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人工半咸水河蟹工业化育苗技术规程 DB34/T 082-199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的场址选择、主要设施和人工育苗操作技术。 1.2 本规程适用于河蟹人工育苗。规程所确定的技术操作时间只适宜于江淮地区,其它地区要按气候的差异进行调整。 2 术语 2.1 河蟹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cir sinensis H Mine-Edwards) ,又名毛蟹、螃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珍品。 2.2 抱卵蟹 雌蟹交配后,产出的卵粘附在自身腹肢内肢的刚毛上,这种腹部携卵的雌蟹,称为抱卵蟹。 2.3 蚤状幼体 受精卵完成胚胎发
2、育孵化出膜的幼体。形似水蚤状,营独立生活。 2.4 大眼幼体 蚤状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态,每次变态都要经过脱皮,蚤状幼体要经过五次脱皮(又称五期)。第五期蚤状幼体脱皮后的幼体称为大眼幼体,又称蟹苗。 2.5 人工半咸水 人工配制的以氯化钠等成份为主要原料而总盐度约为标准海水 50%的咸水。 2.6 人工蟹巢 用砖块、瓦片等材料在池底搭建的可供蟹栖息的巢穴。 2.7 水的小循环 在河蟹育苗厂房内,池水由育苗池经溢水墙跌水曝气流入集水池,用水泵提到高位水箱,再流回育苗池而形成的水的循环流动。 2.8 水的大循环 厂房内的育苗用水排入厂房外的净化池,经沉淀,抽入贮水池,再经曝气、过滤抽回
3、育苗池而形成的水的循环流动。 3 蟹苗场场址条件和设计要求 3.1 蟹苗场场址选择条件 3.1.1 水量充沛,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为宜,水质符合 GB11607-87 水质标准。 3.1.2 供电有保证,交通运输便利。有抗涝能力。 3.1.3 土质保水性好,不渗漏。有抗涝能力。 安徽省技术监督局 1993-12-30 发布 1994-03-01 实施 DB34/T082-1993 3.2 蟹苗场主要设施 3.2.1 蟹苗场设施可按图 1 配置。设施配置可因地制宜,务求合理、紧奏、美观、实用。 河蟹育苗场平面示意图 (图 1) 15 1418 17 16 9 102 1 1112 3 4
4、 5 613 8 8 7 说明:1、育苗厂房;2、控制室;3、配水池;4、5、沉淀池;6、化盐池;7、过滤装置;8、亲蟹池;9、锅炉房;10、鼓风机房;11、卤虫卵孵化室;12、藻类培养池;13、轮虫培养池;14、化验室;15、操作室;16、仓库;17、泵房;18、贮水池。 3.2.2 育苗厂房为坐北向阳的温室结构,屋面要加盖玻璃或塑料薄膜。育苗用各种水池结构与规格按表 1 要求建造。 表 1 河蟹育苗各种水池的结构和规格要求(设计育苗量 150kg) 水池名称 池壁结构 池底结构 每池面积(m2) 深度(m) 位置 沉淀池 砖、石或混凝土 土池底 667-2000 1.5-2 室外 化盐池
5、砖结构水泥抹面 水泥池底 20-30 1.5 室外 配水池 砖结构水泥抹面 水泥池底 50-100 1.5-2 室外 净化池 砖结构水泥抹面 水泥池底 200-300 2 室外 贮水池 砖结构水泥抹面 水泥或泥底 667-1000 2 室外 育苗池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100-200 2 室内 集水池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25-60 3 室内 高位水箱 砖结构水泥抹面 钢筋混凝土 50 1.5 室内 亲蟹池 水泥壁加防逃檐 泥底 667-1000 1.5-2 室外 4 人工繁殖 4.1 亲蟹池清整。亲蟹池的清整,一般在九月上旬进行。先排干池水,清除池底淤泥,曝晒一周后,用含氯量 28%
6、-30%的漂白粉(下同)加水配成 40ppm 的溶液,全面泼洒池底、池壁,七天后注入 DB34/T082-1993 1.5 米深的淡水备用。 4.2 亲蟹选择。作为繁殖用的种蟹叫亲蟹。亲蟹宜就地选择,以肢全体壮,壳色深绿而有光泽,活力强,爬行快,无畸形、外伤、寄生虫为标准。雌蟹体重须在 100 克以上,雄蟹 125 克以上,亲蟹选留重量为蟹苗计划产量的 3-5 倍,雌雄比例为 1.5:1-2:1。亲蟹选择时间,湖泊、江河要在 10 月中旬,池塘可在 11 月进行。 4.3 亲蟹运输。亲蟹选定后,就地用蟹笼吊养在水质良好的缓流中。蟹笼直径 50 厘米,每笼装蟹5 公斤。亲蟹起运时,要剔除伤残和死
7、蟹,装入清水浸透的蒲包,蟹背向上,扎紧包口,勿使爬动。每包 7.5-10 公斤,每两包一竹筐,勿使受压。防止日晒、雨淋、风吹。 4.4 亲蟹暂养 4.4.1 暂养密度。亲蟹运达目的地后,要及时放入亲蟹池暂养。暂养前要剔除伤残死蟹和背壳有黄斑的蟹,雌雄要分别放入亲蟹池,每 667 平方米放养 100-150 公斤。 4.4.2 投喂。亲蟹池每 667 平方米设 4 处食台,食台可用砖或水泥搭建成缓坡式台阶,没入水深20-30 厘米处,实行定点投喂。日投饵量可由下水池早期的占体重 3%-5%,逐步减少到 1%,每日下午 4-5 时喂一次,投喂前先检查残饵,无残饵,可稍加投饵量,有残饵则减少投喂甚至
8、停喂。 饵料要新鲜、干净,动物蛋白饵料应占 30%以 上。可选用新鲜的淡水鱼干、螺蚌肉、猪血块、红薯、马铃薯、大麦芽、玉米、稻穗、南瓜等。瓜薯类要切成条片状,鱼干须经浸泡,玉米要煮熟,螺蚬要砸碎,蚌肉要切成小块方可投喂。残饵要及时清除,不得超过两天。水温低于 5时,可停止投喂。 4.4.3 亲蟹池要确定专人管理。池水要保持清爽,透明度在 40 厘米以上,如水色过浓要排出部分池水,再补充清新淡水。池面和池边要清洁,无油膜、废弃物、腐败物。严防老鼠和水蛇等敌害生物危害。发现死蟹要及时清除。当水中溶氧低于 3 毫克/升时,亲蟹往往爬出水面不返池,必须立即加注新水或换水,到 12 月底,池水要加深至
9、2 米,水面结冰要及时破除。 4.5 半咸水的配制 4.5.1 测定水源的溶解盐成份,确定用水量,即交配池的面积,按 1.5 米深计算出用水量(吨) 。 4.5.2 依据用水量,按配方要求计算出各种原料的用量。 4.5.3 原料称重,分别放入化盐池,用淡水冲化溶解,放入清洗消毒过的配水池,加入淡水直至达到计划配水量,经过充分搅拌,取水样进行定量分析,如所需主要化学成分的离子浓度达到配方要求,便可沉淀、过滤、曝气,备用。 4.5.4 育苗用隔年半咸水的更新再利用,可按 4.5.3 条的步骤进行,配好的水要用 40ppm 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沉淀、过滤,备用。 4.6 人工促产。亲蟹促产要在一月上旬
10、到二月中旬进行,在此期间,择晴天排干池水,选体质强壮的亲蟹,按雌雄 2:1-3:1 的比例同时放入已清整的半咸水交配池中(也可用亲蟹池作交配池) ,保持水深 1-1.2 米,密度为每 667 平方米放入 1000-2000 只。 DB34/T082-1993 亲蟹在半咸水的刺激下,当水温 7-10时,均可大批交配。交配期间不投饵,不注水,蟹池周围保持安静。当检查雌蟹抱卵情况时,如发现有的蟹卵未形成卵柄,表明刚排卵,切不可惊动亲蟹,也不要除去雄蟹,防止抱卵蟹流产。交配后约经过 15-20 天(如水温低,要适当推迟),多数雌蟹已抱卵,可择晴天排干池水,捕出抱卵蟹,计数移入已清整的人工半咸水抱卵蟹池
11、培育,捕蟹动作要轻捷。抱卵蟹的投放密度为 667 平方米 1000-1300 只。也可捕出雄蟹,抱卵蟹留在原池培育。 为防止互相干扰,抱卵蟹池内要设置人工蟹巢。 4.7 抱卵蟹的喂养。 抱卵蟹的喂养过程也就是蟹卵孵化过程,必须保持一定的投饵量,饵料要新鲜,营养成分含量要高、要全面。一般可用煮熟的玉米,生大麦芽或配合饲料,同时投喂部分优质淡水鱼干、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可根据抱卵蟹吃食情况和残饵的多少而增减,既保证抱卵蟹吃饱又要防止饵料过剩,造成浪费,败坏水质。 要保持水质清新。水色过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在整个孵育期内要换水两次以上。每天都要用显微镜检验蟹卵,掌握胚胎发育进程,保证原蚤状
12、幼体发育整齐。当池底出现异味时,必须转池。 5 幼体培育 5.1 培育准备 5.1.1 检修设备,做到能随时加温、充氧和进排水。 5.1.2 育苗池、高位水箱和集水池用 40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再用清水洗净。抱卵蟹入池排放蚤状幼体前 4-6 天,注入半咸水,投放单胞藻种,品种主要是扁藻、小球藻、褐指藻、四鞭藻、角毛藻、叉鞭藻等,进行水质培养,藻种投放量要占池水的 10%以上,同时加入硝酸钾(KNO 3)5ppm,磷酸氢二钾(K 2HPO3)0.5ppm,以促进藻类繁殖发育。 5.1.3 备足饵料。 如计划生产 150 公斤蟹苗, 需准备孵化率在 90%-95%的优质卤虫卵 100-120
13、公斤,微粒河蟹育苗饵料 400-500 公斤。 5.2 排放一期蚤状幼体 5.2.1 抱卵蟹和胚胎的消毒: 当用显微镜检查抱卵蟹所抱的受精卵胚胎发育达到每分钟心跳90-100次时,应及时干池捕蟹,按每笼 15 只装笼,对抱卵蟹和胚胎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为 10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配制时要在有人工半咸水的集水池中进行,先用少量温水将孔雀石绿完全溶解,然后泼洒入集水池,再充分搅拌,以使浓度均匀,溶氧充足。控制水深 50-60 厘米。将蟹笼平放在池底,使蟹体完全浸泡在溶液内,消毒时间 20 分钟。 5.2.2 排幼:消毒后,宜采取集中排放第一期蚤状幼体的方法,即将蟹笼均匀地吊在育苗池内,没入水面
14、 20 厘米以下,保持每立方米 2 只抱卵蟹的密度,同时,池内不停地用气泡石充气,以保持充足的深氧。 也可采用高位水箱排放一期蚤幼。将蟹笼吊在高位水箱内,增设气泡石充气,保持一定的水位。当第一期蚤幼排出后,每天上午 8 时停气静止,由中层管道将一期蚤状幼体放入育苗池。 DB34/T082-1993 排幼期间,每天早晚检查抱卵蟹存活及排放情况,及时剔除死蟹和蚤幼排空的亲蟹,防止恶化水质。 5.2.3 蚤幼密度控制:在育苗池中每天上午随机抽取十个点,各采水样 1000 毫升,测算池中蚤幼密度,当第一期蚤状幼体的密度达到 20-30 万只/立方米时,将抱卵蟹笼移入另一育苗池继续排幼。 5.3 蚤状幼
15、体培育管理 5.3.1 池水要求:在育苗整个过程中,池水要保持 20-25,深氧在 5 毫克/升以上,PH值 7.5-8.5,NH3-N 1 毫克/升以下,NO 2-N 0.2 毫克/升以下,H 2S不检出。 5.3.2 投喂:蚤状幼体的饵料,除以池水中的单胞藻类为主要食物外,排幼的第二天即可投喂少量的轮虫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或微粒河蟹配合饵料。 还可用煮熟的鸡蛋黄经 80 目筛绢网布过滤后投喂,以代替卤虫无节幼体和微粒饵料。熟鸡蛋黄与微粒饵料的折算比是 5:1。 如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为主,在一期蚤状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的过程中,育苗池中的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由 3-5 个/升逐步增加到 15-2
16、0 个/升。同时,应防止池中过剩的卤虫无节幼体生长过大,影响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 如以投喂人工微颗粒河蟹饵料为主,可从蚤状幼体第一期或第二期起投喂。当池水中第一期蚤状幼体的密度约为 30 万只/立方米时,日投喂量为 10-15 克/立方米,全天分 10-12 次投喂,每次1-1.5 克/立方米。要均匀泼洒全池,或用自动投饵机微机控制定时喷射投喂。要经常镜检蚤状幼体的肠道充塞度,以调整投饵量。同时,始终都要注意单胞藻的培养,以净化水质。 5.3.3 充氧: 育苗池要用气泡石连续充气增氧,每平方米设气泡石一个,气泡石外要用筛网布包裹,防止充气时砂石震动而划破池底筛网。育苗期间气泡石不要移动。 5.
17、3.4 水质的监控、循环和处理 5.3.4.1 水质监控:每天检测育苗池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当接近允许浓度时,要及时排水、换水,改善水质。水质还可用肉眼判断,如水色嫩绿或浅褐色,透明度在 25-40 厘米,水中无固体悬浮物,蚤状幼体活泼,身体曲伸“弹跳”有力,镜检无畸形,则表示水质良好,反之,如果水色过浓或过清,水面泡沫多而难散,蚤状幼体活动,镜检可看出体刺受损,水中有一定絮状悬浮物,则表示水质已变坏。 5.3.4.2 池水循环:在正常情况下,育苗头三天池水不需进行循环,但要定期排污。当发育成二期蚤状幼体时,可以小循环为主,每天与室外贮存的育苗用水交换三分之一。发育到三期蚤状幼体
18、后,池水要以大循环为主,水的总交换量要达到每天一次以上。如发现水质恶化,可采取倒池的方法解决,即将蚤状幼体轻轻捞出放入水质良好的其它育苗池继续培育。原池清洗干净,注入符合育苗要求的水再用。除倒池外,还可用加大循环量的办法来改善水质。换入的新水要经 40 目的筛网过滤,并要有一定的水色。 5.3.4.3 对NH 3-N和NO 2-N浓度偏高的水的处理:将厂房内的水排至净化池,利用单胞藻类旺盛繁殖来吸收,消耗氮素,从而降低过高的氮。然后用 30-50ppm的漂白粉溶液杀灭水中的生物,经沉淀 DB34/T082-1993 抽入贮水池,再曝气,接种单胞藻。若需要可投入营养盐,促进藻类发育,经 3-4
19、天,待水色达到要求,便可过滤后放入育苗池继续使用。 5.4 蟹苗淡化和收获 5.4.1 淡化:当五期蚤状幼体有少量变成大眼幼体(即蟹苗)时,开始淡化,即每天向育苗池中加入 8%-10%的淡水,约需 4-5 天,使半咸水的盐度逐步降低至 10-14,从第五期蚤幼的 80%变成大眼幼体时起,再经过 4-5 天就可适应淡水环境,即可收获。 在五期蚤幼变成大眼幼体阶段,如水质恶化,可不进行淡化处理,而采用大循环的办法来改善水质,但必须使大眼幼体达到 6-7 日龄才可收获。 5.4.2 收获:蟹苗收获应在晚上进行,可在育苗池靠近集水池的一端上方吊 1-2 只白炽灯,用灯光将蟹苗诱到出水口附近,用纱布网捞苗,或放水入集池水池,用网箱在集水池接苗。蟹苗要尽快转入池塘养幼蟹或放养到湖泊等水体中去。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安徽省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水产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乃刚、包祥生、申德林。