沿岸两个区。黄海沿岸主要为前震旦纪古老而坚硬的石英岩、矽质板岩和灰岩等;而西侧的渤海沿岸则主要为震旦纪石英砂岩、砾岩、页岩和寒式奥陶系的石英砂岩、页岩、灰岩以及少量的花岗岩和混合岩等。 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8.510.5左右,年降水量500mm900mm左右。 建立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内陆低山丘陵区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
32、保持林;平原区以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 侧柏、日本黑松、美国刚松、麻栎、油松、紫穗槐、火炬树、锦鸡儿、大果榆、山枣、荆条、胡枝子、构树、山杏等 DB21/T 2733-2017 12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表B.1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单位:株或丛/公顷 树种(组) 造林密度 树种(组) 造林密度 侧柏、柏木 30003500 刺槐 20002500 槲栎、蒙古栎、辽东栎 15002000 绒毛白蜡 10001500 油松、黑松、刚松 25004000 杨树类 6001600 五角枫、九角枫 6301200 麻栎、栓皮栎、板栗 6301200 沙柳、柽柳 12405000 臭椿 7501000 榆树 8001600 柳树 6001100 沙枣 10002000 山枣 350500 沙棘、紫穗槐、枸杞、单叶蔓荆、胡枝子、锦鸡儿、 16503300 构树 22003300 DB21/T 2733-2017 13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最低更新年龄表 表C.1 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 树种(组) 最低更新年龄(年) 树种(组) 最低更新年龄(年) 黑松、刚松 绒毛白蜡 3040 杨树 枫杨 樟子松、落叶松 6080 刺槐 2030 油松 柳树 木麻黄 臭椿 20 30 栎树类 榆树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